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谷飞鸣 草根振宇

2017-06-09 19:41
世纪人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老舅民间文学

时至今日距离著名民间文艺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贾芝先生安然离世,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那些怀念他的人对他的怀念并没有减少,反而愈加深厚。贾芝生前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会长,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终身成就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李大钊大女儿李星华的丈夫。贾芝先生与2008年去世的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先生同出于山西襄汾县南侯村贾家,被喻为文坛双星。

“善人贾家”的掌上明珠

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古城镇侯村,侯村有“三村六院”之说,贾家即是其中之一“院”。显赫的贾氏在他出生之时,正处于经济上升期,他的伯父擔任当时亚细亚石油总公司的中方董事,父亲在南侯村负责家里的田地,同时担任村里的水利工程负责人,他家在当地被称为“善人贾家”,在村里广施救助。

贾芝作为长孙,全家都很重视,更是他奶奶的掌上明珠。听家人说起一个小故事,贾芝儿时被当地算命先生称八岁有一难,会被水淹,如果渡过此劫难,今后会长命百岁。他奶奶在贾芝8岁那年,不许他沾染任何与水有关的人与事,据说洗脸都不许自己碰水,因为他奶奶认为:唾沫星子淹不死自己的大孙子。8岁这一劫难平安渡过后,贾芝果真“长命百岁”,应了算命先生的话。且不论此事真假,但老人一生平安幸福,“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民间文学界的“播谷鸟”诗人

贾芝20世纪30年代到北京中法大学孔德学院学习经济学,那一时期知识人以实业救国为目标,专业大多为经济、医学以及工程之类,但是他业余喜欢写诗,并与同学一起成立了“泉社”,他发表于1937年的新诗《播谷鸟》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之后他也得到了“播谷鸟”诗人的称号。

“播谷鸟”似乎也成为他学术人生的隐喻,他在民间文学领域也像一只“播谷鸟”,“忙着种,忙着催人播种”,尤其是“催人播种”。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民间文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领导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民间文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延安时期的“鲁艺”到生命终结的前一刻,贾芝矢志不渝地从事并密切关注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民研会”)创立开始,积极从事相关工作。当时他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大到办公用房的购置,小到办公所需文具,全部是他亲自置办;他还兼任“会计”,仅有的一小笔经费就放在他的口袋里,口袋变成了“民研会”的钱柜。同时他注重培养“民研会”新人,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贾芝所从事的专业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四处奔波,其研究领域涵括了汉族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如大家熟知的阿凡提故事、巴拉根仓等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与少数民族史诗等。

“文革”期间,众所周知的原因,民间文学研究被迫中断,但是老人并未放弃,杨亮才老师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贾芝在“民研会”打扫卫生之时,依然关心“散落一地的民间文学稿件”。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民间文学核心研究渐趋转向,老人急切地呼吁民间文学研究要固守“文学之本性”,希望社会能给民间文学——这个“乡下老婆”让个座。

他当时积极参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任歌谣卷主编,对各地的歌谣资料进行认真审核编纂,为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另外当时他已经意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积极开拓与日本、芬兰、冰岛、法国等国的学术交流,提升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后来,他虽不大出门了,但家中各地客人不断,带来各地民间文学相关信息。直到前几年老人已经有点糊涂,只有在谈论民间文学话题时,他的眼睛会瞬间闪亮。他的民间文学研究不是典型的学院派,但是正如很多人所提到的,他在民间文学领域有其独特贡献,坚持本心地工作了八十余年。期间他完全有机会从事其他工作。

1951年,萧三知道贾芝是学法文的,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调贾芝到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工作。周总理立即批示,限他一个礼拜内携家属前往布拉格。贾芝接到周总理签署的调令,既高兴又惆怅。“民研会”当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贾芝去文化部找沈雁冰和周扬两位部长。沈雁冰说:“你走了,自然就搞不了民研会了!”贾芝随即要求考虑派别人去,两位部长商量了一阵,决定派另外一位同志去了布拉格。历史无法假设,但对于个人而言,他的人生却从此沿着“民间文学”走了下去,或许因此,在诸多荣誉称号中,他最喜欢“民间文学之子”,他将自己交付给了中国民间文学事业。

勤勉的学者,朴素的老人

很多人提及贾芝,都会关注他特殊的身份背景(他是李大钊女儿李星华的丈夫。新中国成立后,曾参与了《李大钊诗文集》等资料的整理),但是他从来都是以一位朴素的学者自居。他曾经调侃自己的形象是“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

记得1986年,贾芝与弟弟贾植芳(生前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一同回山西老家襄汾县古城镇,当时笔者年龄尚幼,在期盼之余,姐妹们最喜欢追问的就是老舅(山西襄汾方言,爸爸的舅舅的称谓)们长什么样,会带什么好吃的回来。笔者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老舅贾芝的时候,他衣着简朴,不修边幅,失望之余,只能将一腔热情倾注在老舅们带的美食上。老人在学术上的勤勉与生活中的淳朴真诚,所有文字与语句尽显苍白,这位百岁老人正可谓“百年勤朴留典范,永世功业传后人”。

最后以我爱人史晋奎在惊闻老人去世时所写一首小诗结束:一位百岁老人/终于走了/说终于/是因为/凶险/何止一次次地来临/而他/一次次地创造奇迹/生于1913/止于2016的元月14日/1314/包含了多少风云变幻/惊涛骇浪/而他/一如病床上的平静/我初见他时的慈祥/这位延安时期的布谷鸟诗人/终于/停止了啼叫/他的子女/也皆成老人/他的名字/今天不知/仍有多少人知道/是他/推动了新中国民间文学的兴旺/是他/影响了世界无数学者、专家/也领着我的妻/他的孙外甥女/走上民俗文化的研究之路/今天/我们全家沉痛悼念/感恩他的佑护/怀念他的善良/同时深深地祈祷/愿他在天国安详/老舅/一路走好。

猜你喜欢
老舅民间文学
老舅养鱼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送给老舅两包烟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送给老舅两包烟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老舅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