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中地理题材内容教学应把握的三原则

2017-06-12 11:41潜伟红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行政区品德祖国

潜伟红

【摘 要】品德教材中,有关地理题材的知识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在品德课程中融入地理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具体可从“准确定位目标” “优化活动设计”“强化学科本质”三大路径来实现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地理题材 品德教学 情理

通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会发现具有地理知识的课文共有20多篇,涉及了一些浅显的社会常识,以感性知识为主,更多的是融入了一些人文性内容,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这些知识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教材在编写时不是按地理学科的知识逻辑进行排列,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相关的地理内容。在品德课程中融入地理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作为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目标应该较好地融合在探究体验活动中,既不能上成单纯的地理知识课,也不能孤立地从地理知识外找一个品德目标,进行情感教育。即情感教育要巧妙地融合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中。本文笔者将以教学浙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国的行政区》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提升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实效性。

一、准确定位目标,使地理题材的品德可教

《品德与社会》以“回归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帮助、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基于此,我们在进行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学时,需追求知识的准确规范,但不能过于强化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把知识与道德融合起来,揭示出教材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我们要追寻的是一个既渗透地理知识又有着浓浓的品德味的课堂。

有教师在教学《我国的行政区》(第一课时)的教研课时,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活动一:迁移学习,明确祖国位置。

活动二:学看地图,认识行政区域。

* 在地图中找找省级行政区。

* 读读儿歌,记记行政区名称。

* 了解我国的东部、南部、北部、西部、中部各有什么行政区。

* 了解家乡和我国四个端点的位置。

活动三:描画地图,了解河流概况。

* 用红色的水彩笔描一描两条河。

* 数一数长江和黄河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几个,并填写在书上。

* 写一写长江、黄河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

活动四:动手拼图,激发爱国情感(歌曲配乐《爱我中华》)。

整堂课教师基本采用问答式,一大串的行政区名称搞得学生稀里糊涂,学生兴致索然,听课教师头昏脑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评课时听课教师纷纷提出看法:“先不谈教学效果如何,这样的上法是‘品德与社会课吗?”经过研讨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不是品德课,倒像以前的地理课。课堂中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而设计的,最后的动手拼图环节设计意图是为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但很明显这是生搬硬套,为了品德而品德,品德教育的韵味荡然无存。

然而上课的教师也有自己的观点:本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了解我国的版图,知道我国位于亚洲的东方,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拥有34个行政区、幅员辽阔的国家”,教材“活动角”的任务一就是要求说出位于我国东、南、西、北以及中部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既然教材、目标都有要求,就应该踏踏实实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不然那是误人子弟。

该教师的话似乎也有道理,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到底应该姓“理”还是姓“德”呢?目标如何确定呢?

《我国的行政区》是一篇以地理知识为主的课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我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初步了解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初步熟悉它们在中国政区图中的相对位置;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这些知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知道祖国很大,知道自己所在的省叫浙江省,也听说过一些行政区的名称,但也仅此而已。靠一两堂课的学习,就要了解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熟悉它们在中国政区图中的相对位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确定为:1.了解我国的版图,知道我国位于亚洲的东方,太平洋西岸,是个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幅员辽阔的国家。2.知道我国首都北京和自己家乡的位置,能说出一些行政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情感和态度目标为:渗透祖国大家庭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样的目标定位降低了难度,可具体操作,又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入“理”切“情”。

二、优化活动设计,把地理题材的品德教活

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相关联的问题、现象总是比较感兴趣,乐于积极参与。为了使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努力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生活间的关联点,尽可能缩短学习主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融于生活,融于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达成目标。

《我国的行政区》中的知识点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知道祖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是本课的最初始目标,如何让尽可能多的行政区名称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呢?靠单纯的灌输、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的。乍一看,除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外,其他的省级行政区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挖掘出一条通道?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变为生活知识,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设计一个“看车牌号猜行政区”游戏,一下子引领学生走进了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课余兴趣爱好等,找到了许多好途径。如有的学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家长没有稳定的职业,为了生活他们四处奔波。父母、亲人所在的地方学生肯定会特别关注,也会有所了解。另外,看电视是很多学生都喜欢的娱乐方式,利用各卫视频道,如湖南台、天津台、福建台……将行政区域的知识与电视频道结合起来,学生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此外,通过语文课、电视、报纸等途径他们还知道了许多我国的著名风景区……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生活资源。

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34个省级行政区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以后在看电视时,看到车牌、看到风景区名称,可能学生就会自发地去研究这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的、在什么方位、有什么特点等。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指导生活,这才是品德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凸显学科本质,使地理题材的品德增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德育的属性,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凸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建。《我国的行政区》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在这种课文中渗透情感教育,很容易出现“贴标签”式的现象,在知识讲完后,到课尾生硬地往“德”上靠。对此,教师可以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德育目标。

如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把我们祖国陆地的版图想象成一只迈着阔步的雄鸡,那么你的家乡在这只雄鸡的什么部位呢?”“遗憾的是,作为我们祖国这只雄鸡迈出的前脚——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归,因此,等台湾回归祖国以后,祖国这只雄鸡是不是将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子呢?”这样不仅能帮助儿童记住祖国版图的形状和快速定位某个城市在祖国的什么位置,也能培养和保持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这样还能有效地融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育德,达到“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目标。

又如学生在找出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加上‘特别这两个字,有小朋友知道吗?”“因为以前祖国贫穷落后,这两个地区被外国强行租借,现在祖国强大了,它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香港和澳门都是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因此称它们为‘特别行政区。”这样自然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合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中,較好地处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恰当地体现了品德教育在综合课程中的主导价值。

品德课堂教学,在“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应努力追寻地理题材内容情理相融的教学模式。如此一路走来,且行且思,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和精彩。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笕川小学 321400)

猜你喜欢
行政区品德祖国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京字头
祖国祖国我爱您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好学者贤
看图识省份
品德
我爱我的祖国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