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提效率 系统自动编程序
由微软公司和剑桥大学联合开发的一款名为“深度程序员”(DeepCoder)的系统能够借鉴其他程序中的代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它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模拟大脑的神经网络,用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决策评价。只要列出输入和输出数据,DeepCoder就能够指出哪些代码会产生想要的结果。它的开发者表示这套系统还可能根据人们对程序理念的简单表述就将程序创造出来。人类程序员经常从其他公开程序中借用代码,而DeepCoder则可以搜索得更快速,处理得更敏捷。就目前来说,这一系统只能解决5行左右的简单程序问题,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规模。研究者坦言DeepCoder的出现不是为了让程序员下岗,而意在使编程工作更容易。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雨后空气沁心脾 细菌飞溅因雨滴
雨后空气中时常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但您可知这清新的感觉背后可能会暗藏着危险?因为正是这雨水将地上的细菌带到了空气中,在极少的情况下它还会传播疾病。一组机械工程师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文章,阐述了泥土味是如何从地上飘到鼻子中的。这种味道来源于土臭味素(geosmin),但它是如何通过雨滴散射的呢?研究人员使用高速摄影机和荧光染料拍摄了水滴掉落在被细菌浸入过的不同土地时的状态。当水滴以适当的速度撞击地面时,其会抓住下面不超过头发宽的空气泡泡。当气泡上升破裂时会向空气中溅射微量水,有的就携带细菌。经研究,一滴雨水会形成数百粒微珠,每粒微珠上又会裹挟几千株细菌,在空气中随风飘散。
(编译自Gizmodo网站)
干细胞研究结硕果 人工胚胎是突破
不久前,经过剑桥大学科学家们的刻苦攻关,人类首次利用老鼠的干细胞培育出了人工胚胎,其过程也发表在了《科学》期刊上。这一具有突破意义的成果为人类制造近似于自然胚胎的合成胚胎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改善生育治疗过程提供了帮助。在人工胚胎研究的道路上,一直以来如果没有卵子进行参与的话,科学家们是很难让细胞在早期发育中相互交流的。比如克隆羊多利,虽然没用公羊的精子,但还是需要一枚卵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剑桥的研究小组让胚胎干细胞和产生胎盘的滋养层干细胞一同生长,然后结合在凝胶基质中共同发育,4天后人工胚胎就开始近似老鼠的正常胚胎了。 (编译自Gizmodo网站)
仿生学研究又获新进展 水下强力胶力度不一般
大自然的万千生物是人类创造发明的重要灵感来源。正当人们为在水下难以发挥胶水威力发愁之时,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贻贝在水中任凭海浪催动都能牢固附着石面不放松的现象获得启发,发明了一种水下强力胶,力度比自然贝类的黏着力还要强17倍。贻贝抓牢物体表面的秘密全赖于其细毛上的包含蛋白质的天然胶水,这些蛋白质里富含二羟苯丙氨酸。许多黏合剂都会与水发生反应,而二羟苯丙氨酸里面名为“儿茶酚类”的物质却不会。相反,它可以很好地让贝类依附在其他物体表面。研究人员向人造聚合物里面添加二羟苯丙氨酸和其他贻贝蛋白后,水下强力胶就诞生了。未来其在维修制造方面将大有可为。
(编译自Gizmodo网站)
人机共同实验 名字、面容关联
人类的某些名字会对应着某些特定的面孔吗?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科研小组几经实验后发现相同的人名和特定的脸部特征之间存在着关联。研究人员表示,人们可能会按照他们所起的名字那样成长,也许有个女孩叫“joy”(快乐的意思),那么她更可能会含着微笑长大,由此带来的积极回应更会形成良性促动。在一个实验中,121名以色列志愿者被要求为20名陌生面孔匹配姓名,五选一,他们的正确率接近30%;另一个由116名法国人参与的姓名匹配的实验中测试正确率为40%。研究人员还让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二选一地为面孔匹配姓名,依据所给名称的不同准确率在54%~64%。在还没有确切的科学解释之前,只能说这并不是巧合。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强迫症背后藏心病 “仪式化”源于焦虑感
最近,《美国科学院院报》刊载的一篇有关强迫症研究的文章称,强迫症患者无法克服他们那些总是重复进行被称为“仪式化”(rituals)的动作,是由于其不能辨别何种情况不受到威胁,何种刺激实际上是安全的。剑桥大学的神经学家表示当焦虑症患者要辨别什么情况是安全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就会出现问题,反过来还会影响他们对接下来出现情况的威胁性的判断。在美国,每100个人里就会有一个人受焦虑症的困扰,他们会出现反复洗手、检查是否锁门、是否关闭电器等现象。虽然这些仪式化行为并没什么危害,但它却是源于与焦虑相关的具有入侵性的多余情绪,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新的研究会有助于未来强迫症治疗方案的不断改善。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国宝”毛色黑白会 不同功能相搭配
“国宝”大熊猫黑白相间的毛色在熊类动物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但这颜色具有着怎样的功能意义呢?一般来说,动物的毛色具有着如吸引配偶、融入环境等用途,如豹子身上的斑点等。但熊猫身上区别于常见的斑点或条纹的特殊造型还是较为罕见的。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熊猫身上不同部位的黑白图案分别与39种熊和195种其他食肉动物相比较观察,在数千张图片的基础上,分析了10多个部位的20多种颜色,推测出相关结论:熊猫虽然以竹笋为食,但这并不是最好消化的,它还需要在冬天寻觅食物补充能量,其身上的白色正好就是迷惑捕食者的掩护色。黑色则是温暖月份的保护色,至于眼部的黑色则可能有彼此交流、传递信号的功能。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婚后无子惹“道德义愤” 观念与现实相互矛盾
最近《性别角色》期刊发表的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的研究人员的文章称,选择不要孩子的很多成年人会引起他人的“道德义愤”(即人们对违反道德行为而非侮辱或伤害所表现出的愤怒和厌恶)。研究显示一些人认为“为人父母”是一种道德义务,不要孩子不仅被视为另类而且是道德错误。在研究中,许多实验参与者都认为无子女的成年人的心理满足率较低。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很多年轻人把孩子看作是生活的必需。但讽刺的是,这些观念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现有研究显示有孩子夫妇的满意度要低于没有孩子的,孩子越多满意度越低。
(编译自Live Science网站)
“抗衰老”研究人员又支招“HIIT”科学训练效果好
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實验发现“高强度间接性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简称HIIT)是用运动来对抗衰老的最佳选择。HIIT可以提高人类细胞线粒体的活性,这一化学反应可以释放能量和燃料以供细胞生长所需。线粒体活性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HIIT却能在某些情况下将其加以扭转,而这是用药物办不到的。该研究招募了两个年龄段(18~30岁,65~80岁)的72名参与者,将其混编成三组分别进行HIIT、重量训练和组合训练,并对肌肉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等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分子层面受益最大,经过HIIT的年轻人的线粒体活性提高了49%,而经过HIIT的老年人的线粒体活性则平均提高了69%。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多动症获得新评价 诸特征成就企业家
一个由国际经济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一项结论称,曾患有小儿多动症(ADHD)的企业家身上多动症的诸多特征造就了他们企业家的很多品质,如敢于接受新体验,有热情和毅力。研究人员调查了14名曾患有ADHD的企业家的职业生涯和个人背景,之后认为ADHD的重要症状对企业家进行商业决策和创业途径的决断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冲动性”而言,ADHD患者容易很快失去耐心。在调查中,一些企业家就是因为厌倦了之前的工作所以才自己创业,将自己的想法随时付诸实施。又如“超专注性”,ADHD患者会对感兴趣的任务报以超乎寻常的关注,有的企业家则沉浸于他们的行业,紧跟新技术的发展,进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编译自“每日科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