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南瓜心自在

2017-06-14 09:45姚茜
北京档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东城区树林南瓜

姚茜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档案局接收征集科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传承人滑树林开展合作,尝试建立“东城区的手工艺和手工艺人”档案资源数据库。在整理滑树林先生的实物档案时,发现了一个不十分起眼的绢娃娃,和他众多的获奖作品相比,这个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制作工艺都略显粗糙,却被滑树林视为爱不释手的珍宝,究竟是为什么呢?就在我们满心好奇之际,滑先生向我们娓娓道来其中的秘密。

故事要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1972年,滑树林被招工到北京绢花厂。寒冬腊月的天气里走进车间,迎接他的是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绢花,滑树林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把自己的一腔热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没过几年,滑树林被擢升为副厂长,后又被调往北京市绢制工艺品厂任厂长,从此便与绢人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绢人是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由于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蚕丝做成,故名为“绢人”。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发现的唐代墓穴随葬品中就有绢花和绢人,所使用的工艺和今天非常近似。据有关文献记载,北京绢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基本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在老一代工艺师的努力下复原。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绢人工艺的发展日渐衰微。1984年,为了提升技术人员的创作热情,研究绢人技艺、开发绢人产品,时任北京市绢制工艺品厂厂长的滑树林动员全厂搞了一次创作比赛,他自己也完成了一件参赛作品,是一个躺卧着的顽童,头戴草帽,右腿屈膝,左脚搭在右腿上,双手置于脑后,头下枕着一个大南瓜,全然一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样子。滑树林为它取名为“自在南瓜”,隐喻厂子目前虽然处境艰难,但大家要直面困难、藐视困难,在艰难中寻求突破,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件作品是滑树林的第一件绢人作品,虽然在技法上还不够成熟,但是透过这件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对绢人艺术的理解与创新,因而受到了同行的一致称赞。正是这次制作绢人的经历,让滑树林真正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从此,他拜工艺美术大师葛敬安为师,开启了30余年的绢艺人生。

在滑树林的带领下,北京市绢制工艺品厂全厂职工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使面临倒闭的厂子起死回生。就在滑树林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事业时,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調他到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技术处担任行政负责人。此时,滑树林已离不开魂系梦牵的绢人艺术了,为了继续这份追求,他甚至没和家人商量就辞掉了公职,带着几个技术工人在街道办起了绢人厂。在滑树林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北京绢人工艺慢慢地从濒临灭亡的困境中走出来,发展成为有古装仕女、京剧人物、民族人物、文学人物等品种多样,逐渐兴旺的手工技艺。2001年,滑树林的作品《杨贵妃》获得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之后又获得法国第68届国际博览会艺术品质特别荣誉奖。他的作品能够获奖是因为传统的绢人最大的也只有46公分,而滑树林将他的绢人作品创新到80公分。这样的大型绢人摆放在台面上,可以与参观者四目相对,达到极好的展示效果。2005年,由滑树林设计并参与制作的大型绢人作品《大唐风韵》在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评比中荣获金奖,并被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北京市工艺美术珍品,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间工艺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

滑树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选择了一份事业就要尽心尽力把它干好。如果不是当年辞职下海,今天的他也许仕途有为,但是他从未后悔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北京绢人艺术中去。在滑树林看来,从这些绢娃娃身上获得的满足感不是从政所能体会到的。而今,年近古稀的滑老,已经把传承这门手艺作为己任,带着对绢人艺术一如既往的痴迷与执著,为北京绢人的弘扬与传承做着不懈努力。在他多年的奔走筹措下,北京第一家社区博物馆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落成,第一家绢人博物馆在北京市第十二中洋桥学校落成。而今,滑老的获奖作品《自在南瓜》《杨贵妃》《大唐风韵》《捣练图》等一并陈列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驻足观赏,他们可曾知道在这些绢娃娃身上凝结着滑树林太多的心血与付出!

作者单位:东城区档案局(馆)

猜你喜欢
东城区树林南瓜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雨后的树林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分析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