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作品传播成功的原因探析

2017-06-12 11:41耿静如
出版广角 2017年10期
关键词:里尔桑迪小姐

【摘 要】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于1962年问世,它是英国女作家缪里尔·斯帕克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复杂的叙事技巧与校园题材相结合,并以“二战”为时间轴、以苏格兰的爱丁堡为空间背景,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形象地为读者描述了爱丁堡女子学校一位年轻女教师虚幻的青春经历。主人公形象的成功塑造、出色的文本叙事技巧以及对女性青春之路的追求使这部作品得到了成功的传播,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追捧。

【关 键 词】缪里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传播成功;

【作者单位】耿静如,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缪里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有着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因而其作品具有为读者提供了无限解读的可能,这也是她的作品受到全世界文坛瞩目及传播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小说《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作者细腻地分析了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它又揭示了女性的复杂性格、艰难处境、多变命运,进而突出女性在婚姻、爱情、工作事业和人生追求奋斗中的困惑与痛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能够借助作品寻找内心的答案,解读自己的人生。

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简述

缪里尔·斯帕克是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文坛著名女作家,著名评论家弗兰克·克默德称其为“那个年代最有魅力的一位杰出小说家”。她创作颇丰,涉足领域广泛,一生创作了20多部小说以及一些舞台剧、诗歌、儿童作品、传记和文艺批评。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据统计已被译为26种文字形式。缪里尔·斯帕克曾先后获得意大利文学奖、詹姆斯·特艾特·布雷克纪念奖及索尔·泰厄十字奖等多项国际性文学大奖。她的创作方式兼具现实主义与奇幻主义,以至于评论界无法将其小说进行具体归类。长期以来,她的创作始终坚持对元小说叙事策略的探索,注重对创作的技巧、诉求等进行深度反思,在叙事处理上采取陌生化的叙事策略,因而其小说带有鲜明的、反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典型特征。此外,她关注的主题常常为人性中的善恶面,并用第三人称真实、客观地描绘事物的本质,借助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窥视人性中复杂的矛盾面。其早期的部分作品,更多地表现人的自由意志与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或宿命的对抗,与哥特式小说颇似。她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却大相径庭,以后现代主义的笔触消解中心意义,由此成为世界文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6年期间女教师布罗迪与她的几个女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时间倒回至1930年,已经40岁的女教师布罗迪突然感觉自己正处于青春时代,便决定从她执教的小学班级里挑选出6位女学生,并将她们改造成人类的精华。她给她们讲述自己在埃及度假的经历,告诉她们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并非达·芬奇而是基多·雷尼(Guido Reni,1575—1642),并提醒她们“艺术要比科学伟大”。她还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给她们讲述在意大利见到黑衫党的经历,称赞墨索里尼消滅失业的功绩……这些让布罗迪与学生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并被学校里的其他人称为“布罗迪帮”。由于布罗迪离经叛道,常背地里给学生讲一些与校方审定课程关系不大的知识,进而招致小学部同事的憎恶。6位女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她们之间的私人交往也从没有间断过。然而中学毕业之际,“布罗迪帮”成员之一的桑迪竟然向校长诬告布罗迪是天生的法西斯,从而导致其被校方辞退。

二、布罗迪小姐的形象塑造有益于读者接受人物

传统文学作品是由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三个要素构成的,读者要解读一篇小说作品,需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而一部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或传播成功也取决于这三个要素。《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小说的主人公一贯而下的结构,营造了阅读的陌生化效果,进而利于推进外文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

缪里尔·斯帕克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倾向于对各类权力的追求,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命运的主宰。缪里尔·帕斯克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来反映和表达对自由的渴望,这种对自由的渴望与读者的思想不谋而合,促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人物。《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篇幅不长,却构思巧妙,其中塑造了女教师布罗迪以张扬的个性以及掌控他人命运来追求自由的形象。但缪里尔·斯帕克并未对布罗迪直接下定义,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影”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布罗迪的一个学生桑迪的视角来描述她的举动,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观感由此而生。缪里尔·斯帕克不是随意塑造桑迪这个人物的,她在作品中肩负着揭示布罗迪命运的重要任务。缪里尔·斯帕克把桑迪塑造成布罗迪之影,两人一明一暗,相互映衬,突显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如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布罗迪和桑迪都具有双重人格。缪里尔·斯帕克之所以为主人公取名布罗迪,是借用了18世纪威廉·布罗迪的形象,他有着典型的双重生活,白天遵纪守法,黑夜却作奸犯科,缪里尔·斯帕克通过借用威廉·布罗迪的名字和此人的性格来塑造人物。博德曾指出布罗迪具有相互矛盾的个性,她不相信罗马天主教,却到罗马寻找文化真谛;她相信苏格兰教会,却讨厌教会的创始人约翰·诺克斯;她反对团体主义思想,却崇拜希特勒……这样的布罗迪被塑造成一个浪漫世界的女英雄。但对于自己的爱情生活和政治思想,布罗迪却无力把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其所作所为仍是一个爱丁堡的老女人的作为。由于爱情生活的不如意,布罗迪更专注于自己所谓的“政治思想”,并开启了毁灭之门,而开门者正是她的学生桑迪。从少女时期开始,桑迪就意识到自己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她喜欢扮演“受命于危难”的角色,因为她接受了布罗迪成为一个女英雄的思想;然而她却成了一个告密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布罗迪的疯狂控制。最后,桑迪去了修道院,但她紧握窗栏、极力伸向窗外的形象,使我们能够推断她并未与外界切断联系,桑迪仍扮演着双重角色,也只有双重灵魂的桑迪能理解同样具有双重灵魂的布罗迪。由此可以看出,“影”的塑造手法不仅赋予了桑迪独特的人物形象,更向读者展示了布罗迪这个人物;同时,“影”的手法也让读者无法简单判断桑迪或布罗迪孰是孰非,这一点,无疑使作品的意义更为丰富。

因此,缪里尔·斯帕克对布罗迪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在技巧上突破了传统的单线描述,满足了读者的猎奇胃口,还折射出对女性人生道路的哲学思考,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在我国的成功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文本叙事的技巧有助于读者提升审美水平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这要求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要精巧地构思故事情节,渲染氛围,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审美享受。营造美的手段有很多种,其中,文本叙事的技巧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能在我国有效传播,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得益于缪里尔·斯帕克出色的文本叙事技巧。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开放性叙事的巧妙在于运用倒叙、预叙、反复和互文性的手法。《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从表面上看是青春校园类型的小说,实则是通过布罗迪虚妄青春,表现出对浪漫主义的嘲讽。小说的故事始于1930年,时间跨度约30年,于20世纪60年代结束。通读下来,故事的逻辑顺序应是6位被称为“布罗迪团体”成员的女孩子从接受小学部教育至中学部毕业都受到女教师布罗迪的人格洗礼,后来,桑迪在中学毕业之际向校长检举布罗迪行为失当,最终使布罗迪提前离职。小说叙述的重心放在1930年至1936年这段时间,本应放在开端的1930年却被置换到1936年之后进行讲述,显然有违时间进展的客观逻辑。从小说文本看,一开始,缪里尔·斯帕克描写了“布罗迪团体”每个成员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告知读者此时的她们是中学部四年级的学生,且通过“这些年仍然是我的青春岁月”这句出自布罗迪的话点明其正值青春时光。此后作者转换笔锋,以“6年前”这一时间状语引出1930年女教师布罗迪的形象,描述她作为小学部教师给“布罗迪团体”上历史课的情形,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又如,在小说中的第二章,缪里尔·斯帕克总会捎带着提到“布罗迪团体”女孩子的将来形象,其中有一位笨拙的姑娘玛丽,作者就描写其24岁时在火灾中死亡,正是采取了预叙的手法。此外,对玛丽进行预叙处理时,作者又巧妙地引出她对布罗迪无限的怀念之情,随后引出1930年布罗迪与“布罗迪团体”成员过生日、上音乐课及去除墨迹等难忘的幸福时光,紧接着跨越时间界限至20世纪60年代,此时的桑迪已遁入空门,作者又把视角投掷到1930年,采取倒叙进行叙事处理。小说进行到中部,作者提前告知读者女教师布罗迪于20世纪60年代因癌症而死亡,其导火索是桑迪的“背叛”,这种提前预叙结局,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悬念性。可以想象,作者通过倒叙与预叙交织编排叙事的形式,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虚拟时空。反复也是作者在小说叙事中大量采用的手法,如,读者多次被“青春”这一信号刺激。小说开端的1936年,布罗迪感慨“这些年仍然是我的青春岁月”;追述1930年时,又提到“我的青春才正式开始”“一个人的青春是抓不住、摸不着的”;紧接着在1936年,喝茶时畅谈“现在我正处在青春年华”;还有“在我的青春时代做出的最大的努力……”这些间隔出现的重复,正体现出布罗迪内心构筑的青春的虚妄性。这部小说还运用了互文性的叙事手法,故事司空见惯,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读者却无法对小说人物的人格品行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令人回味无穷。布罗迪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敢于向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对她所教授的学生传播新思想,其偶像却是墨索里尼、希特勒之类的独裁者;她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却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她坚定地认为冥冥中上帝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然而自己却要充当上帝培养人类的精华。作者正是通过极力书写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来消解文本的中心。此外,作者还以他人的视角去重新解讀历史,如“墨索里尼则像个体育老师或者童子军队长一样站在台上检阅”等此类描写,即对文本进行虚构化处理,进而达到另一种境界。因此,互文性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文本的创作形态,使人物的塑造更加丰满、立体,也实现了对历史文本的改写。

总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通过对多种叙事手法的娴熟应用,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新的叙事时空,更赋予了文本独特的魅力,满足了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倒叙、预叙、反复和互文性的手法对读者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更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成功是不足为奇的。

四、女性青春之路的追求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与接受

如果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技巧的运用为外文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形式基础,那么女性青春之路的艰难追求则是作品成功的保障。女性话题与女性选择是突破国界和地域的普遍话题,时至今日,全球女性仍追求自我的独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观点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这部作品凝结了缪里尔·斯帕克多年的思考智慧,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吸引读者阅读文本获得力量与智慧,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

大部分读者认为小说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相互关联,因为故事发生于爱丁堡的女子学校,而故事主人公布罗迪是以诗歌协会的一位“蛮横”女子为原型。缪里尔·帕斯克否认了这一说法,她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爱丁堡有许多青春逝去的女子,她们有进步的思想、良好的家庭出身,但因战争蹉跎了青春岁月,在三十岁之后才意识到了青春。缪里尔·斯帕克以这群女子为原型,着力摹写一种找寻青春的精神状态,使读者能够明白“青春”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年龄。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子是步履轻盈的,说话时总带着自信,这部作品反复描述布罗迪总是昂着头,站得笔直,“就如一座峭壁,对批判毫不在意”。同时,布罗迪经常脱口而出:“这是我的青春时期。”在学校女学生们的心中,布罗迪的“青春”与爱情有关,因为她美丽,学校男教师对她有倾慕之情,而学生们又意识到“青春”比单纯的爱情更为精彩。作者以这种方式来告知读者青春的寓意,给读者心灵以启迪,重新寻找青春赋予布罗迪不同的气质,她成了浪漫精神的化身。布罗迪的倾慕者特迪·劳埃德觉得她独具魅力,但没接触过布罗迪的人却难以理解她的青春,认为布罗迪的青春早已被战争夺取,而她以四十岁的年龄重新追寻青春是荒谬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追寻青春路上的布罗迪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她这种青春特质吸引了追随者,集合了一个向心力,她又利用这种青春特质以满足个人邪恶的欲望,使读者了解到布罗迪的青春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光彩照人的,另一面却是自私与虚伪的。由此,作品的内涵得以延伸。

总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这部作品使读者了解到女性的选择和女性命运方面的内容,小说对布罗迪重新追求青春之路的诠释使作品具有活的灵魂,它所揭示的女性问题和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共有问题。所以,《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一部基于本土文化,却又能传播成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吴丹. 浅析《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后现代主义[J]. 大众文艺,2016(19).

[2] 张云鹤. 分裂的主体——《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心理解读[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3).

[3] 巫阿苗. 新媒介语境下的女性文学叙事特点及出版转向[J]. 出版广角,2015 (12).

[4] 秦怡娜,孔雁. 更迭的形象,背叛的青春——对《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一种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 2001(3).

猜你喜欢
里尔桑迪小姐
出发,去里尔镇
缺牙小姐
“等一下”小姐
藏在信里的天使
小狗照顾瘫痪主人帮主人洗衣服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