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
【摘 要】求异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有利于学生拨开语言迷雾,探看言语智慧。求异比较,应评估可比性,筛选可比点,主要有模仿、回眸、内联、外引、改动等教学路径。在培养这一阅读习惯的同时,教师还应将言语发现和言语运用结合起来,促进语识力向语用力的转化。
【关键词】求异比较 言语智慧 发现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比较,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比较,有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之分。求同比较,有利于发现共同点,揭示规律;求异比较,有利于发现差别,揭示个性。运用“求异比较法”读文章,能够让文中不显眼的情意内容和表达策略变得清晰可见。
一、“模仿式 ”求异比较
模仿,指仿照文本迁移表达,有“说”和“写”两种形式。文字量较大时,适宜动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语言;文字量较小时,可以口头模仿。模仿结束,将学生的表达和文本的表达作一番比较,探寻文本语言的精妙。
《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中提到:“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此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个性。我让学生模仿乡亲们的说法,也来夸一夸姥姥的剪纸。有学生首先夸道:“你姥姥神了,剪梅花像梅花,剪兰花像兰花,剪朵牡丹能引蝶,剪朵菊花能泡茶。”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位同学和乡亲们比,谁更会夸。学生重读文本,发现乡亲们更会夸,因为猫和虎、公鸡与母鸡,形态非常相似,姥姥能把这些细微的差别剪出来,可见剪纸技艺之高!破译例文的言语密码之后,学生纷纷选用相似的事物来夸,脸上洋溢着言语发现与言语创造的快乐。
二、“回眸式 ”求异比较
文本中有的内容,初读只知大意,读到后边某处内容后再回读它时,方才如梦初醒:原来它还有这层意思呀!这类内容,应当不失时机地回眸,收获那醍醐灌顶般的阅读快意。
《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有一段景物描写:“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初读,学生感受到的仅是春天的勃勃生机。交流完“旋转板书”和“放飛风筝”这两处内容后,应引领学生再度关注这一景物描写,思考:“读着‘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你仿佛看到了谁的身影?”“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连翘花在赞美谁?”交流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感悟作者苏叔阳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领略借景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一次回眸,三层收获,言意兼得。
三、“内联式 ”求异比较
有的文本,文中两处或多处内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单读其中一处,看不出有什么学问,倘若把它们放在一起,读一读,比一比,便会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学与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说理文,文中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和“问”有关。比较不同,学生的发现真不少:前一个事例写哥白尼提了很多问题,后一个事例只写沈括提的一个问题,前者强调好问,后者强调思考;哥白尼是波兰人,沈括是中国宋朝人,强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问”;哥白尼问的是生活中的问题,沈括问的是学习上的问题,强调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养成“问”的习惯。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说理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必须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进一步比较结构,还发现写哥白尼,先写事例后说理;写沈括,先说理后写事例。这既避免了雷同,又使两个材料自然衔接。运用比较的阅读策略,轻松地实现了少教多学,高效探究。
四、“外引式 ”求异比较
有时,文本中没有可比较的参照内容,为了突出某些语言的独特之处,不妨到课外资料中淘宝,甚至可以由教师亲自创作。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教学时教师出示了一份资料:“在地球上已发现的百余种元素中,有80余种在海洋中存在,其中可提取的有60余种。目前陆地上的石油资源接近枯竭,据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亿至1510亿吨,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为此,人们正在尝试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如今,海洋石油开发已经有了重大进展,海洋考察船和海底探测器也正在对海洋矿产资源进行进一步勘测。”引领学生将这段文字与课文第五自然段作比较,聊聊喜欢哪种表达,说说原因。学生很快关注到文本的妙点——“聚宝盆”“闹‘能源危机”“大显神威”,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在此基础上,可再出示一段有关海洋的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尝试将其语言改得生动活泼,从语识走向语用。
五、“改动式 ”求异比较
改动,指将文本内容做些调整,然后和原文进行比较,旨在凸显原文表达的技术含量。形式主要有添加、删减、调序和更换。
(一)添加
添加,指在原文中增加文字或标点,然后和原文比较表达效果。管建刚老师执教《神奇的克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出示了一段文字:“《西游记》里的孙大圣,不满玉帝老儿只给他个弼马温,一气之下,大闹天宫,回了花果山。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很生气,派了天兵天将前往花果山捉拿孙悟空。孙悟空带领猴子猴孙,前来应战。只见云头的天兵天将密密麻麻,根本无法抵挡。紧急关头,他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段话比课文开头具体多了,有味多了。那么,课文开头用这段话好,还是用原文好?学生经过比较发现: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目的是引出“克隆”这个写作内容,而不是为了介绍孙悟空有多厉害。进而懂得:详写还是略写,由写作目的决定。
(二)删减
删减,指删减原文中的文字或标点,然后和原文比较表达效果。《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写“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姿态,有三处想象:“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我把写想象的文字删去,让学生和原文比较。一比较,想象的作用显示出来了: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突出黄山松的奇特,说明了这三棵松名字的由来,表达了作者对这三棵松的喜爱之情,使内容更具体……然后再提供一段写实的文字,学生模仿文本添加想象,促进言语策略的内化。
(三)调序
调序,指调整词语、句子或段落的顺序,然后和原文比较表达效果。请看《负荆请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三句话:“韩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我对比出示:“韩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要是廉将军跟我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学生发现,语序调整前后,意思发生了重大变化。“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谈功劳时蔺相如把廉颇说在前,把自己说在后;“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谈过错时,蔺相如把自己说在前,把廉颇说在后。蔺相如宽容大度、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的品质,在语序中自然流露。蔺相如的语言艺术,藏得很深,若不比较,极易忽略。
(四)更换
更换,就是把课文中的标点、文字或句式换成另外的标点、文字或句式,然后和原文比较表达效果。《海伦·凯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有个比喻句:“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毛巾也能吸水,把原文中的“海绵”换成“毛巾”,让学生比较。毛巾吸水没有海绵多,用“海绵”更能表现海伦吸收的知识多;毛巾吸水没有海绵快,用“海绵”更能表现海伦汲取知识的速度快。因此,“海绵”更能表现海伦求知如渴,在和时间赛跑。这样的比较,指向的不是比喻这一概念性知识,而是比喻在语境中的实际表达效果。
时常在比较中求异,学生的言语嗅觉必定越来越灵敏。在培养这一阅读习惯的同时,应重视将言语发现和言语运用结合起来,促进语识力向语用力的转化。何时运用?言语发现的兴奋时段,便是言语运用的最佳时机!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2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