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人说到“道路”时他实际上在说什么?

2017-06-14 23:37刘书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行路难实现理想旅途

刘书成

诗歌语言大量利用意象,还有比兴、象征、双关等,与日常话语看起来确实不一样,以至于我们要感叹诗人到底与我们是不是同一种人类了。但我们要说的是诗人的确不是来自火星,诗人与我们的思维规律是共通的。比兴、象征等本质上都属于人类思维规律的一种,它就是隐喻。隐喻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日常话语中。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对基本的隐喻有所了解,会说话,能认字就可能读懂诗歌。下面用汉语中与“道路”相关的隐喻来说明我们的观点。

什么是隐喻,我们先看看说汉语的中国人是怎样谈论人生的:

要让孩子接受一个好的教育,这有利于他的前途。

他一路都走得很顺。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苏轼仕途不顺,一生坎坷。

警告某些人要“悬崖勒马”。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说法再正常不过了。尽管我们使用了“前途”“路”“关键的几步”“坎坷”“悬崖”等词语,但我们确实是在谈论“人生”而不是“走路”或“旅行”,而且我们是在利用“走路”或“旅行”的概念谈论和理解“人生”。也就是说,隐喻并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一种思维规律,人们常常借助一个概念系统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系统。可见,人类并不像我们原先认为的那么理性。一般来说,直观可感的简单的事物,人们一般直接认知,比如说人体、健康状态、常见动物、植物、建筑物、食物等,而抽象复杂的事物往往借助简单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比如情感、欲望、国家与社会等。上述的例子,就是人们借生活中熟悉的“道路”概念来理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状况的隐喻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

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日常思维和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维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生活离不开隐喻,文学更是隐喻的渊薮。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文学语言总是一些特殊的不同于日常的表达,文学隐喻与日常隐喻不是一回事,它要高于日常隐喻。莱考夫认为诗人作为高超的艺人,使用的是我们常人使用的基本工具,他们的出类拔萃在于使用工具的天赋和技巧(通过持续的关注、研究、训练获得的)。换句话说,隐喻是一种基本工具,它为所有人所用,不过诗人、作家用得更巧妙。因此,可以说日常隐喻与文学隐喻是基本相同的。既然人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隐喻,那么人人都可能理解诗歌隐喻,读懂诗歌。下面我们通过古典诗歌中的几个实例来看看隐喻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仍以开篇讨论过的“旅行喻人生”相关隐喻为例。先请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本段中,作者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时,我们都知道他并不是因为回家途中迷路了,而是在后悔自己此前从政做官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庆幸自己及时改正了过错,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生活。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他离实现楚国强大、人民安乐的政治理想还很远,所以必须不断努力。这种解读在我们看来是如此自然而合乎情理,几乎不会遇到任何怀疑,原因就在于我们潜意识里都拥有关于“旅行喻人生”这一隐喻的内在知识,也就是说我们懂得这一隐喻中人生与旅行两个概念域中的种种对应,譬如:

源域:旅行 目标域:人生

目的地 =>理想

道路 =>

实现理想的方法

旅途的险阻 =>人生的困境

旅行的距离 => 人生的成就

十字路口、歧路 => 人生的选择

据《现代汉语词典》,“旅行”意为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从前的中国人基本不用“旅行”这一概念,但“羁旅”“长途跋涉”等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或许用“人生之路”的名词大家更能接受。实际上,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应用“旅行喻人生”这一隐喻时也更多凸显“道路”这一元素。《行路难》《拟行路难》这类诗作,仅看标题就知道大概是怀才不遇的士子抒发人生艰辛、世路艰难的。《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句的表面意思是为何不策马扬鞭,抢先占据重要的道路和渡口,实际意思是为了摆脱贫贱苦辛的人生状况,一定要想办法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再来看李白的一首诗:

行路难(其一)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诗人忽而说喝酒,忽而又拔剑,忽而说渡河登山,忽而说垂钓,忽而说做梦,到底诗人要表达什么?标题“行路难”就已经告诉我们了,李白是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根据我们上文对“旅行喻人生”的隐喻的分析:理想就是目的地,实现理想的方法就是路径,人生的困境就是旅途的险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说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理想,都充满险阻,困难重重。人生中的选择相当于道路的选择(十字路口、分叉路即歧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的發展困难重重,人生的选择实在艰难,何时才能实现我的理想呢?“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困难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以令自己快意的方式实现理想和抱负。

再如,根据序言,苏轼《定风波》写的是作者外出遇雨的一次经历,可是他真的只是写路途的经历感受吗?根据我们“旅途喻人生”隐喻规律,这里旅途的风雨和斜照就是作者的人生和政治经历,对旅途中风雨的态度就是作者的人生态度。

以上是我们对“旅途喻人生”隐喻在诗歌解读中运用的示例,从日常语言入手,我们揭开了一部分诗歌象征的神秘面纱。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思路,了解更多的基本隐喻,诗歌中的比兴、象征的就不再神秘了。因为隐喻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共通规律,它为诗人和非诗人所共有,日常语言也好,诗歌等文学语言也好,都可以使用同样的隐喻。那么,从生活中的隐喻入手,了解隐喻并运用隐喻的规律来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理解诗歌,与诗人对话。愿诗歌阅读不再是我们师生心中的痛。

猜你喜欢
行路难实现理想旅途
旧衣的旅途
拟行路难(其六)
两手
朋友
长大以后做什么
悟出
生命的旅途
我的理想
疲劳肌?才不是
旅途说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