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网线路保护方案

2017-06-10 00:11文妤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微电网分布式电源配电网

摘 要随着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的大量使用,DG接入配网系统中形成微电网,使得原有的单电源辐射状配电网络变成双电源甚至多电源供电形式。在含有DG的微电网中线路发生故障时,要准确的对故障定位,就需要在保护处加装方向元件。然而实际配电网中,馈线上一般都不装设电压互感器,无法利用电压量信息。本文提出了利用电流Ⅱ段保护的动作信息对故障进行定位,再由信息处理中心对相应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切除故障线路的新方案。此方案无需在原配网加装大量的电压互感器和断路器,无需改变原来保护定值,保护不受DG输出功率大小的影响。采用PSCAD/EMTDC软件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保护方案的合理性。

【关键词】微电网 分布式电源 配电网 限时电流保护 短路电流

微网是由DG、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和保护装置构成的一个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网的提出解决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问题。微网既可以与大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脱离大电网孤岛运行。

传统的配电网大都是单电源辐射状结构,目前国内配电网继电保护主要采用电流速断保护(Ⅰ段)、限时电流速断保护(Ⅱ段)和定时限过电流保护(Ⅲ段)相结合的三段式电流保护方案。传统的配电网保护配置在DG接入之后形成微网的条件下可能会影响保护的快速性、灵敏性及可靠性,会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危害。因此,含DG的微电网保护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1-2]。

文献[3]经过详细分析得出,DG接入配电网中不同母线及馈线不同位置上之后会造成原来保护误动、灵敏度下降,甚至拒动。文献[4]根据计算得出的短路电流大小,分析了DG容量对保护造成的影响。文献[5]提出了含DG的配电网方向纵联保护方案,但需要对过电流保护加装方向元件。文献[6]充分利用广域保护的优势,提出了利用电流间相位关系定位含DG的配电网故障线路的新方案。但以上方案实现时需要在原有保护基础上加装方向元件,投资大,计算复杂。

该文提出了含DG的微网并网运行时微网线路保护的新方案。因为电流速断保护(Ⅰ段)不能保护线路全长,此方案利用限时电流速断保护(Ⅱ段)的动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不需要在配网馈线上加装电压互感器和功率方向元件,符合工程實际要求,能够快速切除故障,保证其余部分正常供电。

1 微网并网运行线路保护方案

1.1 传统电流保护方案的缺陷

图1是含DG的微网并网运行系统图,PCC是公共连接点,PCC闭合时,微网并网运行,PCC断开时,微网孤岛运行,微网中线路的保护按无DG接入时辐射状的配网进行配置。

当DG接入后,使得系统与DG之间的线路成为双电源供电线路。按双电源供电的保护配置,需要在DG上游每条线路两端均加装方向电流保护[9]。但是,基于电压和电流的功率方向元件不能使用,因为实际工程中配电网进行保护配置时,馈线上一般不装设TV,进而电压信息无法获取。但如果加装TV,会增加大量投资,不切合实际。本文提出利用电流Ⅱ段保护的动作信息,对故障进行准确定位的新方案。

公共连接点PCC闭合时,线路AB某处故障时,故障点的故障电流是由系统S和DG共同提供的,原来的配电网保护配置中保护K2及K3均未加装方向元件,因此DG提供的故障电流可能导致保护K2及K3的电流Ⅱ段保护误动作。本文以保护K2的电流Ⅱ段保护为例进行分析,整定值如式(1)所示。

式中:k'rel为电流Ⅰ段保护可靠系数,k''rel为电流Ⅱ段保护可靠系数。ES为配电系统电压,Zs min为系统最小阻抗,ZAB,ZBC,ZCD为线路阻抗。

流过保护K2的短路电流为:

式中:EDG为DG的等效电势,ZDG为DG的内阻抗。

如果,则,进而导致保护K2的电流Ⅱ段保护误动作。位于线路AB下游的保护K2及K3,保护K3的电流Ⅱ段保护的整定值更小,保护K3更容易误动作。

1.2 微网线路保护方案

本文利用DG上游每个保护的电流Ⅱ段保护的动作信息,不利用方向元件,借助于通讯技术实现故障的准确定位,将故障隔离。

1.2.1 故障位于DG上游非末端

保护K1的电流Ⅱ段保护动作时,判断出故障可能位于线路AB或BC上。再通过保护K2及K3的电流Ⅱ段保护动作情况准确判断出故障位于线路AB还是线路BC上。

(1)保护K2的电流Ⅱ段保护动作并且保护K3的电流Ⅱ段保护不动作,可判断流过保护K2的短路电流一定是由系统S提供的。因为如果是由DG提供的,保护K3并未加装方向元件,其电流Ⅱ段保护一定会动作。而且此时不论保护K3下面的保护如何动作,都可以判断出故障位于线路BC上,向断路器K2及K3发出跳闸命令,切断故障线路BC。

(2)保护K2的电流Ⅱ段保护不动作,此时不论保护K2下面的保护如何动作,都可以判断出故障位于线路AB上,向断路器K1及K2发出跳闸命令,切断故障线路AB。

(3)保护K2及K3的电流Ⅱ段保护都动作,由于保护K2及K3都未加装方向元件,无法判断流过保护K2的短路电流是系统S提供的,还是DG提供的。此时,可先将断路器K2瞬时跳闸,再观察保护K1的动作情况。

(4)如果保护K1返回并且不再测量到故障电流,可判断故障位于线路BC上,向断路器K3发出跳闸命令,切断故障线路BC。

(5)如果保护K1没有返回并且仍能测量到故障电流,可判断故障位于线路AB上,向断路器K1发出跳闸命令,切断故障线路AB。

1.2.2 故障位于DG上游末端

图1中DG接入母线D处,当故障位于DG上游末端时,应该在DG接入的母线D上游加装断路器K7,才能够使DG不退出运行,继续给周围负荷供电。

当DG下游无线路DE时,此时如果只有保护K3的电流Ⅱ段保护动作,则故障必定位于线路CD上,可以瞬时跳开断路器K3及K7,将故障线路CD隔离。

当DG下游有线路DE时,为了区分故障位于DG上游还是DG下游,可以观察保护K4的动作情况,如果保护K4电流Ⅱ段保护动作,则故障点位于DG下游;否则,故障点位于DG上游,可按照本文上述原理判断故障线路。

实现时可以在变电站A处设置一个信息处理中心,能够对相应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并且隔离故障线路,是因为此信息处理中心能够搜集各保护的动作信息。如果流过各保护的短路电流值大于其电流保护Ⅱ段的动作值(将延时整定为0),此动作信息将会上传到信息处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再对相应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

1.2.3 故障位于DG下游

DG的接入会使流过DG下游保护的短路电流值增大,造成各保护之间可能失去配合,此时应该按照DG加入之后,对电流保护重新进行整定计算。

图1中DG下游线路DE和EF呈辐射状结构,如果DE线路发生故障,则系统S及DG均向保护K4提供故障电流,保护K4动作,保护K5无故障电流流过,保护K5不动作。因此可以利用故障线路位于保护动作与不动作之间进行故障定位。

DG接入配电网后,当位于DG下游的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点的电流是由系统S和DG共同提供的,提高了DG下游各保护电流Ⅲ段保护的灵敏度。因此,可以保留原电流Ⅲ段保护的整定值,并将本线路保护与相邻下一线路的保护进行通讯,如果未收到下一线路保护的动作信息,就跳开本线路保护的断路器,否则闭锁本保护(相邻段时限为0)[7]。

1.2.4 相邻馈线故障时

图1中变电站A母线引出2条馈线AH及AF,当相邻馈线线路AG或GH故障时,DG所接入的馈线上,由于保护K1、K2及K3未加装方向元件,可能导致其误动作,进而对故障线路的定位产生影响。但变电站母线A上一般都装有TV,因此较易在保护K1处加装方向元件,进而通过保护K1方向元件的判断结果确定故障发生在哪条线路,如果发生在本条馈线时,利用上文介绍的动作原理进行故障定位,消除了相邻馈线故障给本馈线保护带来的影响。

1.2.4 多个DG接入配网故障定位

图2所示为有2个DG接入配网母线处形成微网,DG1接入母线C处,DG2接入母线G处。系統S与DG1之间为区域1,DG1与DG2之间为区域2,DG2下游的部分为区域3。区域1的故障定位方法与上述情况相同,但是区域1下游DG2的出现,使得无法再利用保护K3是否有故障电流流过,区分故障发生在区域1还是区域2。因此,需要在保护K3处加装方向元件,并且较易实现,因为DG接入点处一般均装有TV[10]。保护K3的方向元件只有在DG1下游发生故障时才会动作,由于系统S的容量远大于DG的容量,因此流向故障点的电流主要是由系统S提供的,DG输出大小及接入或退出对保护K3方向元件的灵敏度造成的影响不会太大。区域2故障时,保护K3方向元件动作,保护K8不动作,故障定位方法与上述相同。区域1发生故障时,无论DG输出功率多大,保护K3方向元件均不会动作。区域3故障时,定位方法与上文介绍的故障位于DG下游的定位方案相同。

1.3 微网中长短线路相邻时保护整定方案

对于长短线路相邻的情况,保护的灵敏度可能会无法满足要求。本文提出将长短线路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图2中,DE为长线路,EF为短线路,将DE与EF看作一个整体DF,利用上文介绍的电流保护Ⅱ段动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判断故障位于线路CD还是DF。

对于保护K3、K4的电流Ⅱ段保护动作、K6不动作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故障位于线路DF上,先跳开断路器K5,此时若保护K4测量到故障电流,判断故障发生在线路DE上,向断路器K4发出跳闸命令,将故障线路DE隔离;若保护K4测量不到故障电流,则判断故障发生线路EF上,向断路器K6发出跳闸命令,将故障线路EF隔离。

对于保护K3、K4、K6都动作的情况,为了确定故障位于线路CD还是线路DF,需先跳开断路器K4,此时保护K3可以检测到故障电流,判断出故障位于线路CD,向断路器K3发出跳闸命令,将故障线路CD隔离;若保护K3测量不到故障电流但是保护K5测量到故障电流,判断出故障位于线路EF上,向断路器K5及K6发出跳闸命令,将故障线路EF隔离;此时还需要对保护K4进行重合(必要时可在DG1接入母线下游加装重合闸装置),保证线路DE正常供电。

2 DG对保护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电流Ⅱ段保护可以保护本线路全长,且要求不能超过相邻下一线路的全长,因此其整定值满足以下要求:

I2

式中:I1是系统最小运行方式下线路末端发生两相短路时的最小短路电流,I2是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相邻线路末端发生三相短路时的短路电流。

风光类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具有随机性,可能会使电流Ⅱ段保护灵敏度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可将本线路电流Ⅱ段保护与相邻下一线路的电流Ⅱ段保护相配合来扩大本线路保护范围。如果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可在本保护处加装TV,用距离保护代替限时电流保护[8]。

以图2为例,对三个区域各保护的灵敏度进行定性分析。

当区域1的d1处故障时,流过故障点的短路电流由系统S、DG1及DG2提供,但流过保护K1及K2的短路电流仅由系统S提供,保护K1及K2测量到的短路电流大小及方向与并入DG1之前相同,因此保护的灵敏度不受DG1接入的影响。

当区域2的d2处故障时,流过故障点的短路电流由系统S、DG1及DG2提供,如果DG的容量很大时,流过保护K3及K4的短路电流比未接入DG时增大,保护的灵敏度提高了;DG1的接入使得流过保护K1及K2的短路电流比并入之前减小了[12],灵敏度降低了。

当区域3的d3处发生短路时,流过故障点的短路电流由系统S、DG1及DG2提供,进而流过保护K8的短路电流比未接入DG1及DG2之前增大了,保护K8的灵敏度提高了。

3 结论

针对DG接入配网母线形成微网之后,与配网并网运行时,在尽量不改变原来配网保护配置的情况下,同时考虑配网馈线上一般不装设TV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配电网的多点信息,对发生在DG上游区域的故障,提出了一种利用电流Ⅱ段保护的动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切除故障线路的保护方案,本方案具有故障定位时无需借助电压量信息及改变配网原有电流Ⅱ段保护整定值的优点;故障发生在DG下游区域时,DG接入之后有利于提高DG下游原有电流保护灵敏度,可以利用电流Ⅲ段保护的动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快速切除故障。也无需改变配网原有电流保护Ⅲ段的整定值,减小了整定工作量。

参考文献

[1]V.Salehi,A.Mohamed,and A.Mazloomzadeh,etc.," Laboratory-Based Smart Power System,Part II:Control,Monitoring,and Protection," IEEE Trans.Smart Grid,vol.3,pp.1405-1417,2012.

[2]鲁宗相,王彩霞等.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9):102-107.

[4]S.A.Saleh,"Signature-Coordinated Digital Multirelay Protection for Microgrid Systems," IEEE Trans.Power Electronics,vol.29,pp.4614-4623, 2014.

[5]孫鸣,余娟,邓博.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线路保护影响的分析[J].电网技术,2009,33(08):104-107.

[6]孙景钌,李永丽,李盛伟,等.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保护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01):81-84.

[7]林霞,陆于平,王联合.分布式发电条件下的新型电流保护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20):50-56.

[8]ALSTOM T&D,"Network Protection and Automation Guide",1 st edition,July 2002.

作者简介

文妤,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114

猜你喜欢
微电网分布式电源配电网
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微电网研究综述
基于故障分量的微电网保护适用性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数据传输保护机制
配电网不止一步的跨越
基于CIM的配电网线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