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李博
摘 要:贫困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救济式扶贫甚至粗放式资源开发模式均难以为继;文章主要以开发式扶贫为例,在人力资本视阈下分析了开发式扶贫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消解策略。
关键词:农村贫困;开发式扶贫;困境;消解策略
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导致贫困的因素复杂繁多,就我国农村地区来说,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够是根本原因。因此,在人力资本视阈下对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困境及其消解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对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的界定暂无统一定论,但综合来说,它是一种价值形态,是内存于劳动者且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质等质量因素总和,可称之为“活资本”。它具有增值和产生利润的能力,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能有效配置资源和调整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困境
(一)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反贫困主动性缺乏。当前,贫困问题是突出“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观念影响较大,诸多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多地盯着政府的补贴和帮扶者的救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利用优惠政策和平台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2年,近70%的农村贫困人口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仅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与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质量均较差,师资贫乏;农业相关实用培训等普及率较低,且受限于贫困入口受教育水平,无法深入广大贫困家庭。
(三)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科技素质较弱。农村贫困地区从传统的人力加畜力到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变革力度正在加大,农业机械正经历从无到有,从半机械化到高度自动化的逐渐过渡。但贫困农户人均拥有的农业机械数量还远远不够,且受限于贫困地区地形地貌,大型机械化生产根本无法施展;部分农民参加了政府或企业组织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后,很多地区效果很好,但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普及。
(四)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较差。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大部分农村贫困地区恩格尔系数也逐步低于50%,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已达300元以上,贫困地区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明显减少,患病就医率显著上升,但农村大部分贫困地区获取较好医疗卫生服务仍较难,营养水平和医疗卫生观念亟待提高,尤其是中部、东北部地区新农合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清理和扩大。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开发式扶贫困境的消解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关键因素。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贫困人口加入其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转变思想观念,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增加家庭收入、挖掘自身潜力,从“等、靠、要”提升到“闯、改、创”,从而为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奠定群众基础,为解决当前的脱贫攻坚难题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
(二)大力发展教育是战略基础。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优化教育培训体系对农村开发扶贫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吸引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投资主体,鼓励贫困地区社团、企业兴办教育;建立教育发展基金,适当引导教育消费理念;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完善贫困地区教师优惠政策,增强师资配备;搭建交流城乡师资平台,完善支教体系;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三)推进科技创新是动力之源。科技是“带头大哥”,创新是“致富能手”,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是带领农村贫困人口有效脱贫致富的关键步骤。通过科技扶贫资金的合理利用,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实用人才的传承与培养,科技扶贫基地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利用农科院所、农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等平台和培训机构,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引进先进、适用和成熟的农业科技,提升当地农业生产的效率。
(四)完善医卫体制是重要保障。加大農村贫困地区健康和医疗卫生知识的教育宣传,引导贫困农民改变陋习、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大投入,增强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加强农村健康保障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完善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监管体系。
舒尔茨曾指出,改善穷人福利也就是“扶贫”的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素质的提高。要想消解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其关键在人力资本,尤其是开发式扶贫,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各阶层力量和贫困农户共同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贫穷经济学[Z].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1979.
[2]朱治菊.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困境及消解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