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群晋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将“现实的个人”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的起点,科学全面解释了“现实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实际关系,充分展示了社会个人从“片面”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以及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家民生建设问题,在马克思学说当中,“现实的个人”思想所具备的明显特征包括了社会性、实践性、自然性以及历史性,其不仅可以代表整个社会人类群体,也可以代表个人。时代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正确去分析理解“现实的个人”思想内涵,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稳定发展。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内涵
(一)“現实的个人”的社会属性
众所周知,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不存在人,也就不可能存在社会。因此,人的社会性是整个自然的前提条件的形成和物质上的支持。马克思曾经说过:“黑人就是黑人,只是在社会关系中他被人们当作一个奴隶的存在。”“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其在社会实践体系中的社会功能。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关系,其只能作为一个人,却不能成为“社会的一个人”。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道理,刚出生的狼崽因为不具备社会意识,只会学习狼叫,却不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现实中的个人谁也不能从社会这个集体中脱离出去。社会生产和人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人要想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不断进行实践生产活动,这样在生产中才形成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中,他认为历史自身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抽象而独立的存在物,历史是现实的历史本身。因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当中,他认为历史的主体必须是现实个人,历史的发展研究前提条件必须从历史本身出发。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其不是一个抽象、固定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充分体现为现实个人的历史。就像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所有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都不能摆脱显示个体的存在。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启示意义
(一)明确人民主体地位
要想做到清晰明确人民主体地位,我国政府部门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中,其给人们带来的核心启示意义就是要加强对社会群体关系的研究,注重社会民生问题的发展,真正关注人民的主体地位。国家在政策方针的制定上都要围绕现实个人展开,所以,我国在大力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凸显人民的主体位置,高度重视基层人民群众,从广大群众的立场出发,群众路线是党开展各项实践工作的根本方法。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强与社会民众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丰富发展群众正确的观点言论,让民众共同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从而实现他们的切身利益,推动整个国家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此外,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现实条件的具备,比如提高社会生产力,科学合理地去处理人在生产活动中与客观规律关系的主导地位,要最大程度实践人的自由化发展,体现出社会人道主义,从民众的需求出发。
(二)满足社会生活需求
社会的发展是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创造的前提就是个体实践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因此,国家的建设发展必须尽量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大力建设生活物质文明社会,改善民生问题。人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过程中,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存在,要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在物质生产实践的交流,根据他们的心声,有针对性地建设物质生产生活。
此外,国家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与现实生活语言文化、精神文明文化交织在一起。“人的本质就是与现实社会相接触,所以谁创造历史过程的积极性,就要实现其与社会相接触,实践生产人的社会性,而不是社会性质”,国家政府部门要想实现社会民众的解放,就必须大力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保障民众群体思想的先进性和开放性,确保他们能够公平享受到自身创造的利益财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效解决社会各类发展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必须利用更为科学先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和化解矛盾,要充分掌握社会民众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颁布相关政策方针,从“现实的个人”思想角度出发,切实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