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 卢南峰 许诺
辨析“川普粉”现象
——唐纳德•特朗普作为中国知识青年议题
吴靖 卢南峰 许诺
2016年美国大选诱发了美国的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全面冲突,这场世纪大讨论也席卷了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作为青年知识群体聚集地的知乎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川普粉”现象,深入嵌入到全球公共议题的知乎青年知识群体,基于相似的信息流,却与处在同一知识层次的美国青年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立场,成为特朗普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支持群体。后现代政治参与、反精英风潮、反政治正确风潮、主流媒体危机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四个维度,透过这一现象可以探索当代知乎青年知识群体介入中国公共领域和全球公共议题的特征和机制,理解当代知乎青年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政治意识。
特朗普;知乎;青年知识群体;公共领域
吴靖美国爱荷华大学传播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南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实务、文化研究。
许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政治传播与文化研究。
2016年美国大选诱发了美国的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全面冲突,引起的讨论充斥于美国所有的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不仅将美国整个媒体界和知识界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而且潜入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在冷战后二十五年之际,重新唤起普通美国人的政治意识。
这场世纪大讨论也席卷了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其多重阐释的空间为中国知识界广泛介入提供了一个契机,来自各个学科的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纷纷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公共讨论中。虽然这场讨论未能下潜到中国普通民众,但涌现了未经主流媒体和知识精英剪裁的另一个活跃的话语主体,即青年知识群体,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网络问答社区——知乎(zhihu.com)上的讨论。
作为青年知识群体聚集地的知乎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川普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知乎关于特朗普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特朗普讨论”)并不借助国内媒体的中文信息,而直接引述来自美国的第一手信息,无需中介直接与全球公共讨论发生共振,这也日益成为知乎青年知识群体介入到其他全球公共议题的基本姿态。青年知识群体在特朗普讨论中展现出的知识和视野,包括语言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是进行自我身份确认的一种手段,展现出其国际知识精英属性。
特朗普在美国的原生支持者主要是工人阶级下层和被当代金融精英忽视的保守主义者,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知识群体则联合起来阻击其竞选之路。特朗普当选总统触发美国大学校园内的普遍抗议。①参见ABC新闻:http://abc7ny.com/news/thousands-of-college-students-walk-out-to-protest-trump/1609509/吊诡之处在于,深入嵌入到全球公共议题的知乎青年知识群体,基于相似的信息流,却与处在同一知识层次的美国青年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立场,成为特朗普影响最大的中国支持群体。这一现象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当代中国青年知识群体介入中国公共领域和全球公共议题的特征和机制,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知乎青年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政治意识提供了一把钥匙。
知乎创建于2011年1月,是中国著名的网络问答社区,以“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为定位,集合了许多问题和答案,并允许用户协同编辑,具有社交媒体的属性;以“社区氛围友好与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精英”为特征,在立场和观点上较为理性,政治倾向不走极端,用户主体为青年精英和大学生群体。
在这个以青年知识群体聚集的网络社区中,一股“川普热”成为无法忽视的现象。截至2016年12月初,知乎话题“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 Trump)”有40000余名关注者,话题下问题6000余个,仅精华回答就达1000个,部分精华回答获得破万的点赞数(最高点赞数为32000余个)和数千个评论(最高评论数为11000余条)。这些问题和答案通过“点赞”、“关注”等知乎人际传播机制,扩散的范围遍布整个社区,成为知乎青年知识群体的核心议题之一。
该话题下,将精华回答按照点赞数从多到少排列,抽取前100个答案,获得100个回答样本和用户样本。与传统的意见领袖形成机制不同,知乎的高票回答是通过普通用户的点赞形成的,所以这100个高票回答不仅反映了知乎意见领袖的主流观点,还可近似视为所有关注该话题知乎用户的普遍态度。
完成抽样后,对100个对应的答主进行人口学基本信息的统计,包括居住地、职业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并根据基本立场和主题,对这100个回答文本进行归类和分析。
回答文本和群体特征的初步分析为拟定访谈提纲提供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向答主发出访谈邀约,接受访谈人数共计24人(标号为A-X)。结合回答文本、个人信息和访谈,试图探析知乎青年知识群体支持特朗普背后的社会政治意识。
(一)用户特征统计结果
首先统计的是这批高票回答答主的基本信息,借此构筑知乎“川普粉”的群体特征。统计结果如下:
项目 分类 人数男性别79女13未知 8居住地有国外经历 30无国外经历 25未知 45教育经历有国外经历 29无国外经历 10未知 61行业咨询、投资、贸易 7互联网与科技 13行业法律、政治 3文化传媒 10学生、科研 4其他或未知 63
从性别分布上而言,这是一个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议题。但在后期的访谈中,并没有发现这批人支持特朗普或反对希拉里是因为其性别身份。
这个群体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知识精英属性。在公开了居住地状况的答主(55人)中,有过海外居住经历的答主要超过一半;即使是没有海外居住经历的答主,其居住地绝大部分都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公开了教育经历的答主(39人)中,有过海外教育经历的答主是只受过本土教育的答主的三倍,其中不乏哈佛、哥伦比亚、牛津等名校,相当一部分答主还具有硕士乃至博士学历。而在行业方面,咨询、投资、贸易、互联网、科技、文化传媒等第三产业从业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不少人还是属于管理层或者创业者。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大部分人没有公开自己的居住地、教育经历和行业,所以上述统计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从进行的对24位答主的访谈时获知的信息来看,答主们的精英性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国外教育经历、硕博士学历、高端职位几乎是每个受访者的标配,这种集中的分布情况,即便在知乎,也是鲜见的。而正是这些国际性、知识性、精英性的高票答主,引领了知乎特朗普讨论的主流风向。
而在后面的访谈中,还发现,当被问及“中国人为何对特朗普产生那么大的兴趣?如何看待知乎上的川普粉热潮?” 这些答主往往会将自身与“大众”、“微博微信上的营销号”、“国内媒体”做一个区隔,认为“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关心”、“中国的媒体可能看热闹的比较多”(S,男,26岁,波士顿法律博士)。同时,他们还强调自己会直接上Facebook、Youtube、Quora、Twitter等国外网站,并有能力直接观看美国电视节目。“有语言优势,看外网不费力”(B,男,29岁,南京英语博士)。于是,参与特朗普讨论中展现出的知识和视野,包括外语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成为这批受访者进行自我知识精英身份确认的一种手段。
(二)回答主题和态度分类结果
对100个最高票回答对特朗普的基本态度进行分析,简化为支持、中立和反对三种类型,统计结果如下:
态度 支持 中立 反对 合计回答数 78 20 2 100
从统计中可以发现,在100个最高票回答中,支持特朗普当选的声音占据了明显的主流地位。态度中立指的是那些客观评述美国总统大选信息,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的回答。而反对特朗普的高票回答寥寥。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接受采访的精英并不认为自己是特朗普的“粉”,因为“粉”这个词带有情感上盲从的意味,与他们为自身设定的理性独立形象相龃龉。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是基于对特朗普的理性认识而选择支持,或仅仅合理推演特朗普会胜出并论证自己的推演过程,甚至谈不上“支持”。但这些支持和判断却在客观上引领了知乎上的“川普粉”风潮,为特朗普召唤了一大批支持者。
知乎用户支持特朗普的原因呈现出杂驳的分布,对这些初级主题进行归类,得到如下统计结果:
归类 回答数 比例(%)反希拉里 11 反精英 21 26.9反民主党 3反职业政客 2反政经精英 2反媒体精英 3反苛刻的政治正初级主题 回答数 主题确言论审查 5 反政治正确 29 37.2反变相不平等(因倾斜少数群体) 17反穆斯林 7反白左 7反空谈政治理念 5特朗普乐善好施,道德高尚 1 认同特朗普品格 15 19.2
归类 回答数 比例(%)特朗普善于经营,能力卓越 1初级主题 回答数 主题特朗普爱国 7特朗普真诚务实 7认同反非法移民政策 2 认同特朗普政策 8 10.3认同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 1认同对华政策 2认同特朗普其他政策 4将特朗普作为娱乐方式 5 纯戏谑搞笑 5 6.4合计一个回答可能有多个主题,所以总数超过78 78 100%
在对回答文本进行初步归类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从四条路径解释知乎“川普”粉现象,分别是:后现代政治参与、反精英风潮、反政治正确风潮、主流媒体危机。
(一)作为严肃政治议题的特朗普讨论
特朗普在互联网中的译名为“川普”,这个词在中文里的另一层含义是“四川普通话”,这个发音上的巧合赋予了这一人物以很强的诙谐意味。可以假设,知乎特朗普讨论中的意见领袖,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国内的青年学生,都是没有投票权的美国大选的“旁观者”,不容易感染美国同龄人的政治恐慌情绪,而形成一种隔岸观火的轻松心态。这种心态直接作用于这场公共讨论的形式和风格,使其带有游戏、戏谑、反讽的后现代成分,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被当成了一档大型真人秀节目,为后现代的反讽提供了绝佳的解读空间,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电视辩论截图被拼接,成了在中国社交网络上“情歌对唱”搞笑图片。而特朗普葛底斯堡的演讲稿,在知乎上也被改写成中国古代奏章形式的《议百日新政疏》,①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880608/answer/128099073被评论封为“神作”,获得该问题下第二高的点赞数(1197票)……知乎量产段子,与弹幕视频网站B站(bilibili.com)上的“鬼畜视频”、以及各类恶搞图片和表情包等一道,构成了一种初具雏形的“川普粉”亚文化。这些娱乐性的内容降低了严肃政治议题的门槛,增强了传播力,并被转载到微博、微信等更加大众化的社交媒体上,进一步将更多的青年群体吸引到这场政治讨论中。
但这是否意味着,这场讨论只是一场政治娱乐化的狂欢?只是消解所有宏大叙事的后现代政治?在回答文本分析中,发现这一判断并不适用于知乎的特朗普讨论,整场讨论表面调侃戏谑之下的内核仍然是严肃的政治讨论。上述“葛底斯堡演讲”问题下的回答得到点赞数最高的答案(3744票),②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880608/answer/127924056在演讲发表当日对特朗普的讲稿迅速而准确地翻译且标注重点,并以真诚的、高度认同的语气表示:“全世界都在见证这个历史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透过七旬老人特朗普的视角看世界看美国,也能对比一下中国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演讲对于我们,也非常有意义。”而其他高票回答也大都是以一种相对严肃的口吻进行评述。特朗普的“葛底斯堡演讲”设计,在一部分中国青年身上真实地唤起了参与历史的崇高感以及对宏大英雄主义叙事的向往。
而在访谈中,当被问及“为何关注特朗普?最喜欢或反感特朗普什么言论、特质或政策”的时候,有个别受访者描述了一种心态的转变:“刚开始没有太关注,以为是娱乐人物,特别是媒体的宣传让我感觉他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后面听说他获得共和党提名的时候,有点吃惊,就开始想去了解他,到最后慢慢欣赏起来”(V,男,21岁,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大四学生)。绝大部分受访者则忽略了娱乐因素而直接切入并准确叙述特朗普的具体政策,特别区分了“支持”和“喜欢”两个概念,认为自身只是在理智上“支持”特朗普或基于经验和知识合理预测特朗普胜出,而非在情感上“喜欢”特朗普,然而没有一个人将特朗普现象解读为纯粹的政治娱乐狂欢。
调笑和戏谑基本不是他们上知乎的主要原因。他们主要是为了准确而迅捷的信息。“很频繁上知乎,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也有阴谋论和谣言……美籍华裔和留美学生提供了信息,希拉里支持者那边的我也看,双方的互相辟谣还是很有帮助”(U,男,34岁,美国金融硕士)。“知乎对我的判断最大的意义在于,和美国本土的信息同步速度快,效率高、讨论和分析比较充分,比一手新闻提供更多信息”(B,男,29岁,南京英语博士)。
然而,为何这些自认为最接近美国“一手信息”的知乎用户,是特朗普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支持者?这里仍然需要回到“川普”这个译名。“川普”在修辞上赋予了这一政治人物某种“中国性”,提示必须回到中国经验中理解知乎“川普粉”。
(二)知乎青年知识群体的精英认知
在早期的研究中曾假设,这批知乎用户之所以对特朗普产生强烈的认同,是因为具有和美国底层白人民众同构的社会情绪,对当前社会结构产生了不满,由此形成强烈的反建制精英意识。然而在访谈中,发现事实比我们预料的要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乎青年知识群体本身的精英性、该群体对精英统治结构的认可,以及该群体对以希拉里和民主党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精英的反对。
在前文的用户特征统计结果中,已经发现,这些知乎用户具有鲜明的国际知识精英特征:居住地遍及全球,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具有国际教育经历和硕士、博士学历,从事行业集中于金融、贸易、文化等产业。在访谈中,他们大多表示,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还算满意,没有强烈的阶级上升愿望,也没有所谓的“相对剥夺感”。“(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满意。我对社会地位没有兴趣,更看重家庭,钱也够花,这样就挺好的”(K,男,日本从事零售业)。他们普遍认识到国内具有明显的城乡分裂、贫富差距问题,但是大多认为这种问题只能通过继续发展经济来解决,而非通过改善二次分配来解决:“如果不继续城镇化,将第一产业人口转移至第二、三产业,农民注定会继续穷下去……所以唯有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才能弥合城乡分裂;而不是城乡分裂会威胁到发展”(C,男,美国在读博士)。
该群体对于“结果平等”没有强烈的追求,而是比较认可“机会平等”,倡导自由竞争。对于精英主导政治的现象,也并没有多少批判的言辞,反而觉得政治由精英主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构:“我理解的是政治高层必然是精英,所以精英把持政治应该是必然吧”(M,女,美国在读研究生)。“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始终都是精英治国的,看历史就知道了。”(G,男,加拿大移民)
但是在对回答文本的统计中,有26.9%的答案都含有反对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观点,那么为什么这群并不反感精英把持政治的知乎用户,却在答案中表现出强烈的反精英倾向呢?通过访谈,发现这里的“反精英”,其实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精英治国,而是反对正在执政的美国民主党职业政客,以及为之保驾护航的资本家和主流媒体。他们也并不认为特朗普是反精英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大亨,其反精英的表象,更多只是一种选举策略,而不必当真:“川普本来就是精英的一分子,他反精英吗?他根本不反精英。这种选举言论根本不足哂笑”(G,男,加拿大移民)。
所以在这里,反精英只是一个表象,或者说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概括。特朗普和他的中国支持者们所反对的精英,是以希拉里和民主党为代表一套政治经济秩序安排和话语体系:“川普并不是反精英政治,而是反自由主义精英政治、经济自由主义和意识形态自由主义,造成的跨国大资本家与政治精英的结合”(H,男,互联网从业者)。所以这里的“反精英”是有着明确群体指向的,是有着具体的政策诉求的,而不是被外界笼统概括的“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
(三)中美两国语境下的两种政治正确
反政治正确是知乎高票回答中占比最大的主题(37.2%)。特朗普反政治正确的话语,为受众制造了“戳破谎言”的快感,在被问及“最喜欢特朗普什么特质”的时候,许多受访者将“务实”与“反政治正确”联系起来。
但知乎用户的反政治正确,并非对特朗普各类言论的全盘接受,而只是对其中的某些议题的选择性亲和,这就需要在特朗普各种反政治正确的议题中筛选出受到知乎“川普粉”认可的部分。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特朗普的一些歧视性、刺激性言论一般不被认可,如侮辱女性。而反政治正确的受访者,实际上有着两个层次的关切,换而言之,存在两类政治正确:
第一类,“言论压制”的政治正确。主要发生在舆论话语层面上,它被视为“一套政治生活话语,全方位侵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把一切日常行为政治化”(B,男,29岁,南京在读英语博士),一种“普遍的语言堕落”(T,男,45岁,哈尔滨企业管理者)在主流话语中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应的极度敏感的言论审查机制,披着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外衣,实质上却构筑着一种“一元价值观”(H,男,34岁,北京互联网从业人员)并将大量社会关注和资源消耗在毫无意义的概念和话语之争中。
第二类,“资源分配”的政治正确。主要发生在社会政策层面上,指的是对相对弱势或少数的群体在政策上的倾斜,而这些福利政策实际上构成了对多数人的变相歧视,并且这种政治正确政策正在“伤害主体族裔和主体文化,损害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I,男,24岁,苏州在读英语翻译硕士),甚至直接纵容了暴力,对社会产生严峻的威胁。但这两类政治正确并非截然分开,“资源分配”的政治正确依赖于“言论压制”才得以实施,而“言论压制”的审查机制需要依托于“资源分配”的社会基础。
将受访者反政治正确与中国现实勾连起来考虑,询问受访者“今天中国是否存在类似的政治正确”,对该问题普遍的答案是:虽然“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正确”(I,男,24岁,苏州在读英语翻译硕士),但是“政治正确(在中美)完全不是一个语境”(G,男,加拿大移民)。
就“言论压制”的政治正确而言,占据中国主导地位的政治正确并非美国意义上基于多元主义的社会话语。并且,今天中国社会“政治正确”观念十分淡薄,其一是因为对新中国前期,尤其是“文革”历史记忆的主动疏离,“中国经历过这些时代,教训也是深刻的”(B,男,29岁,南京在读英语博士),“我们国家毕竟曾经吃过政治正确的大亏,算是经验丰富了”(V,男,21岁,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大四学生);其二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不争论”社会氛围,没有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但同时秉持实用的经验,拒绝无谓的话语之争,“中国只是没有形成什么价值观的社会”(G,男,加拿大移民),“不能多谈是为了和气,谈多了伤感情”(W,男,28岁,上海法务工作者)。尽管今天中国主流舆论场上,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占据绝对主导的政治正确,基于多元主义的政治正确也开始勃兴,如对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维护,但除了官方话语之外,并未形成一套受到主流舆论接纳并加以维护和审查的话语体系。
而要理解这批知乎用户对于“资源分配”的政治正确的淡漠,就需要回到其精英性社会身份和改革开放的中国经验中。在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无论在官方话语还是集体记忆中,“打破大锅饭”,引入竞争,倡导个人自负其责,激发社会活力,虽然有其问题,但是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以及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知乎青年知识群体,大多是这场社会竞争中的“优胜者”,在观念上服膺自由竞争的价值,反对过度的“二次分配”和福利制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建设经验和实用的施政经验表现高度亲和。
而对于那些已经移民美国的用户或有意向留在美国的留学生用户而言,这就涉及直接的利益相关。民主党主导下的资源分配,事实上是以亚裔尤其是华裔的利益来换取非洲裔、拉美裔群体的支持时,这批用户尤其感到这种政治正确的虚伪性。美国华裔中的特朗普支持者甚至形成了一个名为“Chinese Americans For Trump”(CAFT)的组织,并拥有自己的网站(https:// caftmovement.com)。据报道,华人特朗普助选团已经有6000多名成员,分别来自全美28个州。他们通过线下为特朗普争取更多支持者,打电话、捐款、宣传特朗普的政策主张等方式成为特朗普的铁杆后援。①参见http://www.chinaqw.com/hqhr/2016/07-21/96063.shtml
(四)主流媒体危机与另类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在这次美国大选中,无论是身处美国还是中国的受访者都观察到了美国主流媒体倾向性报道,包括CNN、纽约时报、MSNBC在内的主流媒体们纷纷为希拉里站台,对特朗普进行全方位的攻击,其中最典型的CNN甚至被戏称为Clinton News Network(克林顿新闻网)。而在其进行的多次民调中,特朗普的获胜几率一直远远低于希拉里。而最后大选结果显示,主流媒体呈现的“舆论”和美国真实民意发生巨大的错位。
在此次总统大选中,美国主流媒体仍是重要的信息源,但其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却在知乎上遭到了反向的解读,换而言之,主流媒体对希拉里的明显偏向,在知乎上成为批判主流媒体的素材,许多回答细致地分析了媒体报道中的偏见,而这些分析则强化了其对处于话语弱势方的特朗普的支持。有答主直言:“我认为未来美国主流媒体如果仍这样的话,会越来越边缘化,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会占据越来越大的话语权”(H,男,北京互联网从业者)。
当被问及“大选结果预测失误是否会影响其对美国主流媒体的信任”时,几乎所有的答主都表示:在此次大选之前,他们早已丧失了对美国主流媒体的信任。大多数答主认为这些美国主流媒体本身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因而不具有真正的公信力:“我认为主流媒体是没有公信力的,都是宣传工具,中美区别在于宣传工具掌握在谁的手里以及手段是否高明”(J,男,北京工程从业者)。
在追溯这批知乎用户对美国主流媒体丧失信任的源头,却找到了一个相对遥远的时间节点,又深深打上了中国经验的烙印:2008年,这一年的西藏“3•14”火炬传递等事件中欧美主流媒体对事实的掩盖扭曲、对中国的蓄意抹黑让中国许多青年人感到震惊,进而是怀疑和否定:“从08年以后,我就从来没有相信过美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L,女,北京财务管理从业者)。所以,知乎这批青年对美国媒体的不信任,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发酵。
而美国主流媒体不被信任的情况相对应的是,中国主流媒体在知乎中的相对缺位。基于对自身能力和判断的自信,这批具有国际知识精英属性的用户对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持一种轻视的态度:“中国主流媒体,恐怕懂的还没有我们多吧”(H,男,北京互联网从业者)。由此,虽然中国主流媒体,乃至包括网媒在内的中文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美国大选,但知乎特朗普讨论一般并不将其视作严肃可靠的信源,中文媒体在知乎特朗普讨论中处于一种相对缺位的状态。
由此,对于知乎青年知识群体,中美的主流媒体既无法提供迅捷可靠的信息,又无法提供公开论辩的平台,这暗示了传统媒体承担的公共领域职能的式微。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普及,尤其是社交网络的高歌猛进,传统主流媒体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从表面上看是受众注意力的分散,而在深层次上,则是传统主流媒体越来越脱离公共领域,失去了引领思潮、左右舆论的影响力,在越来越主动搜寻信息、探讨问题、表达观点的互联网用户面前无力招架。
在这次总统大选中,知乎异军突起。知乎在整个美国大选期间一直保持着对相关话题及时的跟进,并产生与中美主流媒体都截然不同的政治判断。知乎并无成型的盈利模式,运营者和用户在越来越被传统政治经济力量收编的互联网场域中,保持开放性、平等性和批判性的讨论,如访谈中所透露的,它形成了“互相辟谣”的自我纠错机制。而在这样的讨论环境中形成的判断,一方面会有意识地与传统主流媒体成型的框架和话语保持距离以及批判的立场,另一方面也对自身判断的独立性和合理性抱有高度的自信。
所以在这场讨论中,传统主流媒体在知乎青年知识群体中,不再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而成为被拆解的对象,被拆解后的素材被重新组装,架构一个另类公共领域——知乎。这个公共领域已经初具一套自身的“议事规则”和意见形成机制。面临各类商业势力的侵扰,如收买大V和雇佣水军扰乱舆论,运营者出台一系列措施,试图建立起良好的讨论环境(如魏则西事件永久封禁6大V)。①参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20843612
但同时,这一另类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主要用户为行业精英和大学生群体,这种鲜明的身份特征和阶层属性导致这一平台在许多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压倒性意见。所以,这一另类公共领域的代表性仍然是不完全的,它是属于特定社会群体,而不具有广泛社会代表性。在这个意义上,知乎并不具有完全替代传统公共领域的能力。
“90后”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80后”与之近似,他们的童年与中国互联网的童年重合,他们的成长有互联网的全程参与,他们在互联网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语言、表达方式和价值体系,而今他们是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和消费人口。随着这一代人走进高校,进入社会,介入公共领域,他们凭借最擅长的媒介在中国主流舆论场粉墨登场。
2016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周子瑜事件、帝吧出征事件中“小粉红”群体的崛起,其中不乏由“迷妹”转变而来的“小粉红”,展现了新媒体商业文化环境下的网络民族主义的生产和动员(王洪喆et al,2016)。而“小粉红”只是当代青年群体庞杂的网络政治光谱中的一部分。在本文中,通过对知乎“川普粉”的研究,辨析出另一个具有鲜明政治特征的网络群体,这批人与“小粉红”群体组成不同,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稍长,由具有国际性、知识性和精英性特征的青年群体组成。
中国有自身独特的互联网舆论环境。1987年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预言:“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在以往的研究中,关注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关系,往往将目光放在信息的阻隔上。而在这一研究中发现,当这一批青年知识群体介入到统一的世界互联网中,阻隔几近消失,接受充分的信息流,他们的价值体系和政治判断并没有被欧美主流话语收编,反而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征。
对美国和西方的姿态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青年知识群体的代际转变,是一个历时性的进程。早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已有研究指出当时师生两代人之间的美国观差异(吴靖 et al,2008),新一代的青年知识群体具有更加丰富的跨国经验,相较于他们的父辈和师长,更倾向于用平视的态度去接触西方世界及其价值体系。而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这种特征愈发明显,这批知乎用户的跨国教育背景使其有能力收集、整合、分析信息,这进一步摆脱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限制,进行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判断和表达。
所以,全球性特征与地方性特征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批国际知识精英群体与美国主流社会用户上同样的网站,看同样的电视内容,甚至形成了同样的表达方式。所以,当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它具有全球性特征。但是,他们在整场特朗普讨论中,始终无法与美国主流媒体和主流价值体系产生共鸣,而是基于自身利益和中国经验,做出了不同的政治判断。互联网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在地域分布上并非均质、一体的,而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全球性和地方性甚至互相刺激,共同增长,换而言之,愈是融入全球化的,对不同社会的真实体验取代了身处本土时的想象,地方性生活经验有了真实的参照物,其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愈发凸显。
知乎是这种全球性和地方性辩证的交汇点。它已经初步具备了全球知识生产的能力,这种生产有两个基础:作为知识生产枢纽的高等教育和作为知识传播渠道的互联网。同时,它又是立足于中国经验,汇聚了中国青年群体中最具知识基础和批判性的力量,并对微博、微信等更加大众化的社交媒体产生辐射性的影响。
他们对政治正确的伪善性表达了深刻的批判,对主流媒体话语表达了不信任和轻视,其底层逻辑是拒绝价值矫饰、倡导自由竞争的精英思维,这套逻辑在同质性很强的网络社区中得到大量拥趸,却很难成为社会主流话语。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在这场公共讨论中,知乎成了网络世界中孤立的“川普粉”堡垒。他们是一支批判性的力量,但是在破坏和拆解旧有话语体系后,却暂时并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的价值标准和话语体系,也无法建构起自身自洽的叙事逻辑。在这个意义上,知乎映照了当代中国青年在加入中国公共领域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自我认知和困境。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2]王洪喆,李思闽,吴靖.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体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J].国际新闻,2016(11):14-34.
[3]吴靖,云国强.美国大选与中国知识群体[J].二十一世纪,2008.
[4]卢南峰.查理周刊事件作为中国议题[D].北京大学,2016.
[5]茹西子,胡泳.知乎: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理性试验田[J].新闻爱好者,2016(2):20-24.
[6] Meyer T. Media democracy.How the media colonize politics[M].Polity,2002.
[7] Hindman M..The myth of digital democrac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责任编辑:李晓晖)
On the Phenomenon of "Trump's Fans"——Donald Trump as the Chinese Young Intellectuals' Issue on Zhihu.com
WU Jing LU Nan-feng XU Nuo
The US general election in 2016 triggered a full- fledged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 flic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uch a rare debate also engulfed China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obe. As a gathering place for young intellectuals, there has been a stunning upsurge of Trump's fans. The Chinese youth intellectual groups, who are embedded in the global public issues, surrounded by the similar information flow, at the same level of knowledge with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appear to have a diametrically opposite attitude and position to them, becoming Trump's most important supporting groups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contemporary China's youth intellectual groups' involvement in Chinese public sphere and the global public issue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that is, postmoder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ti-elite upsurge, anti-politicalcorrectness and mainstream media crisis. By doing this, we hope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intellectual groups' life styl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Donald Trump; Zhihu; youth interllectual group; public sphere
G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