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劑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中国教育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
教师赢得学生的崇拜,就意味着教师将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教师不仅是一个授课者和教导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的榜样和做人的楷模。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仅学问精深,而且平易近人,与学生情感相依。这样的教师是幸福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
学校如果热衷作秀,就不能不上升到职业廉耻高度加以评判了。一所学校,能把无教育价值,甚至反常识的事在形式过程上做到极致,以如此的坚毅去从事低智商活动,这种示范,对中小学生思维的伤害很可能是终生的。
——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
在线教育正在从移动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过渡。人工智能不仅将取代教育从业者的重复性劳动,还将摒弃传统的粗放式教育,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教育。
——互联网教育平台沪江网的创始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伏彩瑞
职称制度改革提出淡化“论文要求”是对过去职评中“重论文、轻实绩”的一种纠偏。但撰写论文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有少部分论文买卖的行径,就把“孩子和洗澡水一同倒掉”。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罗树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