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仙 曾洪根
(325199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环城西路47弄27号李盛仙)
(318020浙江台州黄岩区北城街道大桥路539弄77号曾洪根)
梅花,凌霜傲雪,冷艳芬芳,清雅高洁,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不仅为我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梅诗,而且也撰写了不少耐人寻味的赏梅联。
雪中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一日,宋代米蒂与佛印于雪后观赏梅花。米蒂出上联,佛印对下联。联语并用复字、顶针格,上下联各以相同之字(雪、风)为头角,前后句交叉为用,甚为奇妙,意出天然,妙手偶得。雪梅互映,风竹相翻,动感极为强烈,形象极为鲜明。
竹开霜后雪;
梅动雪前香。
这是明代书法家赵宦光的自勉联。竹经霜而叶翠,梅浴雪而吐香。以此自喻,意在勉励自己像竹那样挺拔正直,如梅那样高洁脱俗。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常在家乡小香山梅花堂饮酒赏梅,并题写一联,颇具情趣: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的一副赞梅对联,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联语中的心、头、骨、面皆是人的器官和部位,将竹和梅人格化。语句前后和谐自然,写出了虚心竹和傲骨梅的形象特征。看似写物,实为写人的精神、品质。
梅花带雪飞琴上;
柳色和烟入酒中。
这幅花盆联恰到好处描绘了文人诗酒之会,弹琴共酌的雅事,收到雅中雅的效果。
另一幅于此相近的花盆联:
梅花香馥琴心古;
瑶草春深鹤步闲。
也堪称字字珠玑。
(325199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环城西路47弄27号李盛仙)
梅花是十大名花之一,她不畏寒冷,独步早春的精神,常常被用来象征人们的刚毅精神和崇高品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咏梅花的佳联。
我们先来品赏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题梅花诗句:
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青枝。
北宋诗人林逋爱梅如痴如醉,终生以梅为妻,他的《山园小梅》诗中有一名联云: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此联把梅花的神韵写活了。
北宋杰出的书画家米芾,曾撰有一副对联: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此联在句式上采用先勾轮廓后描绘的手法,犹如一幅颇具风采的“梅竹图”,有静有动,色彩鲜明。吟其如赏其画,不失为名家之大作。
南宋诗人陆游曾有一诗句云: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自比梅花,冰肌玉骨,以树高洁之志。
梅花骨傲品高,气节非凡。元代诗人杨维桢的题梅花联可谓与众不同:
万花敢向雪中山;
一树独先大卜春。
联语逼真地表现了梅花雪争艳,不畏苦寒,绽红艳于初春,播暗香于人间的形象。
清代篆刻家兼书画家黄易撰写的一副讴歌梅竹品格的佳联: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间。
“梅”、“竹”二物,看得见又摸得着,历来为人们崇仰之物。用此实物映衬比喻虚象之“品”,“格”,哲理美感俱含联语中。
清代同治进士姚步瀛撰写了一副官署联。联语不仅盛赞了秋菊和梅花“气节高坚”的“不畏寒”精神,同时勉励自己要像秋菊一样正直浑厚、淡泊宁静;像梅花一样清廉刚直,淡泊名利。联云:
淡如秋菊何妨瘦;
清到梅花不畏寒。
清代袁枚为扬州个园题写了一副对联: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上联摹形,真切自然;下联突出与竹为伴的梅花,酷寒凛冽,色彩斑斓。一叶一花,相映成趣。
现代人稼郑逸梅,一生淡泊名利,著作等身,且又生性爱梅。其挚友高燮为其题一联云:
人澹如菊;
品逸于梅。
郑逸梅本性“鞠”,“鞠”是“菊”的古写。上下联把“逸梅”的名字嵌入,此为一巧。用“菊”、“梅”喻指人品,有譬誉人品效菊梅之好,联语雅逸工丽,此为二巧。
李叔同为叶圣陶在上海的故居“未厌居”题写的对联,亦颇耐人品味:
寒岩枯木原无想;
野馆梅花别有春。
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曾题画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作者喜欢梅和竹,更欣赏梅和竹的性格和品质。因而,把敢于迎风斗雪、铁骨横斜的梅视为知己;把凌寒屹立、经霜愈翠的竹比作自己。展现了作者心怀恬淡、情趣盎然的大家风范。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这是昆明黑龙潭联,是联,是诗,更是画。联语历举黑龙潭周围如画的景色,仅用数词,名词,不用动词,颇有特色。
蝴蝶花上驻蝴蝶,蝴蝶恋蝴蝶;
红梅阁旁栽红梅,红梅伴红梅。
这是一副复字联。联中“蝴蝶”、“红梅”各出现了四次,语带双关,颇具风趣。
天地心从数点见;
山河春借一枝回。
全联吟梅不见一个“梅”字,却让人如见其形。上句“数点”,下句“一枝”,皆为状梅之词,可谓妙笔生花。
苏州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在此题下一联,将园林的幽雅与梅花的孤傲尽展其中:
满地绿荫飞燕子;
一帘晴雪卷梅花。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副著名对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此联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上联用磨剑来阐述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过千锤百炼。下联则是借用梅花傲风霜,战严寒,吐芬芳,告诫人们只有历尽艰难,方能有所作为。多少年来,此联给读书人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