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郭伟 李宝明
中国对东盟的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文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郭伟 李宝明
东盟是亚洲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合作组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不断升级发展,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包括航天在内的其他领域合作也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对东盟的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前景广阔,有必要深入研究发展策略。
1. 我国已经形成完备的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列,并将遥感技术从科研领域逐渐向应用领域拓展。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资源、环境、气象、海洋四大遥感卫星系列,随着高分专项系统的开展,将逐步形成五大民用遥感卫星系列;在应用方面,形成了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此外,针对气象、海洋、国土资源等领域,也形成了专业化商业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我国在整个卫星遥感产业链条上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应用服务体系。
2. 中国政府和东盟各国政府持续推动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持续推进,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中国国家航天局和老挝总理府科学技术署关于空间科学与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中马海洋科技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与泰王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关于海洋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印尼海上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印度尼西亚海上安全协调机构关于印尼遥感地面站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和印尼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5—2020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印度尼西亚航空航天研究院航天合作大纲》。
综合来看,无论是应用基础还是政策方向及发展环境,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在东盟各国均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双边卫星遥感领域的合作,对未来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发展、发展双边关系及推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1. 东盟卫星遥感市场分析
东盟(ASEAN)成立于1967年,目前包含有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新加坡、老挝、文莱、菲律宾10个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性组织。东盟成员国多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大多较慢,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石油、天然气、旅游以及农牧业是主要经济支柱。
中国与东盟具备良好合作基础,但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重要区域,该地区国际关系也较为复杂,中国与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属关系较为紧密国家,与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保持着稳定的合作,与越南、菲律宾之间关系不稳定,与缅甸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亚洲市场是遥感国家和商业公司关注的地区,目前欧洲国家十分重视该地区的市场开拓和占有。此外,日本和印度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也较大,日本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依托东盟和亚洲减灾中心等机构推动遥感技术的应用,并已抓住区域需求重点。印度为新兴遥感国家,已通过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掌握了卫星遥感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数据分发。印度也在东南亚国家中推广其的卫星遥感技术,并已经与很多国家开展了诸如技术培训、合作论坛等合作。
东盟卫星遥感应用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具有在该地区开展卫星遥感的资源和能力,但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不仅经济水平不同,海上遥感能力基础也各异,同时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以及领土纠纷,与中国的关系也存在差别。
(1)泰国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泰国经济较东盟其他国家较为发达,是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主要以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泰国在卫星遥感领域需求广泛,主要聚焦在农业领域的耕地监测、经济作物产量预报,灾害领域的洪水、干旱、台风、森林火灾以及污染监测与分析,城市建设领域的土地征税管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领域的边界侦察、核心区域管理、毒品作物监测和国家安全规划,以及林业资源、海洋资源和水资源的管理。
泰国与中国在卫星遥感领域交往较多,不仅实现了数据共享,也在政府、企业推动下,开展了很多实质性工作,奠定了我国与泰国之间卫星遥感领域合作基础。
(2)印度尼西亚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国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陆地面积达190.46万平方千米。印度尼西亚经济不是十分发达,但由于其国家体量大,因而是东盟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东盟第一大经济体。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因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低下。印度尼西亚经济以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当前印度尼西亚加快推动向外向型工业化转变。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当前在卫星遥感领域的需求主要聚焦在自然资源监测、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发展、气象监测、灾害管理、海域管理、搜索与营救等方面。
作为海洋国家,印度尼西亚海上遥感需求广泛,当前主要聚焦在海上溢油、海洋渔业方面。同时印度尼西亚存在强烈的基础数据需求,结合这类需求,未来印度尼西亚在海岸带管理方面会对卫星遥感会提出新的需求,是未来卫星遥感应用重视的方向。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近年双边关系不断发展,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并积极借助各种平台推进双边合作。印度尼西亚当前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最重要的合作对象,这些有利方面为今后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卫星遥感应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马来西亚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马来西亚不仅在亚洲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经济发展较好国家,其经济总量位居东盟国家第三位。马来西亚经济采取多元化策略,工业和服务业是其两大主业,分别占比达42%和47%左右,农业也是其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林业应用等基础上,马来西亚未来将逐渐加大遥感技术在灾害领域的应用,马来西亚拥有价值很高的红树林湿地、近海渔场、娱乐和旅游海域,需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同时,马来西亚的近海海水也受到海上溢油的威胁,因而需要建设能够进行决策支持的溢油监测系统。此外,马来西亚对诸如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和悬浮物监测等海洋环境监测渔情预报有较为明确的需求。
马来西亚计划加强国家卫星遥感能力,但在数据产品标准体系、卫星遥感工业体系以及人才方面存在不足。此外,马来西亚也致力推动商业遥感服务,试图推动完善本国商业遥感服务业。马来西亚与中国双边关系紧密,是中国在亚洲地区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在对马卫星遥感领域,我国可适当以技术转移和商业化为主要策略。
(4)越南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在东盟国家中,越南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位居东盟国家第七位。越南一直面临两个问题: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退化问题。越南国内卫星遥感应用也聚焦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监测方面,已开展的应用包括自然资源监测与管理、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边界管理等。越南自然灾害较多,包括台风、洪水(山洪)、干旱、海水侵蚀、土壤侵蚀、森林火灾等,越南较为急迫需要利用遥感数据对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进行监督。
越南和中国为相邻国家,历史上长期处于藩属关系,近现代中越关系经过几次反复,现在处于和平共处状态。越南在卫星遥感方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为依赖,我国可适当采取技术交流等方式推动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在越南的应用。
(5)柬埔寨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柬埔寨是东盟最落后的国家,农业是柬埔寨第一大支柱产业。
基于在国家基础地图数据、自然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柬埔寨对卫星遥感数据存在切实需求。当前,柬埔寨除可通过亚洲哨兵计划获取数据外,并没有长期稳定的卫星遥感数据来源。全国基础地理信息不完善,因而对卫星遥感数据增值产品存在非常紧迫的需求。柬埔寨缺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面的人才,虽然自2003年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开始设立遥感和GIS课程,但其总体水平难于满足国家应用需求,目前对国外的培训存在较大依赖。
柬埔寨发展卫星遥感和GIS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无论是政府预算还是社会资金,数额均较小,还难于支撑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柬埔寨与中国关系紧密,中国是柬埔寨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最大直接投资国,进入新世纪后,双边关系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的发展为我国在柬埔寨推广卫星遥感应用奠定了基础。
(6)缅甸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缅甸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缅甸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由于靠近构造板块边缘,因而自然灾害多发,主要包括地震、飓风、洪水、海啸和滑坡等。
由于国家基础信息的匮乏以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缅甸对卫星遥感存在强烈的潜在需求,主要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自然资源监测、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应用。缅甸的卫星遥感应用发展对外依赖较大,期望国际社会能够提供相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以及资金支持。
历史上,缅甸和中国关系较为紧密,在政治、经济领域发展较快,奠定了中缅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的基础,也为我国在缅甸推广卫星遥感甚至是海上遥感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近年来,缅甸国际关系发生变化,有向西方靠拢趋势,为我国在缅甸发展包括卫星遥感在内的产业带来不确定性。
(7)新加坡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面积最小的国家,仅有791平方千米。虽然面积不大,但经济发达,是东盟第四大经济体。由于地处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从国家体量上看,新加坡卫星遥感需求有限,但由于占据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重要交通水道,故十分关注海域管理。新加坡也很重视自然环境监测,包括邻近国家的森林、邻近海域悬浮物监测等。新加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溢油事件,在溢油监测方面,新加坡当前主要采取航空和卫星相结合的方式,而以航空为主,卫星遥感起到辅助作用。卫星遥感监测海上溢油主要通过雷达卫星数据。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环境是新加坡重点关注的海上遥感方向。
虽然新加坡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卫星遥感数据集,并且具备采购商业遥感数据的经济实力,但目前依然面临着继续完善国家基础数据集的需求,并且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卫星遥感在海上领域的应用研究,因而具备开展合作的基础和动力。综合来看,新加坡卫星海上遥感需求以增值产品和信息系统构建为主;由于欧美国家在新加坡建立了商业化机构,并且国土面积狭小,其数据来源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新加坡与中国双边关系比较稳定,已经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合作。但新加坡与中国关系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新加坡作为小国,为了自身安全,长期在政治上靠向美国。但总体看,我国具备在新加坡开展海上遥感应用的基础。
(8)老挝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老挝属于内陆国家,地理环境复杂,灾害频发,主要类型为洪水、森林火灾、地震和飓风等。灾害频发,已经严重制约了老挝的经济发展。
由于卫星遥感和GIS应用基础薄弱,老挝目前急需进行卫星遥感和GIS能力建设,以便能够针对国家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开展应用。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遥感数据。老挝政府期望与国际社会开展广泛合作,并建立起遥感数据获取长效运行机制和程序;需要加强国家遥感基础设施建设,维持数据管理系统和人员可持续性;期望国际社会能够在老挝建立遥感数据网络接口,以方便获取数据。
(9)文莱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文莱是以原油和天然气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文莱森林覆盖率高,国土面积的39%为森林保护区,并且多为原始森林。
文莱卫星遥感应用需求主要来自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森林监测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对新型遥感卫星数据存在较强需求。
(10)菲律宾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在东盟国家内,无论是从国土面积还是经济体量看,菲律宾均处于弱势地位。菲律宾当前卫星遥感基础十分薄弱,不仅缺乏长期数据来源,而且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也处于落后水平。菲律宾当前主要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陆地遥感和自然灾害监测方面。菲律宾作为典型的海洋国家,其海洋遥感是卫星遥感的最重要领域,其海洋遥感需求将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主要聚焦在海上灾害、海洋渔业和海域管理。
菲律宾与中国双边关系比较紧张,是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其政治长期倾向于美国,并且与中国在南海存在领土争端。因而,我国在菲律宾开展海上遥感应用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商业化服务和合作交流是较为适宜的模式。
当前,菲律宾没有国家级的航天局,因而在数据共享、结构协作、人才培养以及空间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短缺。正计划依托亚太地区航天组织协会(APRSAF)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地区间机构的合作。
2. 东盟地区卫星遥感应用特点
(1)东盟地区卫星遥感基础较为薄弱
东盟国家除了泰国具有较好的卫星遥感基础外,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虽然也发展了本国的遥感卫星系统,但实际上并未实现业务化运行能力。此外,柬埔寨、老挝等国不仅没有本国的遥感卫星,有些国家甚至仅具备初步应用能力。
(2)东盟地区具有广泛的卫星遥感应用需求
东盟地区当前经济状况较好,具备开展卫星遥感应用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卫星遥感应用并没有广泛普及,因而农业、环境、自然资源监测等传统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规模。同时由于卫星遥感基础薄弱,该地区卫星遥感需求模式也多样化,例如数据共享、技术培训等。
1.全面系统研判东盟国家卫星遥感产业
我国卫星遥感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需理清目标区域应用基础、应用领域、应用机构和服务体系,才能基于我国卫星遥感资源和能力,针对特定国家开展针对性服务,做到“有的放矢”。
1)加强双边关系及东盟国家政策研究。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重要区域,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不断升级,有利于我国在该地区发展卫星遥感产业。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分歧,因而会制约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应针对东盟国家开展实时、系统的跟踪研究。
2)加强东盟国家卫星遥感基础研究。东盟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存在差别,行业需求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而应深入、系统研究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应用基础,研判应用需求趋势。
3)加强东盟行业需求和应用机构体系研究。东盟地区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而其卫星遥感应用具有自身特色,推动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在东盟的发展应对地区行业需求和应用机构进行详细、系统研究。
4)加强东盟国家产业服务体系研究。卫星遥感产业国际化不可避免要与当地服务机构合作、竞争,也需要明确各国服务机构具备的能力,以便我国在东盟地区推广卫星遥感产业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服务机构形成协调的产业服务体系。重点研究东盟各国卫星遥感服务产业竞争格局,理清各国前几位应用服务机构,分析其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主要服务对象,分析各个机构作为潜在合作对象的可能性。
2.完善我国卫星遥感基础产品服务体系
卫星遥感产业国际化发展必须建立货架式产品体系,针对东盟国家重点应用行业,在理清可用数据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自然资源、防灾减灾、环境监测产品体系。
1) 夯实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基础。理清现有卫星遥感数据资源情况,对数据从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覆盖程度、覆盖区域。数据类型等角度,进行统计,深入掌握可用数据信息。
2)打造自然资源监测基础遥感产品体系。针对东盟各国注重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自然资源的现实需求,打造农业、林业、渔业、国土、水资源等领域标准数据服务产品体系。
3)打造防灾减灾基础遥感产品体系。东盟地区属自然灾害多发区,急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预防、灾害监测、灾后救援方面发挥作用。
4)打造环境监测基础遥感产品体系。针对东盟国家打造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监测产品,重点在陆地和海洋领域。
3.继续推动中国-东盟卫星遥感数据共享
东盟国家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渠道有限,对数据存在强烈需求,我国可在该方面加强数据共享。
1) 深化共享服务平台应用范围。深化推进澜沧江-湄公河空间信息交流合作平台和中国-东盟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项目,依托上述项目在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的遥感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服务终端基础,增加服务对象,逐步将数据产品和专题产品拓展到东盟所有国家;继续推动各国不同机构对数据和产品的应用,渐进扩展主要行业领域;打造以中国为核心、覆盖东盟的“东盟数据共享网络”体系。
2)扩展共享数据类型。在目前资源卫星数据共享基础上,逐渐增加高分卫星、环境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数据共享。
3)提升区域数据接收能力。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已有地面接收站国家,推动接收系统升级,实现我国遥感数据当地接收;积极推进在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建设我国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实现数据当地接收,培养潜在用户群体。
4.建立东盟卫星遥感应用组织服务体系
东盟国家卫星遥感应用基础差别较大,需求部门众多,难于采取分散式服务。针对东盟国家开展全面系统服务,我国应发挥国际组织平台作用,并对国内服务机构进行组织统筹,对东盟应用机构进行协调,为此可组建相关产业联盟。
1)建立东盟卫星遥感数据联盟。在国家航天局指导下,发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空间技术应用单位的主导作用,建设由东盟国家空间技术主管机构、应用机构、企业参加的东盟卫星遥感数据联盟。建立联盟运行体制机制,定期组织联盟对区域重点应用领域、数据应用需求开展研究论证,掌握区域发展动态,针对区域重点需求,组织项目实施。通过数据联盟运作,推动我国卫星遥感机构服务的专业化、区域化。
2)建立国内卫星遥感国际化产业联盟。在国家航天局指导下,积极推动以国内卫星遥感优势企业为核心的国际化产业联盟,充分吸纳国内科研机构、企业和应用机构优势力量,形成优势互补、运作有序的产业服务协作体系。
3)积极利用国际平台产业推动作用。积极借助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平台(UN-SPIDER)、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等区域国际合作平台,向东盟及东盟国家开展数据援助、项目合作,切实提升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在东盟区域的影响力,塑造国际品牌。
5.推广东盟区域地理信息空间框架服务
东盟国家地理信息资源匮乏,基本地形图、土地利用图、资源分布图、交通图、水系图等基础信息缺失严重;由于管理落后,内部尚未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卫星遥感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不宜采用分散方式使用。因而,针对东盟国家实际情况,应打造国家层面地理信息空间框架产品,实现卫星遥感/GIS的体系化应用。打造标准化地理空间信息框架产品,打造地区空间信息框架标准数据集,建设与卫星应用协同推进的地理信息空间框架项目。
6.实施我国卫星遥感东盟应用示范工程
基于我国在卫星遥感领域成熟应用经验,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丝路基金等国际合作资金,通过APSCO、国家航天局、科技部、外交部对外合作渠道,积极与东盟国家政府、机构进行对接,联合推进区域合作项目,开展卫星遥感示范工程,向东盟国家展示我国技术实力,提升我国卫星遥感国际影响力,促进产业发展。具体可实施东盟海洋遥感应用示范工程、东盟防灾减灾卫星遥感应用示范工程、东盟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应用示范工程。
7.推动东盟地区卫星遥感技术转移和培训
1)加强卫星遥感技术交流。充分依托APSCO等国际组织,策划卫星遥感技术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技术交流平台,推动国内卫星遥感专家、技术人员与东盟国家相关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
2)开展卫星遥感技术培训。东盟国家在卫星遥感相关技术培训方面存在强烈需求,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以不同手段开展系统培训。
3)推动卫星遥感技术转移。基于东盟国家对卫星遥感技术转移强烈诉求,以我国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所属各类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推动卫星遥感相关技术转移。
8.利用国际组织推动东盟遥感应用发展
国际组织平台是推进卫星遥感全球化的重要依托,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借助国际组织平台推动了本国卫星遥感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大力推动卫星遥感产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应依托国际组织平台以多种模式推动我国对东盟卫星遥感应用。国际组织平台分为全球性平台和区域性平台,全球性平台以联合国框架为主,区域平台则针对东南亚地区有关国际组织,如:APSCO、UN-SPIDER、ESCAP、ASEAN。
9.协同推进卫星遥感与北斗导航海外发展
目前,中国北斗系统已经实现亚太地区区域覆盖,在此背景下,我国海上遥感产业应加强与北斗产业全球化协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我国空间产业的全球体系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