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中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特别应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遵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形成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有所創新,同时,还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孟思想为主要代表,孔孟思想的核心,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就是从爱家爱父母爱师长做起。《小学生守则》中的“爱祖国,爱人民”与它应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品德教育的启蒙和基础,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始发点和起跑线。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在明明德”,就说明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儿童从混沌状态到启蒙开智,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依靠学校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社会化种子,培养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社会,用心灵去感受社会,渐渐提高心理素质,慢慢培养道德素养,从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认知社会,去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要真正做到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获得成长。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平等;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现实生活为载体,教学策略创新出彩
有一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墨守成规,流于形式,或是抱定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应该知道,儿童时期的心理单纯,情感变换未定,此时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唯有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植根于生活,才能创新出彩,出奇制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在《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手段,通过学儿歌、讲故事、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擂台赛等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说感受,再出示交通事故图片,将刑事判决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入班会、引入故事会,最终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把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人行有仿效,择善而从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中华传统美德》一课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初步明理的基础上,讲述了岳飞精忠报国、苏武牧羊、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之后,让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把课前搜集的爱国英雄的资料一一汇报,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解杨利伟乘坐载人火箭首次登空时,笔者创设情境,把教室布置成太空舱样式,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杨利伟的简历以及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一一粘贴在太空舱内,让学生从英雄的经历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激励他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
道德其实就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真实生活分离的“单一道德”。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基点,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有趣游戏作为桥梁,将现实生活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联结,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潜移默化培养良好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还应将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坐、立、行、走,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家校联系,将在校内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尽量延伸到家庭日常生活之中,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只有强化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才会养成,才会逐渐提高心理素质,进而逐渐提升道德素养。
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古老而又经典的故事颇有教育意义。古时候,长辈们十分尊崇一种信条叫“学会一门手艺,走遍天下不挨饿”。所以,一般老百姓都会让小辈们从小去当学徒,刻苦努力学手艺。有个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去拜理发师傅为师。剃胡子、刮脸毛是学理发的基本功。古时候没有电推子、刮胡刀之类的器具,只有很锋利的开合黑剃刀,所以,学理发首先要学会磨刃、试锋,轻轻地刮,柔柔地修,而这就需要精细与耐心。为了让徒弟较好地掌握技巧,师父专门挑选了一种表皮有细绒毛的冬瓜,让徒弟练习刀功。这徒弟也蛮认真地学,可是师父往往有些杂事要他去干。师父一叫,他就把小剃刀往瓜上一剁就转身离开。师父多次观察到他的这种行为后,就通知他的家长来把他带回去,不让他学了。师父说:“如果养成习惯了,他会把客人的脸蛋当冬瓜。”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培育是十分艰难的,是长期而又不容易的。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精细活,它考验着教师自身的耐心与修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自己先具备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