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瑶
解析2017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文/程瑶
奥斯卡颁奖季马上就要到了!从报名作品来看,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改编剧本这两项有关编剧的竞争,已然满是火药味。斯皮尔伯格、科恩兄弟、伊斯特伍德、伍迪·艾伦、奥利弗·斯通一大批名副其实的大师级导演都为2017年的奥斯卡角逐奉上自己的答卷。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获奖指数:两颗星
斯皮尔伯格终于完成了他多年来想要改编的童话小说《吹梦巨人》。
他找来了当年帮自己写出《E.T.外星人》的传奇女编剧梅丽莎·马西森进行剧本创作。有了上一次的合作经历,斯皮尔伯格在开启《圆梦巨人》项目之初,就想到了马西森。五年前,马西森就开始了故事开发,但完成剧本只用八周。之后的两年中,马西森和斯皮尔伯格在位于温哥华的拍摄现场一起修改剧本,“她喜欢跟我说一些梦到的创意。”然而2015 年11月4日,没能看到《圆梦巨人》上映的马西森因为癌症溘然长逝,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梅丽莎不仅是一个编剧,更像我的拍档。”
虽然马西森的离世十分可惜,然而这部电影的剧本层面仍停留在一部中规中矩的童话电影上。虽然斯皮尔伯格对原著中巨人世界的视觉呈现充满想象,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弱小真善美打败强大坏人”的故事套路。电影叙事的节奏和结构,绝对算得上是完成度极高的作品,然而,叙事角度或是方式的创新却乏善可陈,人物的挖掘也浅尝辄止,十分套路化。或许可以期待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在奥斯卡上有所斩获,然而故事本身,恐怕很难。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获奖指数:一颗星
这部影片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它的历史背景,三十年前,当年轻的编剧奈特从英国前往美国的路上,一个女人同他讲起了一个故事,她的哥哥曾经在二战中担任情报部门的专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他同一个法国抵抗组织的女人相爱并结婚,育有一个孩子,直到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原来是一个纳粹间谍。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奈特:“这种故事根本不可能是被编出来的,我当时就知道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电影。”为了找到相关的历史资料,奈特甚至给《每日电讯报》写信,但是他没能从调研中找到任何佐证。
为了创作人物,奈特借助了几个原型,比如约翰和莉赛特的故事;而另一个曾经被《卫报》报道过的故事也成为了奈特的创作灵感。奈特认为,在二战中人性之间的拷问有着极大的戏剧性,“这是关于背叛,但某种意义上又不是背叛的故事。”
奈特曾经凭借电影《肮脏甜蜜的事》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以描写人物关系和人物困境见长。然而在这部由《阿甘正传》、《回到了未来》系列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却缺乏了电影本身应有的深度和对人物的挖掘。这不得不归咎于整个剧本对于人物把控出现的问题——纵观整部电影,无论是男主角,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英国情报军官,还是玛利亚·歌迪亚饰演的双面间谍,情感的落点还是归于较为老套的家庭、爱情等等基石。编剧似乎并没有为这样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关系找到一个好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落点,只是写了一部流水账一样的电影,简单交代了两人关系的始末。这样的问题,大概是导演难以解决的,就算是从导演的层面、甚至后期剪辑上调整节奏和情感点,也很难挖掘出新的角度。
导演:李安 获奖指数:三颗星
《纽约客》杂志曾经这样评论这本书,“从一个士兵的视角,作者对于美国社会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描绘了一种可悲的错位。”作者本·芳汀的第一本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了诸多文学界大奖,也是因为如此,进入了李安导演的视野。
大师对于任何文学作品的改编都会自然带着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李安当然也会。“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必须要保持中立。本·芳汀给了我很好的基础,然后我把那些信仰同人物结合,再通过他们表达出来。我努力不去将政治的观点放在电影里,因为我认为戏剧所需要做的就是研究人类在特定情境下的冲突,而我只是用电影来表达。”李安把小说当成“基础”而非“核心”,进行二度创作。
这次他举用多年的合作伙伴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创作剧本,虽然从没有编剧作品,卡斯特里却参与开发了李安的多部经典作品,包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然而,电影上映,评论两极,《综艺报》评论,“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技术革命,这部具有原创精神的电影十分感动人心。”但同时,《纽约新闻报》却说,“这部电影没有给予我们一个出口。”
其实小说影像化的过程不易,尤其是小说本身存在着大量独白和单人视角,视觉化过程更加困难。电影将比利在活动中的亮相、在伊拉克的经历同他回到家里试图融入国内社会这三条叙事线穿插在一起,较为巧妙地运用了原著中的情节,并加入导演本身的表达,用比利·林恩这个人物的眼睛和内心,讲述他回到国内心灵上遇到的种种冲击和困境,从而体现出无论是媒体还是美国民众对于军人的误解。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获奖指数:四颗星
《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这部电影到达一个令人难忘的成就,它描绘了一个内心深藏着英雄的好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他所知做了最正确的事情。
如何还原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事件,编剧陶德·可玛尼基用了一个“永恒现在”的理论来解释电影结构,“我希望所有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把过去一切放在角色当下所处的境况之中,这样故事就可以随时去往任何地方,只要它随时可以回到开场时的起点。我让萨利所有的记忆都发生在当他被质询、希望生活回归正轨的过程中。用他的记忆作为他对于当下状况的反应。”正是运用了这个结构,他拿到了故事的创作权。
巧合的是,陶德自己也是一位资深制片人,他可以克服作为编剧经常被制片人诟病的缺点。“作为制片人,最难的事情是让编剧不要放弃。很多编剧都会到达创作疲劳期,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的电影项目会频换编剧的原因。我的合作伙伴都是非常有开发经验的制片人,所以他们能够在我写作的时候贡献很好的开发方向和创作意见。而我也有一个很好的剧本医生,他会不断强迫我一遍一遍修改我的剧本,无休无尽地重写,但我们每个编剧都需要这样一个牛虻一样的人。”
编剧将电影最大重心既没有放在萨利遭遇质询的过程、也没有放在如何救人,而是他质疑自己迫降是否正确的内心挣扎。一遍一遍的回忆重放、周围人对萨利的反应、来自亲朋和同事的支持、来自航空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的质询和科技实验的证据等等,都成为他逐渐完成心理重建中的动力和阻力。这样的方式,让观众仿佛可以走入人物内心,在证明萨利的做法是正确的时候,观众才能感受到人物真实的伟大,平实但有力。
导演:奥利弗·斯通获奖指数:三颗星
斯通的电影无论是否获得奥斯卡提名,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思辨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社会热点事件或人们的传统观念,是斯通电影里最有趣的部分。而这次他为我们献上由他和基兰盖·菲斯杰拉德共同编写、他执导的《斯诺登》更是与美国政府极力宣传的“叛国贼”版本的斯诺登大相径庭,斯通似乎在试图用这样一部电影,继续着他对于政府阴暗面的针砭。
决定开始创作《斯诺登》,斯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电影层面的——无论联邦调查局还是中央情报局,都死死盯着“叛徒”斯诺登,而被斯诺登“泄密”参与美国调查全民隐私计划的苹果、宝马等巨头也不会坐视电影顺利进行,有关于斯诺登的任何文学影视作品也都是他们锁定的对象。
为保证创作和制作不受任何外部干扰,斯通用了斯诺登俄罗斯代表律师的小名“萨沙”作为他的代号,大家利用各种代号逃避开安全部门的搜索,剧组人员绝不在邮箱或者电话里谈论制作细节,所有交流都通过手写和当面,而剧本则保留在一部永远不会联网的电脑上。
除此,斯通还要面对两件事:如何让斯诺登本人出现在电影里;如何面对母亲的突然离世。见到斯诺登本人并且拍摄?天方夜谭!但是斯通还是通过斯诺登的律师,得到了一次近距离接触他本人的机会。于是,斯通和菲斯杰拉德来到了莫斯科,终于见到了生活归于平静的斯诺登,“他是一个标准的侦查员男孩,笃定和直接,九年间他只有唯一一个女朋友,不喝酒不抽烟不嗑药,待人接物舒服有礼,但有些自我表达的缺陷。我给他设计了羊癫疯的桥段,用疾病表现他内心的压力。有些人可能会指责我把他写成了一个白夜骑士,实际上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斯诺登。”
虽然拍摄过程曲折艰辛,《斯诺登》还是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斯诺登故事,斯通和菲斯杰拉德把我们带进了斯诺登的世界,他是如何从一个爱国青年、一个对国家怀有信仰的安全人员,逐渐对体制、对他所了解的政府产生质疑,最终选择公开对美国政府的某些做法进行披露的全过程。
剧本对人物的把控和还原、对这一世界性事件的观点和大量细节的呈现,无处不彰显着两个编剧的功力。虽说作为传记电影,在结构或者叙事上没有太大突破,但斯通的观点,本身就是他每一个剧本最重要的部分。“娱乐性一定是第一位的,但是你不能够为娱乐牺牲真实。真相对我很重要,所以我总是努力寻找更多真相,不会把应该揭露的真相掩埋。”斯通做到,且令人动容。
导演:伊桑·科恩、乔尔·科恩(科恩兄弟)获奖指数:三颗星
对比起科恩兄弟以往的冷峻画风,《凯撒万岁》的故事发生在充满暖阳的洛杉矶,讲述了好莱坞黄金时期,一个制片厂的公关高管的故事。《纽约时报》许诺“这是一个典型的狡猾、非主流、对于电影工业提出质疑的喜剧”,而《卫报》这样评论,“科恩兄弟用怀旧的乐趣唤起了人们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电影原型来自于好莱坞黄金时期一位在米高梅工作多年的高级公关经理,业务遍布好莱坞20到60年代的各位顶级大明星。他曾帮助嘉宝隐瞒同性恋丑闻、让克拉克·盖博和史宾塞·翠西太过频繁的交往看上去仅仅是好兄弟的关系、又出手掩盖琼·克劳馥在成为电影明星之前拍过诸多色情电影。
这样一位经理人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科恩兄弟这次的视觉也玩了一把炫,无处不在的暗喻和引用桥段使电影在烂番茄的专业评论达到85%的高分,却在普通观众那里仅获得45%的支持率。
电影上映竟然引发让科恩兄弟始料未及的质疑——电影中没有对于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表现,让这部电影显得如此之“白”。科恩兄弟也只能无奈回应,“这根本就是对剧本创作流程完全不懂的人对剧作的误解!我只能跟他们说,你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科恩兄弟中的弟弟伊桑·科恩这样回答,“(整个创作过程)根本不是你坐下来开始写故事的时候就想说,哎,我这个故事要包括四个黑人、三个犹太人、还有一只狗,对吧?这根本不是剧作的正常过程。如果你不懂创作,就意识不到你提出的问题有多蠢。”
导演:伍迪·艾伦获奖指数:两颗星
当评委实在选不出最佳编剧的时候,他们大概就会看看伍迪·艾伦有没有参与竞争了。伍迪·艾伦的片子,最棒的还是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从六十年代的《风流绅士》和《傻瓜入狱记》,到七十年代初的《性爱宝典》,一直到后来的《汉娜姐妹》,黑色幽默的运用,混搭犀利的讽刺、和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又话唠的调调,“知识分子”伍迪·艾伦在他的领域内达到无人迄及的高度。
随着时间推移,无论观众还是媒体评论人都发现,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趋向于多愁善感,曾经拥有的黑色幽默和讽刺戏谑却逐渐变淡。《纽约时代》这样评价,“这部电影既不是伍迪·艾伦的一个差作品,也不是他宣告自己华丽回归的一个形式。不过就是一部好笑的小电影,有着几个令人沉思的时刻和一些酸楚的味道。”
连伍迪·艾伦自己都显得野心不足,“我就希望人们买票付钱后可以得到一些经历。”虽然对于这部电影,评论并没有给予太多的赞美之词,但作为一个商品,电影的表现还算不错,是他自《蓝色茉莉》之后商业回报最好的一部。
较之伍迪·艾伦之前的电影,无论是人物还是主题都实在是乏善可陈,那些讽刺、狡黠、喋喋不休的气质虽然还在,却早已没有那么生动。然而电影中包含的自我悲悯和惆怅,却是近几年会在伍迪·艾伦电影中看到的另一种气质。如果说要靠这样一部电影在今年强手如林的奥斯卡上斩获最佳剧本,恐怕就是伍迪·艾伦这个名号,也很难有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