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的未来

2017-06-10 08:38姜红德
中国信息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智能

文 | 本刊记者 姜红德

中国智造的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姜红德

2016 年底,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发布,提出了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等10个重点前进方向,而随着2017 年2 月《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智能制造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截至2017年3月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已经涉及江苏苏南五市、湖南长株潭、广东珠江西岸等三个城市群,包括宁波、武汉、长春、吴中、青岛、成都、沈阳、泉州等城市,形成8城3群的格局。根据工信部有关部门统计,一些地方城市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开始领跑,比如广东省截至2016年底已经投资超过6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的应用和技术升级,其他地方城市也不甘落后。

中国企业对标德国工业4.0

在刚刚结束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始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中国首个面向全球发布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方案企业。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出台以来,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当前,全球工业大国都将智能制造视为发展方向。其中,美国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德国“工业4.0”则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尽管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大,但是有一个统一的核心,就是CPS系统(中文翻译为信息物理系统)。

据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介绍,以CPS为代表的智能工厂实际上代表了大规模定制化、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的大趋势。在智能生产模式之下,其好处也是非常明显:能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缩短工业生产周期、降低制造生产的成本、减少能耗等,这些特征决定了工业强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面对国外制造业的强大优势,中国制造业也必然要正面应对。2015年“中国制造2025”计划发布,以互联网+协同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成为发展大方向,而且国内企业也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以海尔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COSMOPlat为例,目前该平台已成功申请自主知识产权89项,成为行业内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据了解,COSMOPlat上聚集了上亿的用户资源,同时聚合了300万+的生态资源,形成了用户与资源、用户与企业、企业与资源的3个“双边市场”,可以给全球企业提供工业升级的服务方案及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

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海尔搭建起一条真实的冰箱生产线,受到了国外同行们的关注。通过这一平台,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能自主定义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快、更准确的向大规模定制转型。

与海尔COSMOPlat对应的,是西门子的Mindsphere平台以及GE的Predix平台。前者代表了德国工业4.0的核心思想,而后者是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基本理念。从这三家企业的平台能力上来看,其实中美德三家之间差距并不大,甚至与德国、美国对比起来,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

迎接智能制造的挑战

当前,制造业进入全面变革的特殊时期,这既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抛开CPS、工业互联网等概念而言,中国制造企业在应用和实践中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从外部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使制造的内涵得以扩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 打印都已进入制造领域,各细分产业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革;从内部看,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日益凸显,如能耗、污染、安全等,这也倒逼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继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在4月份由上海航天动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与北京国创未来联合举办的“智能制造的应用和未来研讨会”上,北京国创未来总经理郭京京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转型和升级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也是全方位的:产品设备形态重新定义,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本身,而是一切联网;制造体系升级,大规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体系,将是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的集合体;产业趋向生态化,这是技术+产品+体验+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多维革新与重构;产业生态重塑,包括产品+互联网、价值链转移、产业升级等等。

在上述制因素发生变化之后,未来产品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一种服务;未来所有产品设备都将是智能终端,而非现在的信息孤岛;未来设备都将是可移动的能源,而非单纯的耗能机械;制造环节全链条将向智造升级,分布式设备相互连通,联接形成而成一个整体;原来人操纵设备将向设备互联、自行操作转变,从而彻底改变使用模式。

北京国创未来主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化工、轻工等行业转型需求,提供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汇聚清华大学、航天科技、中国工业4.0 研究所等产学研各领域专家,整合雄厚资源,将先进的研发成果,前沿的理念,领先的机器人进行技术融合,为军民融合、先进制造、智慧物流等行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郭京京认为,智能制造是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扩展到更加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集成自动化——包括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是未来制造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未来实现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保障。

夯就智造的未来

自“中国制造2025”计划发布以来,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企业、投资机构对智能制造的关注,也吹响了向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高地进军的冲锋号角。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今天的每一步都关乎着智能制造的未来。

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抓手,并开始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汽车等领域进行布局,智能制造已经形成多处开花结果的局面。以上海为例,2016年开始制定《“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提出:“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十一个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创新、两化融合、工业强基等十大重点工程;提出统筹推进、金融财政、土地、人才、服务企业等七项保障措施。

其他地方的智能制造行动方案也陆续出台,并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规划了不同重点。据王喜文介绍,目前全国包括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内的地方都已经制定了制造强省行动方案。

据工信部规划司的统计显示,目前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五大工程已经开始有序推进,工信部已经批复建立国家增材制造(即3D打印)创新中心,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制造业创新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可以相信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一定能够走好,从中国制造大国向强国的梦想正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智能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