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馨
富兰克林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作为大工业时代的座右铭,这則名言曾影响了整个世界。但现在,一场新的提倡“慢”的革命正在全球悄然兴起。这场革命,是由无数厌倦了忙碌日子的人们所发起,他们希望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让生活更加从容,用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欣赏生活的乐趣。
快生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有这样两个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启示。
故事一: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在小镇开了一间小店,起初小镇的人们很高兴,因为小店给小镇的居民带来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的居民开始不满了,因为这个小店,几乎从不关门,而这个小镇近百年的历史从来是5点后就关门,周六周日必休息的。中国小店的作息时间不仅抢走其他店铺的生意,还打乱小镇的生活节奏,而且最让西班牙人不解的是,这对中国夫妇好像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的休闲逸乐和消费活动,赚了钱就寄回家,然后进货、卖货、再进货、再卖货……于是,小镇的居民抗议要求中国人离开小镇,还小镇过去的宁静和悠闲。
故事二:英国某小镇有一青年人,整日沿街靠说唱为生。同在这里的还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常常在一个小餐馆用餐,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里,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临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我们的女同胞了。
其实,人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心理或心灵的需求才是无限的,一旦人们成了物质或金钱的奴隶之后,我们对物质或金钱的追求往往变成了满足心里的需要,而迷失了生活的本意和方向。
生活慢得下来吗
时下的中国,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至于“加急时代”最突出的表现,60.2%的人觉得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浮躁,踏实不下来”。甚至,在长假期间,人们的脚步也慢不下来。
原晓娟,一位媒体工作者,先后担任《时尚先生》《美食与美酒》编辑部主任,却因罹患癌症,以35岁的花样年华告别人世。患病后,她在博客中写道:“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匆忙,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本来意义。我们甚至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忘记了身体的真实感受。生活像拧紧了的发条,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十分钟来使,拼命地努力,只知道生活永远是下一刻,我们忘记了童话、忘记了四季更替,忘记了蓝天白云露珠……”
有一种叫“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患,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40%的人患这一隐性心理疾病。
“快生活”使生活变得粗线条和匆促,无暇像古人般吟诗作对,无暇顾及没有实用价值的趣味。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风气推动下,人们正在忽略和失去一些有价值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效率易导致功利,而速度往往会使人来不及体味情感的含蓄和细腻。艺术不会诞生在匆忙中。人,需要诗意地栖居。
约翰·列侬曾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快生活真正让我们失去的,绝不仅是健康。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刘铎所言:“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慢生活更多关乎心态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具备实现“慢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但同时他认为,“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也应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你不能实现‘慢生活,却可以实现慢节奏、慢速度、慢心态。在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这两点,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成为时间的奴隶。”
其实,“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慢慢运动、慢慢吃、慢慢思考……所有这些“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只需要有平静与从容的心态。正如“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媒体工作者薇薇是快工作、慢生活的有效实践者。虽然身在媒体工作,工作忙碌,又有家庭、孩子,但她依然能超然地活得轻快而自在。上班时,她认真、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下班后和孩子、老人共享天伦,业余读读钟爱的古诗词,练练书法,周末全家人则一起去爬山、逛公园、会朋友。纵然红尘万丈,人群忙碌匆促,她却似乎可以岿然不动,保有内心的平静、淡定和从容。
如果我们能掌控生活的速度,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下,什么时候要加快脚步,什么时候必须驻足,什么时候又该跃起,放慢脚步,倾听内在的声音,也许就能像薇薇一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放慢你幸福的脚步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慢生活”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吃有慢餐,行有慢游,读有慢读,写作有慢写,教育有慢育,恋爱有慢爱,设计有慢设计,锻炼有慢运动……无处不在地提醒人们放缓脚步,享受人生。正如缓慢运动网站所宣传的那样:“慢生活并不是将每件事都拖得如蜗牛般缓慢,而是希望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它是一种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尽量以音乐家所谓的正确的速度来生活。”
慢餐饮:城市的快节奏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們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放慢快节奏的生活。慢生活的第一要义就是慢餐饮,换言之,美妙慢之旅,由唇齿间开始。慢慢吃,这是慢一族最显著的行为主义。
所谓的慢餐运动是为了唤醒人们遭快餐催眠的味觉,提倡回归对食物及用餐环境品质的要求,主调不过是“来,慢慢吃吧,没有太特别的事情要赶的”。既然美妙的生活开始于缓慢的吃法,习惯了快速度的我们该怎样在平日里培养慢餐态度?比如适当调整一下生活习惯,提早20分钟起床准备早餐,至少为自己煎一个鸡蛋、调制一杯新鲜果汁。与自己约定12点准时去吃午餐,因为上午没做完的工作下午还可以继续做。
慢睡眠:睡眠好的人不是没有烦恼,只是他们懂得放弃,最起码要放弃一晚,等到明天再想。所以,在我们决定睡觉的那一刻,没有人可以打扰我们的美梦。慢生活的推崇者总能慢条斯理地入睡,一夜安眠,第二天醒来,容光焕发、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中,睡出了情趣,睡出了健康。
慢工作:这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尽管还要为工作和业务拼搏,但可以把努力工作当作一件很愉快的事。很多自以为看起来很苦的事情慢下来欣赏,也是很美的。
也许有人会迷惑不解,工作怎么可以慢呢?现代化的工作节奏的确是“慢”的大敌,但是你可以用更自由、更开放、更弹性的工作方式来对待,让工作更有计划性,避免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让自己工作着,快乐着。
慢读书:对于好书的兴趣,一如对于各色美味。善待自己的生命,也用心守候着自己灵魂的家园。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追求快,但阅读却是一件需要慢慢做的事情,而且越慢越好。对于追求优雅和舒适生活的慢一族,阅读指的是“触动心灵”的“读”,不是泛泛地看。
慢运动:运动对于一般人而言,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或者结果,我们运动的标准不是速度快了多少,也不是肌肉又增强了几分,我们的目的是使自己更健康、更快乐。对于平时疏于运动的都市人来说,高强度的运动可能反而对自己的身体有害,而慢运动才能真正提高生活品质,带来健康。那种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动作,所带来的是内心本质加速度的放缓。柔韧、平衡、放松才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最佳也是最快乐的运动方式。
慢休闲:无论跑到哪一个城市,就如回到自己的家:黄昏走到街市买菜,在住处周遭闲逛,不带任何东西两手空空、潇洒走过。这样的旅游绝对比“到达、拍照、话题”这样的模式要痛快。休闲是什么?就是身体和灵魂放松,让平时劳碌的身体停歇,让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让浮躁的心态沉淀下来。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够了,至于形式可以随心所欲。
慢音乐:拒绝噪声,我要健康,我要我的慢音乐。喜欢慢生活的人通常喜欢听轻柔的音乐,慢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气质修养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每每聆听那些高山流水一样的曲调,我们就能明显感觉到心灵在舒缓,所谓天籁之音,就包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慢力量。
慢社交:职场如江湖,算计别人不如修炼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反而可以轻松打通人脉,以四两拨千斤。即使在职场上,主张慢社交的人也总是不温不火,不慌不忙。在他们眼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主张快社交的人往往主动出击,为自己假想了很多危机,时时处于“备战”状态准备扑火,而主张慢社交的人却总是坚信,练好内功是根本,因此他们不做小动作,只是本分地做最好的自己,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