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应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

2017-06-10 19:30胡孔银
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套作习作作文

胡孔银

写作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常常将视角聚焦在作文技法的指导和作文成果的讲评上,很少能将视角聚焦在学生写作心理上。长此以往,这就忽略了作为写作的主体——学生的心理感受,因而,写作教学的高耗低效就是不争的事实了。于是,写作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成了一道始终难解的奥赛题。本文拟从“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的视角去探寻写作主体的奥秘,为语文老师的写作指导提供一些参考。

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心理

单就学生而言,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丰富的心理情感。他们在写作中可能会有焦虑心理,如怎么写、写什么、写得不好怎么办、写的材料会不会被人嘲讽等;也可能会有期待心理,如自己总是期待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同学的赞赏,得到他人的表扬,甚至期待能让别人多读、期待能够发表等;也在可能会有……

关注写作心理,其实质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重构自己的写作教学内容;关注写作心理,其精髓就是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点拨释疑的主导作用;关注写作心理,其核心就是善于从心理学的视角去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及写作活力。下面,笔者就写作指导实践中几种典型的写作心理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找到因势利导的参考对策。

关注焦虑心理,释放写作压力

写作焦虑,在学生心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看看学生在写作中咬笔琢磨、冥思苦想的状态就可想而知。更何况,许多学生都把作文当作最后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作业来做。显然,“写作”俨然已成为不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内心的焦虑和作文的压力几乎让他们“度日如年”。

学生对写作产生焦虑的心理源自哪里呢?一是源自写作材料的缺失。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不能将写作的题目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造成了写作焦虑。二是源自写作材料的曝光。有些学生十分担心自己所写的内容被他人看到而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是写作技法的缺失。近些年来,受片面理解新课改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不敢讲写作技法,从而导致学生写作成了“随心所欲”而没有了章法,学生即使胸有成竹也难流畅成文,内心的纠结与焦虑,旁人实在是难以知晓和体会。

照亮写作的天空,驱散焦虑的阴霾,这正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方能让焦虑魂飞魄散——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主要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这一点上,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而要在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中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二是帮助学生怎么写的问题。这应当特别注意两点:①训练学生的结构意识,教给学生结构材料的方法,即如何将自己所写的几个不同的材料按一定的线索结构在一起,进而达到串文成篇的目的;②要训练学生的中心意识,从细节突出中心、描写强化中心、材料选择衬托中心等角度,不断帮助学生建构起突出中心的意识和方法,进而达到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只要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大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引导点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得到唤醒,学生的写作焦虑便会自动消除,取而代之的则是写作的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会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的自信,引发大脑及神经的冲动,刺激起学生的写作思维的发散,写作就变得容易多了。

关注期待心理,引发写作活力

任何学生都希望能在班集体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得到他人真诚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这些写作期待,既是写作主体对写作成果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有利资源,如果能因势利导,顺势而教,一颗颗写作新星必定能冉冉升起。

关注期待心理,那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期待,引导学生在写作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琢磨和梳理。为此,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一是要有作后评讲上的认同感。也就是,在作后评讲中,对学生写作上的点滴进步,可以采取认同式的、公开式的表扬、分析和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进步和乐趣,在此基础上,再挑一两点最值得改进的问题进行点拔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写作需要改进和提升的。二是要有体验成功的阵地。写作成就感永远是学生写作动机的最佳刺激方法。因而,公开张贴作文、班级范读作文、编辑班级作文小报、网络空间(QQ日志、QQ群、微信群、班级博客等)发表作文、报刊推荐发表作文等,都会成为学生期待心理的有效阵地,并且能够让学生为了自己的“读者粉丝”而产生持续的写作冲动。三是要有管理写作的激励体系。单就写作而言,建立起班级写作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强化写作的期待效应,当“写作积分卡、写作信贷银行、写作对对碰”等成熟的管理策略实施以后,学生对写作成功的期待就会更加强烈,教师对写作期待的引导和点拨就会更加有效,持續的有层次感的良性刺激会让学生对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不断提升。比如:先只是追求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可能会提升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表,再后来可能提升为主动型写作的价值追求等。

教师的认同、成功的体验和激励的机制,既能对学生内心产生的心理期待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又能及时产生新的教师期待效应,从而引爆学生的写作活力。

关注“套作”心理,跳出模仿圈子

“套作”,简单地讲,就是套用他人的作文来写自己的作文。学生在写作遇到困难时,他们常常会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别人写的是什么,与自己的作文任务有接近感时,他们常常会套用进自己的写作中去,因而,“套作”成为学生较为习惯的习作方式。其实,“套作”本来也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方式,只是许多学生在“套作”的运用上只管“套”而未“作”,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表达力和生活的共鸣感,剩下的便只是“套”了,这种习作模式得不到有效矫正,会导致学生写作模仿上走进死胡同,失去了写作原创的生命力。

关注“套作”心理,如何解套而作,作为语文教师要在作前指导上花些心思。首先,要指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套作”意识。即引导学生知道哪些是可以模仿的,哪些是不可以模仿的,如名篇名著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材料类型等是可以学习的,但不宜生搬硬套,把自己套上一圈别人的枷锁,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僵化了自己的动力。其次,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戴上广角镜看生活,既要关注到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更要关注生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天空,如此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原创表达”。最后,要唤醒学生的习作经验。教师要善于从已经学习的语文课文或作文经典中的习作经验指导作文。说到底,其实“套作”心理也是一种写作焦虑。而化解“套作”心理,最本质的方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迁移升华,要引导学生将教材、范文中的习作亮点化用为自己的习作经验,从而帮助自己跳出习作模仿的圈子,实现“借壳上市”的目标。

关注自闭心理,指引合作方向

写作自闭心理,其实质就是割断了写作交流的纽带,把自己变成了一位孤独的写作表达者。这里所说的写作自闭,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写作的整个过程缺乏与人的交流,错失了在交流中学习写作的机会;二是把写作与阅读割裂开来,认为写作就是写作,与阅读无关,或者阅读就是阅读,与写作无关,错失了在阅读中提高写作的机会。

破解写作自闭心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要发挥得更加明显。可供教师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个别辅导法,即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面对面地开展作文指导,直指作文的要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鼓励,培养起学生对作文的信心以及作文交流的习惯;②小组作文法,具体可以采取小组流水作文(共用一个作文本组员轮流写作)、三人共写作文(组员按写作、修改、审定分工共同完成一篇作文)、作文朋友圈(把自己的作文晒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征求意见)等形式,让学生们敢于晒自己的作文,乐于改同伴的作文,从而形成多向互动机制,增强写作的活力;③读写结合法,即引导学生阅读美文名著,以写批注、写书评、写推荐语、写体会等形式,让学生们将写作与阅读建立起联系,这样既积累了阅读的厚度,又沉淀了写作的深度。

由此看来,写作指导,既是一门技法课程,更是一门心理课程,语文教师要学会细心观察,及时洞察到学生的写作心理,因势利导,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树立起写作的信心,激活学生的写作潜能,帮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进而让作文指导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套作习作作文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远离套作之嫌,力创真我之文—以2019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为例
套作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分析
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钾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