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江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助推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借此东风,新型农业主体快速充电,积极学习种植技术,农机技术,改变种植模式;积极外出参观学习,整合资源,强强联合重组,壮大规模;向产前产后发展,向立体农业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关键词:新型农业主体;供给侧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7.06.018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农业开始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通过一年多农业发展看到,传统种植模式、传统种植品种、传统小农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种植成本提高,粮食价格降低,种地收入降低,农民收入减少,很多没有种地实力的普通农民把土地转让出来,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始越来越多吸纳土地,壮大规模。这些现象都是供给侧结构调整必然产生的过程,但是从长远看,农业正向着良性态势发展,新型农业主体正在利用这个契机迅猛发展。
新型农业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他们农业生产经验丰富;一类是跨界转行加入到农业生产的精英,他们资金雄厚,有管理能力;一类是年轻有为、睿智进取、安于农业生产的年轻人,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学习。他们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新型农业主体接受新鲜事物快、迫切想学习新技术、学习新理念。
1学习新技术越来越积极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正是新型农业主体合作社要解决的大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农机和农艺结合解决科技投入的问题,土地退化、沙化、重金属污染得到控制,实现施用化肥零增长或略有下降,那么秸秆还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恢复地力得到好转。高产种子、生物有机肥、低药害的植物杀虫剂,通过先进的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实现。
以前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培训和推广新技术的时候,农民不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参加。随着近年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政策发布以来,新型农业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势头强劲,他们对农业发展充满信心,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改变种植模式,参加培训班和现场会的热情高涨。
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新农村建设,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无法改变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小型合作社的分散经营土地,地块小分割零散,不利于统一播种、统一整地、统一收获等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把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法应用到农业生产环节中来,大面积适应平原地块玉米种植,结合当前的新型农业主体,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和建设。吸引广大农民转让、托管、承包土地,逐步达到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科学的生产结构局面。
通过学习新型农业主体,逐渐放弃传统耕作方式,采用投入少、收益高、更加环保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预计2017年伊通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地将突破75 000亩。
2外地参观越来越主动
农民合作社没有固定的生产模式,没有固定的经营模式,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壮大,各有所长,各具特点,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增强信心。新型农业主体通过省内外参观学习,收益颇丰,干劲十足。
抱团发展、整合资源。通过参观学习,很多合作社发现自己实力弱、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伊通县十家各具特点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成了联合社,新增玉米收割机10台、拖拉机12台、免耕机6台、深松机5台、旋耕机6台。自筹资金70万元,新建农机农资储备库1300 m2,新建办公室、会议室、职工食堂300 m2,合作社总资产现已达到700万元,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新增耕地面积300 hm2。采取统一农资、统一备耕、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模式种植玉米,并且实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3农业产业链越来越长
延长产业链、综合发展。通過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伊通县地处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域,玉米单产高,秸秆量大,以前的做法是把玉米秸秆付之一炬,既污染环境,还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腐殖质下降,消化玉米秸秆成为农业生产的负担。通过参观学习,学到了立体发展农业的理念。回收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开展养殖业;利用动物粪便生产有机肥,生产有机玉米;加工玉米碴、玉米糁、玉米面、玉米饺子面,副产品玉米糠麸变成饲料。形成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并存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助推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加速了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表现最突出的现象是:农民合作社的骨干和农民活跃在冰天雪地,测量耕地面积,确定边界;农民集中在合作社签土地出让合同,领取土地租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统一采购农资,传统的农资经销店出现了冷清场面。农业新型主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他们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了,农机采购增加了,库棚扩大了,但筹措资金变成最大的难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总体扶持力度不够,资金使用精准度还不够,这些新型农业主体一旦获得国家精准政策扶持就会如虎添翼,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