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离不开中国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把握。2013年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与2015年初的中央政治局的第一次集体学习都是以哲学为主题。这一举动反映了我国共产党牢牢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并且,习近平在各类会议上对于“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这一问题进行的多次阐述更是充分证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于指导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因此,从哲学思维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对于中国当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唯物辩证法;哲学思维
“四个全面”的内容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它的提出展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一个总体架构。它的提出正是坚持了科学的方法论,其中蕴含着唯物的辩证法思维。
“四个全面”中看似任务不同但却紧密联系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他三者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又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手段、路径和保障。这一政策的提出让党和国家在下一阶段工作任务中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铺垫了基石。
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就社会科学来讲,一切社会科学的建立都要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创建,而这种创建必须要有方法论作为指导,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不可解决的问题,一旦解决成功就可以对此总结经验直至上升为理论的高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原则之一。
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国内外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及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涉及到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走向问题,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一论断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起步阶段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和经验教训上,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讨论,当然这一问题的答案要在实践中寻找。关于社会主义实践理论的总结,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探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二者的联系,确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看待问题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将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矛盾与任务结合起来。在分析各类矛盾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主要矛盾,确立主要任务;第三,指出改革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手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都是针对当时国力状况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在如今看来这些都是相当成功的。毕竟它没有照搬照抄苏联的道路而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转眼看今天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过程中面对这一国内形势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当前时代形势的判断以及对过去实践经验的反复总结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坚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相结合的体现。
实践与理论是相互伴随而发展的。从实践中得到经验并且扩展认识工具。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是有限的,使得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限制。这种状况就决定了主与客、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在具体历史下的相对统一。因此,习近平同志在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后又相继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问题都证明了事物不断运动。理论的完善需要借助于实践的发展运动来完成、纠正与补充。
二、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告诫我们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因此要用全局性、完整的视角看问题,片面的、零散的观点总归有所缺失。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不可分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的,全面改革是完成目的的途径,全面依法治国是整个过程的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又是根本的必要保证。
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以社会生产实践出发,将社会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系统意识的行为。因此对待四个全面我们不仅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同时也要用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一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由于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系统协作性作用必然会导致彼此活动的限制,这种构成社会系统运动的新质态就是系统的整体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这一战略的发展我们要把握好一加一大于二的量的变化,同时在质的规定性上完成其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对“四个全面”来说,单个方面的优化就如有短板的桶,无法将水的容量保证在最大化。因此“四个全面”整体的优化才是根本性的质变。
“四个全面”核心在于“全面”,片面的观察和极端的处理问题并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要全面的着重于解决它相应的领域问题。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强调的是社会的各个目标层面的全面,同时也体现在覆盖人群要广、涉及领域要全。深化改革之全面是从表层的经济领域改革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制度上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改革。总之在认识论上,对于全面改革上的理解要有选择性,不能以偏概全。
三、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社会是一个多种“合力”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要素间都存在复杂的矛盾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作为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均衡状况,城乡结构,以及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状况所带来的生态污染等问题决定了我国迫切需要“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行。在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中,改革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的这一论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其中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个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同一矛盾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对待问题不能一刀切,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矛盾,在不同矛盾中找主要矛盾解决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就能在解决问题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四个全面”战略上文所论述的整体性思想并不是要求我们整体全部推进,而是要有侧重点,分清次的逐个击破。对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深化改革范围要广,在改革同时分孰重孰轻,抓好重要領域和关键环节;全面依法治国要有系统的理论对策,但不能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这个总抓手;全面从严治党下管好党,重要点是党风廉政的建设问题。
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与底线思维观点看问题。战略思维即大局意识,宏观把握当前形势,增强战略定力;用历史思维的观点看问题,既要把握历史的真实性,不能胡乱篡改,又要把握好历史的本质及规律,稍有偏差都会对当今政策产生影响。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不断尝试与修改;辩证思维要一分为二;而创新思维则要突破陈规,敢于创新;最后底线问题要求我们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四个全面”是根据“社会存在”而提出的社会意识问题,它的思想扎根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之中。以国情定策略有利于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从认识论上把握“四个全面”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从方法论上,面对治国理政的艰巨任务,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全力解决其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除此之外,“四个全面”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认识新的提升,同时,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来看待“四个全面”也能检验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合法性,这不仅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更紧密的结合从而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迈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