文/武威
【舞台与影视】
一切为了尊严
——观电影《国王的选择》
文/武威
一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波澜壮阔的历史,人们的目光往往集中在西欧、亚洲、北非、太平洋等几个主要战场,北欧战场在战争初期就在德国强大军力压制和闪击战攻势下,迅速沦陷,往往易被忽略。但作为受害国,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家的人民依旧在纳粹铁蹄的恐怖下进行不屈不挠的抵抗活动。1940年4月8日,纳粹德国突袭了一贯奉行中立政策的挪威,电影《国王的选择》就展现了挪威向德国宣战前,皇室、政府、军人和普通民众对国家尊严和个人命运的艰难抉择。
此时的挪威实行“虚君共和”体制,哈康七世是1905年挪威公投表决脱离瑞典后的第一任国王,虽然并不掌握实际权力,却是挪威人民政治独立的精神象征,他对战争的态度至关重要。与纳粹德国相比,挪威国小军弱,实力悬殊,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政府倾向于和平谈判但收效甚微,并有一股投降势力不断崛起。在紧要关头,哈康七世毅然拒绝德国的不平等协议,力排众议坚持强硬立场,最终对德宣战。尽管国王干涉政府决议已经越权,尽管宣战并没有挽回挪威最终沦陷的事实,但他用坚定的态度维护了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被挪威人民铭记至今。
意外的是,电影虽然将镜头对准这位已在位35年的君主,但更多是表现“国王”身份之下他作为一个“老人”的存在。你会看到他因为伤痛蜷缩在地的难受模样,看到他离开行宫时凝视已故妻子照片的深情,看到他面对孙子想要回家时的叹息,并没有太多慷慨陈词、激昂鼓动这些展现正面形象的场景,即使说服政府不要屈从都是以退位作为最后的底牌。电影不从他的果断、坚强、冷静去塑造人物,反其道而行之,将他的痛苦、脆弱、纠结展露无遗,使得哈康七世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身为国王,看到国土被侵、国民受害,内心怎能不起波动?面对德国精良武器和大军压境,难道就不害怕吗?他怕,甚至比任何人都怕,因为身上有太多责任和压力时时刻刻压在心底。在这种高压下依旧敢于作出对抗德国的决定,才显得有多么不易。
影片之外的事实更加意味深长。挪威沦陷后,哈康七世及其家人和王室主要成员流亡英国,当德国控制下的挪威议会要求他退位时,他又一次严正拒绝,并在国外坚持领导挪威人民抵抗德军占领的斗争。希特勒清楚地知道,只有控制住哈康七世,才是真正占领挪威,王室不倒,则民众抵抗之心不死。而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一直没有被打倒,用傲骨维护了一个国王的尊严,更维护了一个国家的体面。
二
除了王室与政府,电影还以另外两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不同立场的人在战争漩涡面前的抉择。
一个视角来自一名年轻的挪威战士。挪威首都奥斯陆被德军占领后,王室在政府安排下一路撤离,途中他们遇到奉命阻击德军的挪威部队。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哈康七世坐在车内,看着一个稚嫩的士兵站在冰天雪地里,他摇下车窗与其攀谈。士兵见到国王,压抑着兴奋和紧张说:“一切为国王服务!”哈康七世纠正他:“不,一切为了挪威。”当车缓缓驶离,士兵一边敬礼一边目光随车移动,眼神中满是崇敬爱戴之情。对他来说,国王就是挪威的代表,守护他的安全便是守护国家的安危。
后来,这支部队与德军在夜色中交火,年轻士兵遭到手榴弹袭击身负重伤,无法及时撤离。他奄奄一息躺在地上,面对德军指挥官以死亡相逼拷问军事情报,不乞怜求饶,而是故意夸大另一处守卫的兵力,希望以此震慑德军,拖住他们追击国王的步子。我本以为这是电影虚构的人物,结尾处字幕告诉观众历史确有此人,他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幸运得到治疗,痊愈后又立即加入抵抗组织,目前依旧在世。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选择微不足道,或忍辱偷生,或奋力抗争,与庞大的战争机器相比都实在太渺小,但千万个个人的选择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所在,是一个国家的命运所归,国土可以征服,人心无法逼迫,这便是邪恶永远无法战胜正义的要义所在。
另一个视角是当时驻挪威的德国大使。与德国纳粹军的残暴相比,他大概可以被定义为“好人”,费尽周折在德国和挪威政府间斡旋,希望以协约而非战争方式结束混乱。他尊重挪威国王,不愿意支持向德国倒戈的投降派,一切的努力是为了挪威能免于战火和死亡。然而他释放的“善意”在冰冷的武器面前显得可笑,德国鹰派不作理会,挪威人民也不会领情,因为他口中的“和平”是以屈辱求饶为代价。挪威外交部长拒绝德国大使要求时引用了一句话:“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活下去。”讽刺的是,这句话还是纳粹头子希特勒所说,让他哑口无言。那时候他心里有没有因为自己是侵略别国的一分子而感到羞愧呢?我想会有,但在“绝对效忠元首”和“维护国家利益”面前,那种廉耻之心很快被忽视和抛却。他并非热衷杀戮,也不是没有人性,若是没有战争,他的温和做派一定很受欢迎,然而在侵略事实的既定前提下,任何“和平”的说辞和行为都透着虚伪和悲哀。
哈康七世与德国大使的会面场景是全片高潮。当德国大使提出会面时,挪威政府担心国王有人身危险,极力劝阻,哈康七世在不断衡量和纠结中决定赴约,因为这是他“必须要履行的职责”。双方还未碰面,哈康七世的紧张一览无余,像个孩子一样吵着要打开窗户,他知道这次会面将决定国家以后将走哪条道路,这样的重压换作谁都会有喘不过气的感觉。然而当德国大使进入房间的一刹那,他立刻成为端庄严肃的国王,腰板挺直,说话冷静。此时观众都知道他心里极力压抑着逃避情绪,却立场坚定毫不屈服。“我是人民选出的国王,我要维护挪威的民主权利。”不露一丝怯意,这是国王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德国大使代表侵略国一方,手上攥有很多谈判筹码,却在气势上处处被压制,因为那些看似有说服力的理由并没有根基。“主权”两字有千钧之重,无论风雨多大,始终屹立不倒。
镜头对准不同阵营、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人,挖掘出那段历史的闪光点。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大量采用手持摄影方式拍摄,晃动的镜头带来纪录片的质感,观众如同身处在那个时代,审视每个人做出的决定。当时他们尚不知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而我们对他们已然有了清晰的历史判断。
国王对德宣战
三
这部电影让我不禁想起另一部影片,曾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同样是以王室在二战期间向德国宣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患有口吃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向全国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号召人民奋起反抗。和哈康七世一样,他也有过怯懦和退缩,最终选择直面挑战,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事迹。当除去“国王”的光环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人物,我们会发现他们首先也是普通人,高贵的出身看似风光,他们却身不由己,必须承担起繁重的责任。历史选择了他们,不代表从此锦衣玉食、高枕无忧,如果他们不作出顺应历史的选择,便会被人民抛弃、被时代抛弃、被历史抛弃。
《国王的选择》作为挪威代表作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与它一同上榜的丹麦《地雷区》、俄罗斯《战争天堂》皆以二战为背景,足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是多么深远,人们对二战的关注度也始终不曾减弱。这些影片除了展现战争之残酷、侵略者之暴行、抵抗者之顽强外,更衬托出当今时代和平的珍贵。遗憾的是,距离那场伤痛记忆70多年后的今天,不少地区仍遍布战火硝烟,国家残破,人民流离。还有一些地区,安全不稳定因素始终存在。有大国为了维持自己“世界霸主”地位,插手别国事务,搅乱地区安宁,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先进武器,通过混乱谋求自身利益,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侵略?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今的霸权国家,曾经也是二战中的受害国,也曾付出惨痛代价赢得战争胜利,本应更加明白安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多么难得。我们不希望70多年前的战事重演,热爱和平的人必将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就像那位挪威老人一样,作出历史的正确抉择。
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的尊严,不只为了活下去,而是要挺直身板,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不容侮辱与侵略,对待侵犯绝不退缩,绝不妥协。
责任编辑: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