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赏识性的评价促进“ 语文味”课堂的生成

2017-06-14 15:04吕静莹
新教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飞蛾笔者生命

吕静莹

赏识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性的评价方法与手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结果中闪现的“亮点”进行的评价。课堂赏识性评价要发自内心,积极且有针对性,突出激励赞赏。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具有语文学科特点,也就是要有“语文味”。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在如何恰当地运用赏识性评价促进“语文味”课堂的生成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积极公正、捕捉亮点,营造“语文味”

赏识性评价,不是只有赞赏,不是不要指正,而是要对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激励,以强化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能仅仅为了赏识而忽视。教师要用公正的眼睛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细心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自信心并积极体现自身价值。例如,笔者执教的班里有位女生偏科,数学、英语成绩不错,但语文成绩却老是拖班级的后腿。经观察,笔者发现她的最大缺点是缺乏信心,就主动找她聊天,她低着头说:“我语文就是学不好,从一年级就这样。”笔者说:“真的吗?我们试试看,好吗?”从那时起,上课时笔者总是先让她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评价她时多用积极正面的“语文味”评价,如,“你的朗读真好听”“你读懂了作者的心思”“你的作业写得认真,大家要向你学习”等等。过了几天,这位女生主动找到笔者问:“老师,您认为我真的能把语文学好?”笔者回答道:“是啊,你的语言表达很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很独特,你可以学得很好。”渐渐地,这位女生回答问题不再躲躲闪闪了,即使错了也会积极地寻找原因,举手回答问题时眼睛充满了自信。从这件事例中笔者认识到,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用赏识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呵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带有学科特点,用心营造“语文味”课堂。

二、要关注个体、突出个性,构建“语文味”

赏识性评价,如果只是会说“不错”“很好”“你真棒”,过不了多久,学生就会听之乏味,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存在着差异性,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富有个性且有“语文味”的评价。例如,笔者在教学生书写生字时,只要发现学生有了进步(包括本子和笔盒的摆放,身体姿势的准确性,书写正确规范等),都会及时地给予口头上的肯定、贊赏和激励。如“柏翰同学的坐姿有进步喽,做到了头正、肩平、身直、脚平,大家要向他学习”。再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笔者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朗读评价:“你读出了蜻蜓和小鱼的快乐,老师都感受到了。”“我觉得‘静静地站在那儿可以读得再慢一点、轻一点。”……这样的朗读评价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停留在“你朗读的声音很响亮”“你的朗读很有感情”的局限,更加关注个体,进行个性化的点评,或赞赏鼓励,或委婉提示,效果明显,“语文味”也比较浓。当然,赏识性评价还可以运用教师的形体语言。比如,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一个赞赏的眼神等赏识性的动作都会让学生心潮澎湃。面对存在差异性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应讲究个性点评,做到“育人无痕处,赏识励心田”,被评价者就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肯定和情感上的满足。

三、要品词析句、和谐互动,赏出“语文味”

赏识性评价应该从学科角度出发。语文学科的赏识性评价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字词句段、修辞手法等的品鉴,赏析文本中作者精辟的用词用句,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由表象认识走入深层次的体会感悟。语文课堂一旦具备了这样的特征,“语文味”就水到渠成了。比如《生命生命》一文中,作者以“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几个简单的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简单清楚。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朗读,用心去发现文本。然后,运用赏识性评价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生1:我发现第一段中的“骚扰”写得好,它写出了作者对小飞蛾的讨厌却又无可奈何。师:这位同学从词语的角度进行品味,理解得很到位,请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生2:我发现“我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一句中“跃动”用得准确,它把小飞蛾为了求生而努力挣扎的动作写出来了。师:是的,作者用了“跃动”这个词,写出了小飞蛾为了求生所做的努力,那老师的问题来了,谁还能用另一个有关于努力求生的词来替代它呢?……通过赏词析句、感悟评价,师生、生生互动,搭建起和谐交流的桥梁,促使学生由对文本中逆境生命顽强求生的由衷敬佩,转而设身处地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存在,感悟生命的可贵。这就赏出了“语文味”。

四、要把握生成、纠错改进,凸显“语文味”

赏识性评价要以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为出发点,及时捕捉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因势利导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生活、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笔者执教《狮子与鹿》一课,在接近尾声时,有学生问:“老师,鹿的角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装饰,我在电视上看到,鹿的角还可以当作武器来保护自己,所以我认为鹿的角也是有用的。”问题问得很突然,笔者愣了一会,怎么引导呢?一是直接跳过,按部就班往下走;二是让学生相互讨论,让课堂在辩论中升华。沉思片刻,笔者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你的知识面很宽广。”紧接着,把问题抛给学生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起立:“老师,我知道他说的是北美的大驯鹿,不是我们书上说的梅花鹿,大驯鹿的角又大又强壮,而梅花鹿的角太细了,不适合战斗,所以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说不定大驯鹿看到狮子的影子就跑了,大角用不上。”接下来的讨论愈发热烈……最后,笔者出示了有关鹿如何躲避狮子猎杀的知识,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回归文本的主旨。事实证明,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当我们把握住课堂的动态生成,引导学生讨论、评议的那一刹那,学生头脑里的枷锁便打开了,课堂中的发现就越来越多,课堂上的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刻,语文课堂的动态美便产生了,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就凸显出来了。

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地让课堂评价弥漫“赏识”,浸润“个性”,品析“文字”,把握“生成”,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从教师的课堂赏识评价中更好感悟到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品语言、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滨东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飞蛾笔者生命
可爱的你
Trolls World Tour魔发精灵2
老师,别走……
飞蛾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勇敢的小飞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