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春
融媒体时代,《怒江报》新闻从 “纸上”到“网上”、“手机上”,从版面到“微信”, 如何把少数民族文报办好办活,是编辑记者思考的又一新话题。多年来,怒江报社大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察实情、讲实话、求实效,不断推出具有情感温度、思想深度、时代高度的精品佳作,既深化了对改文风的认识,又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特别是《怒江报·傈僳文版》编辑记者们虽然个个都自己心里清楚从事民族文报工作出不了名,但秉着对本民族文字工作的热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坚持“四向”要求,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在办报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使报纸真正发挥了宣传党的主张、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热点、疏通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等工作,并按读者获取信息需求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抓作风、改文风”的尝试,现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的四个方面。
一、根据读者的信息需要翻译和采写短稿
傈僳文报选用稿件不以汉文稿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傈僳文报的读者大都在农村,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局限性,他们的信息需求也和汉文报读者不一样,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和需求“抓作风、改文风”,要“对症下药”。我们根据读者需要的、喜欢看的,除了政策性的宣传以外,最主要是宣传农村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编辑记者们要继续“抓作风、改文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选稿、用稿思路,把握宣传重点,把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农村。从2006年开始,报社为了“抓作风、改文风”,经过慎重决策,精密部署,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为每个部门配置了先进的电脑设备,安装设计了老傈僳文编辑排版系统。版面编辑独立编辑设计,提高了编辑效率,又美化了版面,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同时,在怒江大峡谷网开辟了傈僳语频道,依靠网络平台扩大傈僳文版的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受众度也更加广泛。
新闻报道工作中,编辑记者们按照“三贴近”原则,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时间不辞辛苦,深入农村,深入读者家中,全面了解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认真把握宣传的重点。根据实际调查,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进行宣传。通过近几年努力,傈僳文报“抓作风、改文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报纸信息量明显增加。栏目从无到有,内容丰富多彩,有知识介绍、有防治艾兹病知识、交通安全宣传知识等共有10多个栏目。特别是2013年4 月以来,还开辟了固定的评论栏目,通过这一栏目,正确引导读者,让读者树立一些新的观念和正确的思想。先后刊登了“如何走好人生路”、“如何孝敬父母”等言论文章,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根据读者的语言习惯制作标题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但是少数民族文报基于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习惯和读者的实际情况,在翻译标题时要进行再分析、再制作,才切合读者的口味和需求,才能吸引读者,走近读者的视眼。在制作标题时,少数民族文报编辑记者,一是要改变口号式、标语式,看不懂的标题;二是要改变汉文报上照“搬下来”的,没有趣味、没有新意,吸引不了读者内容的标题;三是要改变没有概括、提炼出新闻主题的、题大文小或题小文大的标题;四是要改变成分复杂,字数过多、句子过长,读者就感到生硬、难懂的标题;五是要改变不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制作出来的标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制作标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最常用方法是把读者最关心的、最想知道的内容提炼出来后,按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制作出来简练、通俗、易懂、生动、朗朗上口的新标题。
只有坚持走近群众,走近人民才能获得新闻报道的激情与生命。文风连着作风,作风影响文风。作风扎实,报道容易“短、实、新”,作风漂浮,报道难免“假、长、空”。转变作风,就是要真正走近群众,既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才能捕捉到真情实感,搜集到鲜活素材,新闻报道才能改进文风,赢得群众,拥有生命力。傈僳文报新闻报道的语言要在人民群众中寻找,只有引用人民群众朴实的语言,才能被读者接受。
三、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翻译稿件
根据《怒江报·傈僳文版》调查显示,90%-95%以上的读者就在农村。还发现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为此,《怒江报·傈僳文版》编辑记者在翻译新闻稿子时,要力求做到三点:一是篇幅要短小。 少数民族文报读者看报纸,全凭兴趣爱好或对某种信息的需要而看的。一般来说,他们喜欢看的是短篇幅的、通俗易懂的新闻稿子。所以翻译稿件要改变过去那些多说几句才感觉多好的陈旧观念,力求文字短,并把的信息内容表达清楚,读者一看就明白。特别是2014年以来,《怒江报·傈僳文版》大胆改革创新,除特殊情况外, 每个版面刊登用5—8条稿件,并配2—3幅图片,这样即增加了版面信息量,又美观了报纸版面。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 深受读者欢迎。二是句子要简练。句子是篇幅的组成部分,要提倡短稿短篇,不把汉文稿上的句子逐一翻译,而是经过再次创作,翻译出精华内容。读者爱不爱看,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翻译稿件受众欢不欢迎,是编辑翻译技巧的关键。“抓作风、改文风”,就是要始终想着群众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群众的需求,刊登不同的内容、提供不同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改文风,改出真正好文风。
四、根据读者的视觉要求设计版面要“活”
虽然《怒江报·傈僳文版》在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间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并不占有优势,但认真挖掘民族文报的特色,结合融媒体,进行“抓作风、改文风”,在改进版面设计方面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把报纸版面办“活”。
报纸版面的形式创新方面,傈僳文版的版式原来各个版面都一律用3栏,后来用4栏,使用4号字体,显得过大,与版面大小比例失去平衡,严重影响了美观度。后来通过创新,各个版面都一律改用5栏,缩小正文字号改为小5号固定下来至今,这样,增大了版面容量,能承载更多的信息。
刊登大幅新闻图片。一个版面上,刊登的新闻图片,横竖图片相互搭配使用,图片的位置占2栏或者3栏,突出视觉冲击力,农民读者看见自己家乡的醒目图片时,能够产生进一步细看的效果。
使用大小不同标题字体字号。以前使用的标题字绝对不允许碰题,现在我们做了大胆尝试,允许标题字多行,如果标题字相碰用不同字体、字号加以区分。但各个版面正文字体都统一使用小5号字体,这样,整个版面效果更好看、美观了。
目前,《怒江报·傈僳文版》也利用融媒体多平台发布信息,使全州内看不懂听不懂汉语的傈僳、怒族、白族支系勒墨人、独龙族群众学习禁毒防艾知识有了新平台,特别是边境沿线抵御外来文化渗透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实践表明,只有改革创新,继续坚持“走转改”,才是少数民族文报希望所在。我们只有“抓作风、改文风”同时,还要积极运用新兴媒体平台,才能把信息传播得更远更广。《怒江报·傈僳文版》自办报创刊以来,在老编辑记者们一代又一代的影响下,不怕吃苦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了“短、實、新”,反对“假、长、空”,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