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头禅”见“大文化”

2017-06-10 14:36孟娜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口头禅秦腔英雄

谈论文化很时髦,但容易走空。俗话说:“言为心声。”“口头禅”作为个人习惯用语,不仅能看出使用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更能反映一个群体的习俗与文化特性。以此为切入点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去学。

“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进而再抓住材料的重点确定立意。这则材料言簡意明,最后的重点落在“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此”指的是“‘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因此文章的立意应该锁定在写作者对“总有人会”这一“口头禅”的认识与理解上。

至于材料中的“秦腔”,若换成昆曲、刺绣等在现代遭遇危机的传统文化品类,对文章最终立意的确定毫无影响。它只是一个引子,牵出“总有人会”这句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口头禅”。

“口头禅”以出现频率高而得名,看似“下意识”“不自觉”,实则隐藏着丰富的信息:情感倾向、性格特征、价值判断、取舍标准等。假若窥一斑可见全“人”的话,“口头禅”应该算是较为可靠的“一斑”。

回到这则材料:坚信秦腔不会消亡,但自己没有学,理由是“总有人会去学”。第一个思考点便是:“总有人会”这个理由成立吗?未学秦腔者凭什么认为“总有人会”去学呢?这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魅力充满信心,还是既无调查凭据又无理性思考的盲目乐观?是为自己不去践行而寻找令人心安的假托之词,还是由于自身主观或客观的条件不足而不得不“寄希望于他人”的无奈?“总有人会”既可以是乐观和自信、希望和期待的体现,也可以是退缩和依赖、怯懦和虚伪的写照。

虽然“肯定”和“批判”都能自圆其说,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后者的发挥空间会更大一些。简单来说,以“总有人会”作为“自己不会”的理由难逃推卸责任之嫌;深入来讲,有这个理由更显得虚伪圆滑。不管是出于未经“小心求证”的“大胆假设”,还是假“别人总会去做”之名行“我不做”之实,都是在一个靠不住的光环之下无视并拒绝承认问题的行为。鲁迅早就说过:“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凡事总有理由——何况还是个圆圆满满的理由,“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坚信“总有人会”的人也自然可以不急不躁、从容淡定地各行其是——当然不是学秦腔。

欺人,同时也自欺。“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鲁迅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痼疾。它乔装打扮后招摇到现在,我们若不寻得这个“根”,揭出这个“根”,便永远无法除去这个“根”。

第二个思考点是:即便真的是“总有人会”,我就可以不会吗?换言之,一个人做事是否要受到别人做与不做、有多少“别人”做与不做的影响呢?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决定性因素呢?曾任捷克总统的作家哈维尔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这句话实在精彩!它揭示出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体现出骄傲的纯粹和自尊的强大。是事件本身的性质成为我们行为的驱动力,而非客观效果,更非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这既需慎思明辨的智慧,更需不同流俗的勇气。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以他人的决定代替自我判断,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甚至为虎作伥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既然大家都这么做,既然做了也无法真正改变,我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这种生存策略也是中国文化的痼疾,同样招摇到现在,同样需要根除。

从一些人的“口头禅”到整体的文化特征,这个作文题若想写出高度,必须以小见大。

标杆作文

别期待英雄

黄欣[南京师大附中高三]

当一件类似于当街抢劫的事情发生时,周围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小——这是美国一项调查得出的结果。

这很令人奇怪,因为那么多人中,总有人富有正义感,会伸出援助之手吧?

当你这么想时,你的心理已经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袖手旁观了。他们总以为会有英雄承担起这份责任,仿佛人越多,出现英雄的可能性就越大,他们身上的责任也就越小。同样一份责任,当现场只有你一个人时,你感到的压力、责任和良心的分量是1;当现场有N个人时,你感到的就只是N分之一。N越大,你的责任就越小。当N大到一定程度时,你便可以容忍自己的懦弱无为,忽略自己的责任,将之全部推给旁人,推给一个莫须有的英雄。即使英雄没有出现,那N分之一的罪责也不会伤害到你的良心,隐藏在人群中的安全感更是让这份罪责显得无关紧要。

更可怕的是,一旦出现了英雄,人们心中的N分之一便全奔着英雄去了,众人顿时感到轻松,并且给自己心中“总会有人”的理论增加证据,证明其正确性。如此一来,依照正确理论办事、逃避责任的自己也就没有过失了。所以,一两个具有责任感的英雄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放眼到整个社会,这个N有多大呢?至少,大到了让你可以无视自己那N分之一的地步。另外的约等于1的责任就交给别人,交给总会出现的那个人——反正不是我。而这造成的可怕后果便是:在分摊的责任面前,人们心安理得地将自己置于最最平庸的位置,甚至是“帮助他人”队伍的最尾端,维持着无功无过的平衡。唯一需要做的事情,不过就是期待一个英雄的出现。

但是,这种分摊与期待又有什么道理呢?我们的公德心和我们的行为,都应当具有独立性。或许之于社会,我是微不足道的N分之一,但对我的良心和道德而言,我是绝对的百分之一百。我为什么不能是那个英雄呢?本应由我完成的事情,为什么总要期待别人来替我做呢?

应当是“这件事会有人做,因为我会做”,而不是“我不做,但是总有人会做”。凭什么就要有一个英雄承担你的责任呢?这美好的幻想若是没有成真,落在我身上的也应该是百分之一百的悔恨。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将责任推给他人,不因为环境而丧失自己应有的判断。说到底,“总有人会”的心理无非是依赖,依赖别人的高尚,而宽恕自己的懦弱。

千手观音尚不能解决人间诸多苦难,一两个肉眼凡胎的英雄又怎能担起那么多人卸下的重担呢?现代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只手遮天,同样也没有人能够自己一人撑起天地。何况万民之生活,日月之中零碎的苦難,连超级英雄都是束手无策的。

这个时代“总会有的”英雄已无法拯救人们互相推诿的责任,切不要再期待什么英雄了。

而我在期待一个没有英雄,而人人皆可为英雄的时代。

名师点评

分析,最讲究思路——如果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明白,还奢望别人能看明白吗?而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思路清晰,请看:

第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人越多,受害者获得帮助的概率越小?第二步回答问题:人越多,责任越容易分摊和转移。第三步用“更可怕的是”将回答深入一层:人越多,责任越容易被稀释,个体越容易丧失歉疚之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第四步指出个体的行为应具有独立性,不能盲从他人。第五步收束全文:没有能独自撑起天地的英雄,应该是人人皆可为英雄。

老老实实讲道理,不用似是而非的所谓“名人名言”提气壮胆,这份对清明理性的自信着实可嘉。

(孟娜)

“总有人会”与“只有你会”

丁志远[南京师大附中高三]

“总有人会”实在太流行了。一些人抱持“不差我一个”或“总有人善后”的论调,将虚构的集群作为掩藏个人错误的借口,或以“罪证”的消灭等同于罪责的消除:如“我不在水库游泳,也总有人会游”“我扔垃圾不对,但总有人会捡”之类。又有时,“总有人会”成为希望之光,如“总有人会来救我们”,尽管有些预言不幸的意味。然而,上述两种观念实在太容易判断其价值取向,难以断言“好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强调他人责任或能力的“口头禅”:“总有人会”。

捡拾广场垃圾也好,保护秦腔或鲨鱼也好,乃至检举贪腐造福百姓,在这些非义务性但有着迫切需求的事务面前,“总有人会”并不应该被一概棒杀。有些行为与特定职业联系紧密,如打扫卫生毫无疑问是保洁人员的工作,强求“总有人会”者亲力亲为,难免有道德绑架之嫌。而有些时候,“热爱”“支持”与“投身”“参与”的区别只是程度高低不同,不代表“说”与“做”的鸿沟。欣赏蓝布的印染工艺,确实感受到它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立刻拜师学艺;赞美的言语作为宣传,资金的帮助作为扶持,同样有助于真正有兴趣有能力者投身其中。

然而,逞口舌之快者则不然。他们挂在嘴边的“总有人会”,只不过是建立在“人那么多”这一基础之上的自我逃避罢了。他们在自我表现时耀武扬威,发泄般的“怒不可遏……”,号召式的“大家一起……”,甚至是“是……就转发”,这些宏大的“承诺”、最“高级”的形容词,只是最后的目的,而非他们努力的过程;他们不过是想通过情绪化、“英雄气”的表达,为自己争得名利,被万众瞩目而已。若真问起“你准备怎么做”,他们大概也只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因为就概率而言,“总有人会”看上去是多么的理所当然,他们可以尽情利用这一点,扮演不用付费的看客甚至法官,声名鹊起而又恬然超脱。

产生“总有人会”的心理是正常的。盲目的反对者总说“如果人人都这么想”,但这也不过是建立在概率上的混淆“人人与你我”的伪命题而已。真正的问题在于,说出“总有人会”时,能不能助力“找人”,亦即充当前文所述的“热爱”“支持”之人。坦然于自己的“不为”,更要支持、协助他人的“为”——哪怕只是支持寻找他们的过程。换言之,保护鲨鱼需要政府与专业机构发力,但转发一则消息、捐出一块钱,应该成为你口中“总有人会”的“代价”,因为这些付出“总有你会”,也只有“你”会。

名师点评

本文优点有二:一是在对“总有人会”这句“口头禅”的一片讨伐声中,作者指出它“并不应该被一概棒杀”,缘由合乎情理;二是说明“承诺”经常被作为目的而非努力,这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益处。第一点见出清醒,第二点反映见识。清醒并有见识,即为王小波所言“思维的精英”——此事人人可做,人人当做。

(孟娜)

猜你喜欢
口头禅秦腔英雄
等一会儿
英雄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妈妈的口头禅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一家人的口头禅
父亲的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