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珣
当代中国教育涉及学龄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个人进修等主要的方面。学龄前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启蒙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学习一些好的习惯,培养一些对学习的兴趣,学会和不同的小朋友们和谐相处并学会谦让包容等好的习惯。小学则是孩子从幼儿教育到正式教育的一个转变,这个阶段孩子会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并且培养一些不同的课外兴趣,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而初中则是孩子青春期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孩子通常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对事物的自己的判断,在这个阶段,学习的知识不断深入,不断引导学生有自己的发散思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且对社会的一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很多事物,并且可以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并能自己培养一些能力。到了高中,思想更加成熟,是从少年走向成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不能仅仅依靠课上的学习就能掌握,所以这个阶段对学生的自学和计划能力都有所考验,在这个阶段,对感情对社会对家庭,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学习压力也变得更大了,很多父母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高中阶段的一场重要考试上,也就是高考,很多家庭甚至期望孩子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种心态会不会造成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答案是肯定的,过大的期望可能会让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心理压力过大,这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很多高考村、高考学校,就是为了高考而设,我们都能知道其中的弊端,但目前的国情来说,高考仍然是最好的一种选拔方式。
进入大学,和以前的学习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是老师上课学生上课的固定教学,学生可以选修许多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课时间也并不固定,学生能够参加很多学校内外的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能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都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因为没有外界力量去推动他们学习,而主要都靠自己去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课余生活,所以大学生活看似轻松无拘无束,实则非常考验学生的计划性和自觉性。
硕士和博士以及博士后则又进入了一个阶段,从大学毕业后,很多人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所以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这个阶段,更加考验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学术的研究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通常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有了自己的导师,导师会指导学生研究自己所选的课题。
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无论是在本国还是来到中国学习,考试对他们一定不陌生,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必要的途径。所以我想从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西方考试对比等等方面向留学生介绍,并且开展讨论。
首先,在现如今的中国,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甚至更高一级的学府,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无不充满了考试,考试成绩几乎成为了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考试成绩等同于了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获得老师的喜欢,甚至还在无形中拥有了很多特权。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另一种状况,虽然不会遭到什么不好的对待,但是在老师或者同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他们看的和成绩好的学生不一样了。
不可否认,考试制度确实有积极的一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考试制度,老师通过什么方法来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通过什么来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通过什么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学生又能通过什么方式来展示自己,或者说是让老师以及其他同学来认可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又能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践吗,这有未免有点太不现实了,因为生活在我们这么大人口的一个国家,不可能给每个人都有机会。另外用人单位又如何更加客观的评价一个应聘者是否可以胜任某项工作,确实可以通过面试以及试用期之类的方法来判断,但是应聘者往往都有很多,不可能给每个人都有面试机会,更不可能给每个人都有试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历以及成绩就可以作为最初的一个衡量标准。所以,考试确实是评价一个人的一个非常好所以这样来说,考试使很多事情都变得简单又可操作了许多。
在当代中国,小升初、中考、高考逐渐成为人们心中越来越重要的考试。中考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到的各个学科,还有其他体能相关的测试,在我认为,中考已经不再是简单以学习为第一位的考试,很多体质不好的学生,并不能因为学习好就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这也鼓励学生在一开始,就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高考对中国学生来说确实是个严峻的考验,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以此成绩为依据,国家按照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进与其自身学习能力相当的学府。一些学习意志强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是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
高考并非中国学生取得文凭学历的唯一途径,还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学历教育等途径,所取得学历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学历。所以当代中国,高考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成为改变命运的一个途径,我觉得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将这些告诉留学生,可以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也明白高考并非好像有的视频中介绍的那样。
西方的考试制度和中国考试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中国的考试制度来说,西方考试制度比较灵活,但不代表西方考试制度就很轻松。其实西方学生也和我们存在着一样的考试压力,曾经有一张传得很广的照片,是剑桥大学图书馆奋斗到深夜的学生,只不过西方可能并没有把成绩当作最重要的考察标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被看成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因为作为学生享有与公民同样平等的权利。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认为,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方面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批评,或者说是让学习差的学生有挫折感,让其知耻而奋起。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刨薪能力,以及思考問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让外国汉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教育和考试的差异,有助于他们更好适应汉语考试。
而谈到有关大陆和港澳台的教育的不同,因为其不同的历史遗留原因,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相对来说,台湾和大陆的教育模式还是比较相似的,学生家长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并不是说港澳就不重视了,港澳和大陆较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教育方式相对偏西化,大部分的港澳学校下午都会有一段活动时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通常由老师带领在操场做活动,这种活跃的教育模式也让他们有了很多创造性的思维。
但是在学历压力上,港澳台学生也并不是没有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家长也会选择给孩子找家教,或者上课外的补习班,他们也会和大陆的家长一样,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在后面,而且补习的科目并不比大陆的学生少,他们除了要学习在学校的课程外,也要学习很多音乐美术之类的课外兴趣课程,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选择出国留学,出国留学面临着语言的考试,类似雅思托福等等,这些考试并不简单,通常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几次考试,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其实很多国家例如韩国日本学生的考试压力并不亚于中国,但欧美的教育相对来说较为自由宽松,但并不意味着外国的教育方式就不是应试教育,其实外国的很多学校都是容易进不容易出,很多一流大学的图书馆常常都有奋战到凌晨的学生,所以其实学业压力对于每个国家的学生来说都是存在着,我们要正视这种压力,而不应该去排斥它。我们也不能单纯觉得大陆的教育制度就是存在特别多的弊端,其实每一种地方的教育制度都有着它的先进性和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