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争议对董明珠来说并不陌生,在20多年的格力生涯中,她不止一次成为新闻的主角。她似乎就是一个明星、网红。
不得不承认,董明珠自加入格力以来,凭其倔强的韧劲儿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一手将格力推向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
锋芒毕露的她被贴上了“强势”、甚至“好斗”的标签,被冠以“强势”与“偏执”标签。言及这些,她笑而不答。被媒体频繁曝光于镁光灯下的董明珠也承认,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其透不过气来。走近她,才知她真正的内核和标签是励志、执着、不服输,她也有优雅与从容的另一面。
南下闯出一个新世界
董明珠是南京人,原本在一家化工厂做行政,结婚生子,过着安稳日子。
1990年,董明珠来到珠海。这一年的珠海喜气洋洋,大家都在为庆祝珠海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而做准备。这个中国南方的小城,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背后,是当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的家电企业。
到了珠海后,36岁的董明珠在珠海海利空调器厂找到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当时的这家国营小厂籍籍无名,只有一条年产2万台空调、技术落后至少10年的生产线,做组装生产,整体销售额仅2000多万元。能找到做销售的工作,不是因为董明珠擅长这个,而是因为销售是一份万金油的工作,除了需要热情之外,几乎不存在什么门槛。
来到异乡的董明珠在那个时候确实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打算,当务之急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或许是最主要的考虑。谁都没能想到的是,无论是董明珠,还是这家后来改名叫做格力的空调厂,都因为彼此而改变了命运。
作为销售人员,在跟着一位老业务员熟悉了几个月的业务后,董明珠被厂里安排负责安徽市场。到合肥的第一件事,是向当地一家拖欠了42万货款的经销商追债。经过40天的斗智斗勇,饱尝了与赖债者交手所受到的冷落、戏弄和欺骗后,董明珠终于追回了货物。
第二年,由于商标被抢注,海利空调无奈重新起名,才有了后来响当当的“格力”名字。很快,格力在淮南的市场被打开了。同时,在芜湖、铜陵、合肥、安庆,董明珠都打开了局面。仅仅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就突破1600万元,她一个人的销售量占整个公司的1/8。
1994年,董明珠被全票推选为公司经营部部长。一年后,格力的销售收入增长了7倍……
2001年,47岁的董明珠任格力电器总经理。2012年,董明珠成了格力集团董事长兼格力电器总裁。但从那之后,这位曾经的“销售女神”的口头禅,变成了“技术”、“专利”、“创新”。
2003年,有人要用9亿元和年薪8000万跟董明珠买格力,董明珠没有答应,告诉对方:“今天你是世界500强,未必明天我不是世界500强。”2015年董明珠心愿达成,格力電器以市值216亿美元综合排名第385位,排名家用电器类全球第一位。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2013年,董明珠去中东出差,格力空调在当地销量不错。一天,有个经销商告诉她,格力空调在中东非常受欢迎,但如果要扩大市场份额就会面临不小的难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格力空调打的是“中国制造”的铭牌,而当地人对“中国制造”印象并不好,认为是低价劣质产品的同义词。如果格力空调能贴上当地制造或“泰国制造”的铭牌,市场销量一定会大幅增长。对方反复强调,“泰国制造”的标签在中东比“中国制造”管用,“消费者一看是‘泰国制造不用废话就买走了,但是看‘中国制造推销难度就大,要费很多口舌”。董明珠很生气,说:“哪怕一台空调卖不出去,我也不会打上‘泰国制造的牌子,我就不信,格力就不能改变‘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此后在不同场合,董明珠多次举出这个例子,不但要求格力内部严把材料关、质量关、技术关,在论坛和交流会上,她也多次呼吁中国企业能重视质量、专利、技术,她要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她希望中国制造有天能成为质量过硬、高端的代名词,不但空调——只有中国各领域的企业都做到赢得业界和消费者的尊重,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转型成功。
董明珠曾有一个身份少有人知,她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2015年9月,她打出了企业的新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此前,格力的口号是“掌握核心科技”。她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应把握三个方面:一要快速崛起。二要稳扎稳打。三要走自主创新道路。“中国是个大国,它对世界有一种责任,要用大国精神去服务全球,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严苛,是董明珠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要求,她用“自虐、严苛”的标准,为格力注入一个“水至清”的生产环境。她曾经对质检部门放话:“用最严苛的标准检测我们的产品,你们的目标就是把产品玩到死机。”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时隔15年后第二次到格力电器考察,听说格力的空调噪音只有19分贝,特别幽默地“批评”起格力:“今年两会期间,我向人大代表董明珠就说起过,上次我去非洲访问的时候,非洲一位领导人跟我说,格力空调什么都好,就一个缺点,空调噪音太低,办公室的官员下班的时候总是忘记关空调。”
同年11月15日,温家宝总理又来到格力考察,对企业在科技创新、节能降耗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生产方面,他只关心两件事:一是科技创新,二是节能降耗。实际上,我国现定的节能标准还高于国际标准。拿格力的一级能效比,规定的是3.6,低于3.6就是二级,而国外的产品可以正负误差5%,它这个5%一下来就跟格力二级的差不多,真正节能、为全球做贡献的是中国。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见证了无数同时代空调企业兴衰的董明珠,深知格力做对了什么,才有今天的成就。她始终认为做企业,就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那么就是“昙花一现”。董明珠希望格力深入到空调领域的核心技术里。成了“技术控”的她说:“格力一年要拿几十亿的投入用来研发,但是这些研发可以支撑格力100年的持续发展。我不是做一个短命的企业,一年赚10个亿、20亿,再后年没有了,企业要有能量,要有竞争力。”为了研发,格力不惜重金。“我对技术投入没有预算,要多少给多少。”
有7万多名员工的格力电器,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目前,格力电器是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商,也是中国第一家纳税额和净利润都双超百亿的家电企业。她笃信实业的重要性,“没有了实体,没有了实业,中国怎么从大国变成强国!”
“偏执”深处的另一个她
2014年,普华永道的人士来格力调研,对方问董明珠,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她想了一下说,“格力就相当于我的老公。”
“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我是为了挑战自己。”她并不热衷于消费,不打折的衣服很少买,如果在公司,就是吃盒饭。
“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亿的资产,而是取决于创造了多少社会尊重、解决了多少就业与困难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在董明珠看来,“刚”只是手腕,“柔”是情怀,而刚柔并济才能兼济天下。“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慈善是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机会为社会奉献更大的价值。”
“当你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工,只要对自己负责。但是你坐到这个位置上,你的决策的对和错,就能够使几万员工的生活发生变化,责任是巨大的,所以你要付出比别人多。当领导就是付出,牺牲。”董明珠说,“做人就是要讲究原则,在争取自己的利益不能伤害别人,我代表格力电器出去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格力,还要考虑别人为你付出了什么,他们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保证。”
2003年起,董明珠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么多年来两会期间,她共递交了大量议案,内容包罗万象,有行业内的,比如完善旧电器回收机制、终止家电下乡政策等;也有社会性的,比如完善养老保险机制、完善工伤死亡处理流程、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我的议案都陆续得到了落实,或者在落实当中。我履职还是用心的。”
在商界这么多年,董明珠算是个特立独行的另类,很少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既不与官员周旋,也不在业内圈子交际,她不会喝酒,很少应酬,只要不出差,就每天两点一线:单位、家里。“我唯一的消遣就是走路。”董明珠每天坚持走路一个小时。“我是一个普通员工的时候,可以经常跟朋友晚上聊天,但是現在这个乐趣就没有了,因为环境逼着你,你要放弃这些。我今天肩负的是几万名员工的生存,还有上下游的产业链。我肩上的责任和担子让我不能懈怠、轻慢。”
“工作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你完全是靠着脑袋,我在做饭的时候也可以想到工作,但是你认为这是不是快乐呢?每个人对快乐的追求不同,我跟他们讲什么叫幸福?就是到你能创造一件东西,改变、帮助了别人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幸福。幸福并不是吃的和穿的比别人好,不是这样的。”董明珠说,快乐并不是拥有了多少,是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人的最大财富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的金钱,而是社会对你的尊重。
有人说她是个只有事业没有生活的工作狂,董明珠一笑置之。她也承认自己因为事业而忽视了家庭,但在她看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得全身心地专注投入。“多少年以后人家讲到格力的时候还记得董明珠,我认为这就够了。创造了这个品牌是我的价值。”
许多媒体同行都说,董明珠是一个优质的采访对象,她会理解记者的思路,提供记者想要的信息,她的语言风格直接,不用愁找不到新闻点,拟不出标题。外界对于董明珠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欣赏她一往无前,霸气执着的个性,有人则越来越质疑董明珠这么高调,在名利场上过度曝光,如何有精力打理好一家千亿规模的公司。
爱憎分明的个性,不留情面的批判,特立独行的作风 ,常常让董明珠陷入公共舆论的漩涡。“我觉得不要去争论它,不要跟它去做什么解释,做自己该做的事。”
2016年10月18日,珠海市国资委对格力集团董事会发出通知:“免去董明珠同志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职务。”风头正劲的格力掌门人董明珠突然遭遇一纸免职令,立即引发舆论关注。
随即,格力电器声明称,董明珠是基于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本人意愿主动辞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仍继续担任格力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专注于推动格力电器的发展。
董明珠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着各种复杂眼光的审视和众说纷纭的品头论足。有人说她的经历是年轻人的励志故事,是创业者的营销圣经;也有人非议她行事“霸道专行”、“舍我其谁”……然而,无论别人怎么看,如何言说,董明珠只做董明珠,如一颗珍珠,在蚌壳中,经受磨砺、苦痛、艰难,终于孕育、破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