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踹女童”背后的中国故事

2017-06-12 15:31米绪
齐鲁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奖得主公共场合公德

米绪

近日,大连某餐馆发生了“女大学生飞踹女童”事件,视频在网上流传后,引发了舆情汹汹。

事情非常简单,4岁女童在餐馆里大吵大闹,邻座的食客上前去踹了女童椅子一脚。女童的妈妈与食客扭打在一起,连劝架的服务员也被裹挟进冲突中。这样的一幕,国人并不陌生。在公交车上、公园里、剧院里,到处都是这样的熊孩子。他们一边看演出,一边踢前排的座椅;他们挥舞着刀叉,在披萨店里呼啸来去,让上菜的服務员躲闪不及;他们把草莓酱、酱油汁等等吐在人来人往的饭店门口,抹在布质的椅子上。有时候,在公共场合遭遇这些熊孩子,简直就像电影《小鬼当家》的场景,各种尴尬、危险接踵而至、防不胜防。大部分国人会选择容忍和避让,若是有人与其家长交涉,或会得到通情达理的处理,或会得到怒目相向甚至污言秽语乃至挥拳相向。振振有词的家长们往往认为,咋能和孩子计较呢,孩子小,缺乏自制力很正常。

在国学热的今天,大部分小儿都会背几句“养不教,父之过”,并常常应邀公开表演。但有的父母们过耳不过心,仅把这些当作蒙学知识,而非公民常识。

现代父母们常常焦虑于起跑线上的竞争,先是忙于各种知识的灌输,然后是各种才艺的塑造,唯独忘记了公德的言传身教。所以,我们成功地拥有了一大批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小国民。台上讲文明礼貌口若悬河,台下过马路当红绿灯不存在。

我们常常赞叹于日本人的自律性,震惊于数万人集会之后现场的片纸不留。这样的魔鬼细节,来自于从小的魔鬼训练。在一本《原来如此!日本妈妈这样教孩子》的书中,我们看到日本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细节教育:不大声喧哗;即便是在自家公寓,也要尽量保持低音量,连脚步声也是一样;凡事排队;即使是小感冒也要戴口罩,不可将自己的病菌传染给别人等等。关注到这样的细节,孩子如何会在公共场合呼啸而过分贝惊人呢?在中国游客遍及全球的背景下,国人的素质一再被诟病,从随地便溺到浪费食物到大声喧哗不一而足。媒体常常惊呼: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想来,丢人到国外这种事情绝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其粗鄙言行自小养成、自然流露而已。最不受欢迎的游客排行榜告诉我们,即便我们能够买遍全球,也买不来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友好,买不来自身的尊贵与修养。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举国上下都在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5000年的文明,多少急公好义、多少诗礼传家,不及这一个“飞踹女童”视频的影响力。我们能不断刷新第一楼的高度,却在不同的城市不断上演雨季看海。我们能够满身世界著名品牌,却一再“飞踹女童”“厮打一团”。

孩子的成绩是另一种GDP,孩子的才艺是另一种高楼秀,孩子的公德水平却展示了真实的国民素质。

1978年,有记者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诺奖得主: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座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诺奖得主的回答是在幼儿园,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等。GOOGLE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蒙台梭利小学。在那里,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他们养成了积极主动、自我驱动的好习惯。

短短的一则视频,告诉我们:关于中国故事的讲述,在于庙堂,也在于民间,在于大国智造,也在于小儿分贝。

猜你喜欢
奖得主公共场合公德
锐词
菲律宾·马尼拉
诺奖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做自己喜欢的事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太没公德
公共场合,别太放纵“我”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
TIPS: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