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校换新颜”中的老校元素

2017-06-10 23:56陈健
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汇文中学校园

陈健

始建于1818年的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原校位于莫厘峰下的东山镇古镇区。2015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址。“虽然校园重建一新,但是百年校园文化将传承下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校长吴金根说,新校在建设过程中保留很多老校的元素,新建的仰云亭与老校的亭子一模一样,两棵碗口粗的紫藤见证了老校百年风雨,也被移栽到新校区……除了这些印记,新校仍将以“务本养正”为主题,秉承原有教育教学精神,以体验、发现、探究、创新等手段,积极探索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之举。

建校史能追溯近两百年,确实值得引以为傲。不过,多数百年老校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数易校名,或经改建、扩建甚至易地新建,致使原有的老校园、老建筑和老树木等荡然无存,有的只剩下简单的文字记载,甚至一些老校易地新建后,在学校建筑风格、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方面已与其他学校日趋相同。即便有些学校仍在原址办学,也面临搬迁、改造等诸多问题的影响,现有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文化古迹等,有很多没有保护到位。“旧校换新颜”固然好,但百年老校正在寻找自己的文化传承已成为时代的强烈需求。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

辐射品牌效应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诞生于1902年的清末,曾培养出黄道、邵式平、黄家驷、孙希岳、周行健、黄家驷等一批杰出人物。作为上饶市中心城区的老牌名校,它同样面临着教育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上饶市政府出台的《“十三五”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资源扩充优化实施方案》,上饶一中将建设“一校两区”,高中部搬至新校区高铁新区,现在的校区改成初中部。张禹芳校长说:“这对上饶市第一中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现在的校区环境幽美但占地面积过小,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新校区相对来讲办学规模可以扩大,可以很好辐射上饶市第一中学百年老校的品牌效应。同时有初中部就等于有了自己的生源基地,对高中的发展有一个有益的补充。”

13次更改校名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广信中学堂(即上饶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于1902年应运而生,它是赣东北最早的学府。1927年春,改名江西省上饶中学校,并于1938年和1939年两次因躲避战火,迁往上饶县八都和上饶市应家口,直到1946年春迁回信江书院。1949年秋,上饶县立初级中学、私立祝同中学并入,称江西省上饶联合中学,次年改称省立上饶中学校。1959年,被江西省教育厅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1960年改称上饶市第一中学。百余年来,上饶市第一中学屡经坎坷,跨历三代,四办分校,五迁校址,六并他校,更改校名13次,唯一不变的是与国家命运同呼吸的治学传统。

上饶一中在百余年间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有革命先驱者黄道,江西省首任省长邵式平,原银监会主席孙希岳,著名冶金科学家周行健,我国著名医学家、两院院士黄家驷,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均、刘友梅,2015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刘明,作家林予,诗人陈运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徐效刚,著名影视明星陈红等。

重“教书”,更重“育人”

“上饶市第一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教育学上,我们不仅注重‘教书,更重‘育人,要教好学生怎么做人。”谈起学校的教学理念,校长张禹芳就学生成长和老师教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希望。张禹芳认为:学校不是一个名利场所,它是一个师生教学的精神乐园,老师要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教学方面,学校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鼓励老师“下题海”,集思广益收集资料、题目,做完以后,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花时间研究题目,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孩子有时间去参与兴趣爱好。

对学生的成长,张禹芳更多的是“希望”,她希望孩子能有国际的视野,更要有民族及家族情怀,要有中国心,不能忘本;希望孩子在学习上笃学力行,在生活上大气、谦虚,不计较小事,做一个有品位、有担当的人;希望孩子们除了文化学习能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孩子能够真正轻松、自由、全面地发展,到学校来学习是开心快乐的。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

从校名更迭中追溯历史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即1871年,最早是一所教会学校。学校目前占地总面积为11138平方米(含住宿部),操场面积为2900平方米,教学区建筑面积6809平方米,住宿区建筑面积2653平方米。教学区至今还保留了清末时期的“德厚斋”“高林斋”两栋早期建筑物和十几棵古树,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曾经在这里任教达35年。

从校名更迭中追溯历史

汇文第一小学位于铁路枢纽北京站附近的丁香胡同,最初是美国教会附设的一所规模甚小的蒙學馆。开始只收男生,为教会汇文男中培养毕业小学生,除接收东交民巷地区外国人子弟外,还向北京社会名流和富家子弟开放,收费高昂。美国人怀里来华视察,建议设立中学及高等学校。1885年,学校扩充,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定名为怀理书院。1888年,改校名汇文书院。1904年更名为汇文大学堂。1918年,汇文大学部和华北协和大学合并,定名燕京大学,迁至海淀;本校只留中学和小学,更名汇文中学和汇文小学。1956年成为公立的寄宿制小学。1958年修建北京站的时候,马匹厂、盔甲厂的校址被占用,汇文小学就集中到丁香胡同了。1978年改名为丁香胡同小学。1998年经市教委批准,丁香小学正式恢复寄宿制。2010开始恢复使用老校名——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学校146年的历史风霜,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荣辱。悠久的历史锻造了学校的坚韧,多变的春秋凝聚了学校的厚重,成为百年老校珍贵的文化遗产。

原址改建,避开拆迁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目前为一校两址。其中,教学区位于北京站西侧的丁香胡同;而住宿区于1998年恢复,在北京站东侧的盔甲厂胡同。21世纪初,汇文一小还叫丁香胡同小学。当时国家规划建设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径线,因此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校里的一些校园建筑。根据计划,北京站西端所有14条到发线均与地下直径线连通,北京站也将由尽端式车站改建为全贯通式车站,这一施工计划将让丁香胡同小学受到干扰,学校拆迁被列入施工计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丁香胡同小学的迁建方案,铁路部门、北京市进行了多方案的论证,考虑到异地还建小学投资巨大,且丁香小学作为北京市市级文物应优先考虑保护,北京市提出丁香胡同小学采用原址改建方案。2013年4月,北京铁路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造方案,最终,确定北京站按局部贯通方案进行变更设计。设计变更后,北京站1至7道铁路线维持既有不变,8至16道铁路线和正线连通,变为半贯通式车站。

除了铁路线接入数量更改外,学校的部分教学楼也将进行原址改建。学校西南侧东西向的一栋二层文物建筑将西移16米,复建并恢复成4层建筑,建筑外观保留历史原有风貌,同时综合办公楼也将进行改造。在噪声治理方面,报告书中提到,针对北京站列车进出站噪声,在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下,将投资60万元,设置4米高围墙,并安装干涉式降噪器。学校在改建设计中还要采用隔声门窗。

四川省南江中学

“新生”后的自强与大爱

四川省南江中学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公山之麓、几水之滨,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秀丽的光雾山中。学校始创于1745年,时名公山书院,1872年迁至城东文庙(即文庙校区),1905年更名为南江县第一高小学堂,1928年建成南江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立为高完中,定名四川省南江中学,1982年列为地级重点中学,2002批准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学校被迫异地重建,现一校两点,老校区古朴典雅,新校区枕山负水、气势恢宏。

延续文脉,珍惜传统

新校园目前占地288亩,现有初、高中教学班级120个,在校学生6660人,教职工480人,专任教师440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6人,高级教师145人,中级教师163人,是南江县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这所古老的学府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曾三迁校址,四易校名。因此,南江中学在迁址重建后,如何传承和建设好校园文化成为重中之重。学校提出文化建设要有四个方向,就是承续文脉,优化文思,养成文质,造就文成。南江中学认为:历史较长的学校在文化建设时应注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延续文脉,珍惜并利用这种传统,使能凝聚人心,启示来者,形成经过检验的价值标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南江中学更应借着这一优势,打造自身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这座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新学校,融合了川北民居风格与现代京派设计元素,穿透游廊式的主建筑象征着凝聚力……以教学楼名称为例,学校整个教学区设置四个学苑,分别命名为文昌学苑、文庙学苑、文光学苑、公山学苑,彰显南江中学三建三迁,一文贯之的办学历史。此外,学校还以前身“公山学院”的名称,把校报命名为《公山报》,展现学校的悠久文化底蕴。

在重获新生中感念大爱自强

“‘5·12特大地震,山崩地裂,举国同殇。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中流砥柱,党心共民心,热血铸长城。大灾大难有大爱,特殊党费万里行。中组部积极倡导,七千万云合响应,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煌煌九十亿,耿耿党员情,特殊党费,特殊使命,特殊关怀,分分厘厘,爱意忠贞。扶危济困,山高水长,兴学建校,永铭青史。”这是镌刻在学校广场石碑上的特殊党费援建铭文。

获得了新生,就更懂得感恩,懂得自强,懂得大爱。2017年1月17日,南江中学在徐家坝文光校区举行了2017年“大爱奉献,一路有你”教坛宿将荣退典礼。校长杨小松指出:新班子所确立的“自强不息,创中华名校;大爱天下,育民族英才”的办学目标及治校方略,正导源于退休教职工们在岗位上对学生、对同事、对单位的一腔大爱,导源于他们在工作中对每个细节、每项内容的精益求精,导源于他们内心追求卓越的那份坚持不懈。“退休不是停止,而是开始一段新旅程,希望学校的新发展中,有老同志们的新参与。”杨小松表示:南江中学会高举大爱自强的火炬,不断进步。

安徽省宣城中学

格局大调整的主流声音

安徽省宣城中学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当地首批创办的学校之一。2013年8月,这所百年老校“告别”了成长的故地,移居千年诗山敬亭山麓。伴随搬迁消息而来的,有学子们的留恋和惋惜,部分人士的揣度和质疑,但满足更多老百姓对孩子“上好学”的期盼,成为市区教育格局大调整的主流声音。

百年名校,当地翘楚

资料显示:1906年,宁国府在老宣中校址处,创办“宁国府中学堂”,始为宣城新学之初。此后,经“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安徽省立宣城中学”和“皖南区宣城中學”等校名的更迭。195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安徽省宣城中学”,并被列为省政府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其后不久,又被教育部列为直接联系的全国30多所办得好的中学之一。1978年,学校在“文革”后被安徽省教育厅决定首批恢复。其后20多年,学校迅速发展,2001年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示范高中”称号。

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革命先烈恽代英、肖楚女曾在此执教并从事革命活动。恽、肖两人还为当时的“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创作了校歌歌词,由四师学生汪志达谱曲。

和校史一样厚重的,是宣中的“优秀人才册”——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任新民,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著名经济学家江春泽……

老校园的搬迁与转让

这所百年老校为何要动迁?学校给出搬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宣中的老校园已不适应发展需要。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宣城中学校园不断被挤占,面积不断缩小,现占地仅5公顷,学生平均占地仅15平方米,达不到省级示范高中最低标准;学校周边均为建成区,校园狭窄拥挤,无发展余地。有数据显示,本市8所城区的省示范高中,老宣中已成为校园面积最小的一所学校。办学规模远远不及周边兄弟学校。一位体育老师说:“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学校田径运动场远离校园,且离教学区距离步行超过10分钟以上,确实有些不方便。”

宣城中学是宣城市唯一的直属高中,其发展窘境早在多年前就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2008年之前的几次市“两会”上,宣中搬迁也一直是焦点话题,而2008年宣城市人大唯一的议案,重点内容就是宣中搬迁。2010年10月,宣中新校区奠基;2011年7月,正式动工建设;2013年9月,宣中正式搬迁到新校园。

宣州区教体局局长汪庆丰表示:宣城中学整体搬迁后,原来的校园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将整体交付给宣州区政府,区政府将對原校址上的建筑物进行检修和加固,增添一些设施设备,然后将修整后的校园交予宣城市第六中学使用,以改善六中的办学条件。同时,原六中校址将交给市第一幼儿园改建扩容,以扩大市区学前教育的容量。“这一系列的举措,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极大缓解市区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缺乏的矛盾,推动宣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孩子‘上好学的期望。”

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小学

期待老校园新生

中山市大涌镇安堂小学,由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先贤、大涌侨梓林君复先生于1906年创办。起初,小学以祖祠作为校舍,始名为“觉群初等小学校”。解放后定名为安堂小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空间所限,学校搬出祠堂,由多名华侨捐助在大涌镇旗山路新建校园。因老校舍多处裂缝,危及学生安全,2011年,随政府校安工程的启动,经镇、村研究商议,重新择现址(大涌镇卓山中学校园西北面)按原建筑面积重建安堂小学。2013年春季开学后,安堂小学学生正式到位于数百米外大涌卓山中学内的新校上课。

因校舍老旧不堪才搬迁

此次搬迁是该校的第二次搬迁。据悉,安堂小学旧址总占地面积达20亩,学校建筑总面积达5100平方米,教学环境、设施和广阔的占地面积都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虽然校园内树木成荫,甚至有3人合围的百年大树,环境非常优雅宁静,但是学校经历多年风雨已十分破旧,很多墙体都已经开裂。

据了解:由于老校址是1985年前后兴建,多年的风吹雨打令校舍老旧不堪。早在2008年时,安堂学校多次向社区居委会和上级打报告,反映校舍陈旧、楼宇漏水、天花板和墙体剥落等问题。社区居委会亦向上级反映,每年都要拨钱维修校舍,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2010年,大涌镇建设管理所对安堂小学教学楼进行安全检查,得出该楼多处剥落和楼板存在结构性裂缝,不符合抗震措施鉴定要求的结论。为此,2010年8月15日,安堂社区召开股东代表大会,60名股东代表中,53名代表同意安堂小学搬迁,并且签名。当时他们设想:与其每年花费那么多钱维修,还不如搬入新址,还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新校舍5层楼的建筑面积达5400平方米,比老校舍还多300多平方米,而且教学软硬件设施齐全,符合省一级办学标准,各方面条件不会比老校址差。

老校园荒废的无奈

百年老校此次搬迁在安堂社区引起不小波澜,一些学生和家长颇有微词。有学生表示:“虽说是和卓山中学共享资源,但运动场上有卓山中学的学生跑步时,我们老师就不让我们去运动场,而且老师还阻止我们课间时间离开教学楼范围,怕我们和中学生起冲突。”不过,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新校址看起来安全很多,而且5层高的大楼,无论是从教室数量还是教学设施,都比老校址要好很多。

对于原安堂小学校址,大涌镇相关部门称:由安堂社区申请纳入“三旧”改造范畴,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安堂社区经联社所有,至于空置的土地如何开发利用,则由全体居民代表集体表决决定。不过,到了2016年10月,这个老校园仍然荒废。有附近老居民说:“这里每个教室、每幢楼都是以一个名字命名的,倾注了当年很多华侨的心血,而3年前搬迁后就再也没有人管了,变得破破烂烂,太可惜了!”对此,安堂村居委会主管国土工作的林主任表示:针对老校舍搬迁后的用途,曾考虑过三种情况——改建成一个大型商场、改建成步行街、改建成一个酒店,但是后来召集村民表决时,大多数村民还是希望在此重建一所新学校,能方便更多村民的孩子上学。“这目前也仅仅是一个想法而已,我们目前正在向政府部门汇报这个情况,结论如何,老校舍最终作为啥用途,还有待进一步协调处理。”

猜你喜欢
汇文中学校园
在机器人的陪伴中自信成长——记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的“墨者”宋泽卿
在多解中学创新
空白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第10章 分式
“图形的相似”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