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福利国家理论述评

2017-06-09 10:17肖宇
科学与财富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民权利

肖宇

摘要:福利国家是社会福利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福利国家纵向历史发展为主线,首先对福利国家概念进行归纳,其次探究福利国家产生和建立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不同福利国家体制及研究新视角,最后总结福利国家的危机及改革理论,从而形成对福利国家完整的认知。

关键词:福利国家;公民权利;理论述评

一、福利国家的定义

“福利国家”一词,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年的英国,从其诞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关于福利国家的定义,有学者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加以解释,蒂特马斯认为,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和由国家为人民提供福利是对工业社会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的适应和积极回应,因此政府不仅应该提供国家福利,而且应该提供普及性而非剩余性的社会福利。从政治学的角度,有学者也进行了一定阐述,周弘认为,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是工业化时代主权国家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有学者从国家功能的角度加以解释,顾俊礼认为,“福利国家,就是以“福利”进行界定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国家形态。笔者认为福利国家淡化了国家的阶级性,是一个历史的、复合的概念,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多种领域和多种因素,而且福利国家体制不同,其社会福利表现不同而有不同的福利国家内涵。

二、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民权利理论

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马歇尔认为,社会及经济的种种不平等可以通过公民身份的平等权利得到减轻,公民身份计划可以面对资本主义与民主争峙的矛盾,而福利国家便是它实践的最重要社会制度。钱宁认为,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让福利的享有者避免了被标签化,接受福利援助不再伴随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郑秉文6认为,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与社会权利相对应,是现代福利国家本质特征的一个体现。社会权利不是无条件的,其扩展程度越宽,非商品化程度就越高,由此福利国家便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二)福利国家建立的政策依据——《貝弗里奇报告》

1942年12月,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为英国设计了一个福利国家的框架。《贝弗里奇报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化的具体实践。《贝弗里奇报告》7在社会保险计划中提出了实现社会保障的三个方法,即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险、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和作为补充的自愿保险。关于《贝弗里奇报告》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启示,郑功成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普遍性、统一性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福利国家体制理论

维伦斯基和勒博提出可以将福利国家分为“补缺型”福利国家和“制度型”福利国家的基础上,蒂姆特斯根据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承担的职能,将福利国家分为补救型福利国家、“工业成就型”福利国家和“制度再分配型”福利国家。艾斯平一安德森以社会权作为起点,考察了不同福利国家的去商品化程度和社会分层化程度,把福利国家分为三种体制:自由主义体制、保守主义体制和社会民主主义体制。

笔者认为福利国家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公民权利理论,国家合法性的获得在于人民的认可,福利国家的建立保障了公民社会权利。《贝弗里奇报告》设计了福利国家的蓝图,提出了社会福利的相关原则,成为福利国家建立发展的政策依据。而基于不同的社会保障传统,去商品化的程度以及社会分层的程度,福利国家建立了不同的福利体制,这为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

(一)

艾斯平一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

艾斯平一安德森对当代经济发达的福利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概况为两类:一是福利国家的“内生性”问题。现行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与后工业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不一致。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化和生活周期的变化,现存的社会福利体制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之间的脱节越来越严重。二是福利国家的“外生性”问题。全球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问题以及不容乐观的人口趋势,共同威胁着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供给承诺在将来实现的可能性。

(二)福利国家改革之第三条道路

传统左派社会福利理论十分强调国家的责任与作用,相对忽略个人责任,新右派则主张尽可能限制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推行市场经济原则,缩小社会保障网。吉登斯在分析和概括左右两派社会福利思想分歧的基础上提出了介乎左右两派社会福利道路之间的中间道路主张,即“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在《新英国》中的提出的社会福利主张鲜明体现出吉登斯的思想。英国作为福利国家的转型也是通过第三条道路来实现的。布莱尔指出“福利制度应当是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加重人民的依赖性”。为此布莱尔提出现代福利国家“将要”具备的五个必要特点: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福利是举手而不是伸手”;“人们的确需要保障,而帮助应首先提供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根除舞弊和滥用职权;有必要建立福利提供新方式,其中包括发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引入志愿部门。

笔者认为福利国家的矛盾和危机有其“内生性”的和“外生性”的,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根源,也有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危机。福利国家与资本主义制度能否共存也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不论是福利国家重组还是福利国家路线调整,福利国家转型是其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抉择。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国家和市场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三条道路”和福利多元主义、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有着异曲同工的认识,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国家、社会、个人多方承担保障责任,公私部门及第三部门积极参与合作,这对福利国家的发展乃至全球社会福利建设都是有益的。

四、总结

本文从福利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了理论及相关文献回顾梳理。福利国家相关理念最早可溯源到济贫法和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直到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颁布,英国宣布成为福利国家,实行全民福利保障。福利国家阶级性被淡化,强调国家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福利国家倡导普遍性福利原则,福利不再是施舍,而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而每个国家去商品化程度和社会分层化不同,福利国家也存在制度差异。福利国家建设经过了一段繁荣期,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固有的矛盾并没有根除,“高福利饴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危机之下福利国家开始改革,或重组调整福利政策,或开始走“第三条道路”,笔者认为,福利国家的发展会螺旋式上升,在不断尝试的变革中找到出路。

猜你喜欢
公民权利
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议题式复习课教学设计
紧急状态下国家克减权的运行与公民权利保护——以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有力防控为视角
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权力、公民权利与责任的互动——澳大利亚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关于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公民主体视角下的共享析论
巴山新语:用法治为公民权利“撑腰”
依法治国与公民权利保障
保护公民权利优先于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