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红
摘要:我国的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社会跨越和转型发展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结合、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注重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相协调、注重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相协调、确保创造劳动与享受生活相一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现实地意义。
关键词:幸福观实践
社会
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统一是马克思幸福观的一个具体内容,辩证统一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人生存需要的满足是最基本的满足,在这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生产劳动和创造活动。只有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基础,才能使人们追求精神享受无后顾之忧,才能实现全面完整的幸福理想。但是物质生活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内容,也不是评价人们幸福与否的唯一指标。人类在满足了物质欲望之后,精神追求并进行创造活动。物质生活只有与精神生活协调时,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并进一步增加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实现幸福提供物质支持。当今社会,在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精神焦虑和过度消费充斥着整个社会,纵欲、吸毒、暴力等社会现象不断发生。因为精神生活才是判断人们幸福与否的主要指标,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提升便急需加强。马克思认为,获得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条件,而实现幸福的保障和支持是精神追求;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首先,我们要认清财富与幸福的关系,自觉抵制各种透支行为。实际上财富与幸福并不成正比,同样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也是不同步的。但在温饱问题已解决的今天,幸福最需要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人生追求。其次,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是我们今后应努力追求目标。随着科技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人们的业余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更好陶冶情操,从而使人更好的从事下一阶段的工作。然而,不同利用时间方式导致不同的成长类型,有些人利用空闲时间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来提高生活质量;而另一些人却利用闲暇玩儿低俗的游戏,进而上瘾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应学会正确利用闲暇时间,享受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社会是由人的活动所产生的,人又是由社会塑造的;人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而社会又是由无数的个体所组成的。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并付诸实践是马克思一直都强调的。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幸福的实现以个人幸福的获得为前提,个人的幸福观念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幸福的实现为个人幸福的获得提供保证。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只有与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相符合时,才能获得真正的个人幸福;也只有在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发展、获得个人幸福。因而,社会应尽可能的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良好环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实现每个公民的利益、自由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为单个人的利益谋福利的。首先,要通过马克思幸福观的教育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远大的理想,从而为获得身心愉悦的幸福生活做思想方面引导。其次,
要学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社会生活的人一定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个人身心健康是基础和前提,而与其他人的和谐才是最终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热爱生活,积极与他人交往,平等的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个人应主动承担义务,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社会也要为个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从这两方面进行努力才能最终获得幸福。
马克思认为,自然环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条件,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人在科技的进步中,人们无限制的追求经济利益,以自然资源为代价,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是极端错误的行为。一系列突发事件引起了人类的反思,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認识到不应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可见,这种做法是无法使我们获得幸福的。所以在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时必须顾及未来社会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幸福状态。为了使生态系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性,由征服自然转变为保护生态平衡。如果生存环境的不存在了,那么幸福便失去了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做出本能的反应而人能够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实践活动是人类幸福的基本源泉,劳动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发展,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人实现本质的过程。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只有劳动后的享受才会充满幸福感,而那些高空建屋的纯粹享乐只会让人感到无聊。有些人甚至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低俗活动,这样的享乐只会导致人的堕落。人通过劳动不断的发展、完善自己,同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因而,“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表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和快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已不再是一种生存需要,更是一种发展需要,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我们更注重劳动者的尊严,尽可能做到机会公平,使劳动付出和报酬取得成正比,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的同时,使人们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受到尊重和重视,获得幸福的体验与感受。马克思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但并是放弃物质和精神享受。因此,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创造劳动与享受生活是一致的,不应顾此失彼。劳动能给人带来愉快,同样享受又是劳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这里的享受既包括物质享乐,又包括精神需求。只有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幸福观教育,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构建,实现创造劳动与享受生活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