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输入强化对意识、语意理解和语法习得的影响

2017-06-10 13:36张志新
速读·中旬 2017年4期

摘 要: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输入强化在“意识提升”、“语法习得”和“语意加工”方面的作用尚存争议。基于成因分析,建议未来研究综合运用语法判断、信心指数评级和图片提示产出等方法,在区分出内隐收益、外显收益、局部理解和全局理解的基础上,改善处理效果测量精度。

关键词:文本输入强化;意识提升;语法习得;语意加工

输入强化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质上是一种“意识提升”手段,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操控特定目标语言现象的物理特征,提高其显著性,进而引导二语学习者将注意力投向特定的语法现象,以协助启动学习者对相应语法特征的认知加工,改善其语言习得效率。从模态上看,输入强化可分为视觉输入强化、听觉输入强化和混合输入强化。从形式上看,输入强化包括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从操作手段上看,输入强化包括对目标语言形式展开讨论、元语言描述、改错、密集输入、请求澄清和花园路径技巧等。

文本输入强化(以下简称TIE)最先由Sharwood提出,属于视觉输入强化范畴,一般通过配色、加粗、斜体、下划线、大写和字体差异等方式,实现语言形式特征输入强化效果。有关TIE研究大多在实证层次上展开,主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TIE能否有效提升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关注目标语法特征;第二,TE能否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法习得效率;第三,TE在突出某一语法特征时,是否会同时消解学习者对其它内容的关注,从而影响他们对某些文本意义的认知加工。综观相关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对此所得出的结论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的具体表现如何?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以后的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恰是本文的直接写作动机。

一、文本输入强化的理论基础

了解文本输入强化背后的理论逻辑,是分析和发现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存在之不足的基础。一般认为,“输入假设”和“注意假设”为“文本输入强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输入假设由Krashen提出,强调输入的可理解性、充分性、趣味性和层次性。根据输入假设,真正掌握一门二语,需要在潜意识参与下通过习得途径实现。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仅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不足以有效改善学习者语言运用的语法准确度。因为人对事物的认知注意具有选择性。

面对输入假说这种解释力困境,注意假说应运而生。该假说由Schmidt首先提出,强调语言学习中注意和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的参与,则无有效学习的发生,输入必须和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启动认知加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然而,在实践中,有些语言成分特征比较细微和抽象,不易被注意到。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以Sharwood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TIE概念。TIE支持者依托输入假说和注意假说,主张通过改变输入语言的视觉特征,提高目标语言现象的显著性,从而影响甚至改变信号接受者的感知方式和感知深度,加速语言习得进程的发生。

二、TIE研究争议及成因

为了验证TIE作为意识提升手段的有效性,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式开展了研究,然而得出的结论却存在较大差异,有些甚至互相矛盾。争议的第一个焦点在于TIE是否真正能唤起语言学习者的注意。Wong以法语定语从句中的过去分词一致性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验,结果并未发现可以说明TIE具有意识提升作用的证据。Leow以西班牙语中的现在完成时和一般现在时的虚拟语气为对象,用72名被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同样不支持TIE假说。而Winke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却发现TIE可以显著提升学习者的注意。TIE研究的第二个争议表现在语法学习收益上。Williams的研究证实了TIE对语法学习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Leow在研究中却发现,文本输入强化对语法学习没有任何促进效应。TIE处理是否会影响学习者对文本语意的正常理解,则构成了本研究领域的第三个争议。Overstreet通过50名被试,以西班牙语中的过去进行时为研究对象,发现TIE处理显著妨碍了学生对相应文本的理解。Winke利用眼动追踪仪所做的研究却发现,TIE对文本语意理解并没有任何负面影响。Lee&Huang的研究结论则介于前述两种观点之间。他们在对12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TIE对文本意义理解仅产生了较小的负面效应(d=-0.26)。

前述研究之所以出现诸多争议,原因有多种。第一个重要因素可能与研究设计的差异有关。本文作者在对十多篇TIE研究进行梳理时就发现,有的学者采用合体设计,即在文本输入强化的基础上添加第二甚至第三变量(如增加曝光度等),而有的研究则采用非合体设计,即特意将TIE独立出来作为唯一变量。由于第一种设计中糅合了TIE以外的变量,即便得出积极结论,也往往无法准确界定是什么因素发挥了作用以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自然会影响到它与第二种设计研究结果的可比性。除了研究设计,被试特征不同也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比性。这些特征包括学习者的相关先验知识、样本大小、年龄差距、语言和国籍背景等。另外,由于以往研究涉及多种不同的目标语言现象(如定语从句、虚拟语气、指示代词、被动语态等),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和复杂程度,而且所处的文本背景长度也有差异,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被试对TIE的敏感度。处理时长和频率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干扰因素,如Leow研究中的处理时长不足30分钟,而Wong的处理时长则达两小时。最后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与测量手段有关。判断TIE是否改善了学习者对特定语言特征的关注度,是否有助于提高被试的学习收益,是否影响到他们对相应语篇的理解,都非常容易受到测量方法的影响。这是因为,“注意”的表征稍纵即逝,学习收益有内隐和外显之分,而文本理解也有局部和全局之说,如果测量手段不够细致和严谨,必然会污染实验结果。

三、TIE研究优化建议

针对以上争议及成因,以后的研究应从多方面采取应对措施。首先,研究方案的设计需要保证最终能够独立析出TIE影响数据。其二,在选取被试时候,应注重他们的同质性。具体操作时,必须控制好他们的个性化特征。例如,为将前知识结构差异影响降到最小,研究设计者可以先通过前测选取被试,然后等到前测效应大致消失后,再采用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文本输入强化组和控制组中去,接着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即时后测数据进行组间分析比较,以确定文本输入强化对被试语法学习及文本语义理解的影响。再如,将被试年龄差距控制在合理幅度内,并适当考虑被试的注意力广度影响。第三,在选取研究用语料时,应仔细分析其交际价值、复杂程度、被试对该语料主题的熟悉程度、背景文本长度、TIE处理内容的曝光频率、曝光时长和曝光间距等,尽量将研究结论之间的比较控制在相似条件水平上。

在测度TIE对“注意”、被试知识收益、文本理解等的影响力大小时,应尽可能采用较新的手段和较严谨的方法。例如,在测量被试的注意力水平时,比较适合采用眼动追踪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注視焦点的变化路线、凝视时长以及对某一位置的聚焦频率,通过相应软件分析,确定注意力变化水平。在衡量被试语法知识收益时,应首先区分出接受性知识收益和产出性知识收益。而接受性知识收益,又应进一步分解为内隐收益和外显收益。为了提高研究测量的精确度,本研究建议采取“语法判断”的方式来测量接受性知识收益,同时结合“信心指数评级”和访谈来识别被试的知识收益是内隐性还是外显性。对于产出性知识收益,考虑到不同被试的即时记忆差别,建议借用“图片提示”产出法进行测试。

至于TIE处理对文本语意理解影响问题,可以考虑在局部理解和全局理解两个水平上进行测量。以往的研究往往简单地采用选择或者问答的形式考察被试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而忽视了全局性理解和局部性理解的差别。经过输入强化处理的文本,由于溢出效应,其影响往往仅波及附近的文本区,而不是全部语篇,因此只有区分出全局理解和局部理解,才能更加有效地测算出文本输入强化对文本意义加工的影响大小。

四、结语

文本输入强化的提出为综合验证输入假设和注意假设提供了手段,但其自身的有效性在学界尚未形成定论。这主要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TIE实验条件和环境的控制程度不同,所选实验语料在复杂程度、交际价值及主题熟悉度等方面有所差别,实验方案也有较大差异。同样,在TIE处理后效应的测量方面,研究者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也具有不同的精确性。以后的研究,应当考虑借助诸如眼动追踪之类的技术,综合利用“语法判断”、“信心指数评级”、访谈和“图片提示”产出等较为严谨的方法,在区分接受性收益和产出性收益、局部理解和全局理解的前提下,从方案设计、被试选取、语料甄别和测量手段方面进行整体优化,以便进一步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和普及度,从而加速TIE相关理论在二语习得实践中的落实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衡仁权.国外语法教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综述[J].外语界,2007(6):25-31.

[2]Wong,W.Textual enhancement and simplified input:effects on L2 comprehension and acquisition of non-meaningful grammatical form[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2003(13):17-46.

[3]Leow,R.P.The roles of textual enhancement and type of linguistic item in adult L2 learnerscomprehension and intake[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2003(13):93-108.

[4]Winke,P.M.The effect of input enhancement on grammar learning and comprehens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3(35):323-352.

[5]Williams,J.N.Memory,attention,and inductive learn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21):1-48.

[6]Overstreet,M.Text enhancement and content familarity:the focus of learner attention[J].Spanish Applied Linguistics,1998(2):229-258.

[7]Lee,S.-K.&Huang,H.-T.Visual input enhancement and grammar learn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8(30):307-331.

作者简介:

张志新(1979—),男,安徽灵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二语习得;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一般教研课题“语块输入方式对商务翻译语言选择的影响”(acjyyb201712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