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瑜
英国女作家伊莎贝尔·沃尔夫(Isabel Wolff)被称为英国女性小说的掌门人,自她的“情缘小说”系列的前两部(《古董衣情缘》《画中情缘》)出版后,便立刻席卷英国畅销书市场,刮起了一股继简·奥斯汀之后,最具治愈效果的英伦小说潮,位居亚马逊全球热销作家排行榜前列。
比起《古董衣情缘》中对各种颇有历史的奢饰品所进行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普式描述,《画中情缘》则像是一股涓涓细流,不紧不慢中婉婉道来一段段故事:女画师埃拉在绘画中捕捉着光影,描绘着五官,也在一笔一画中展示着被画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而她自己的身世之谜也在这点点绘画中,浮出了水面。
作者伊莎贝尔·沃尔夫叙述从容,有力把握着文章行进的张力,不同的人生境遇在绘制一幅画作的过程中栩栩展现,让读者随着女画师的眼睛和画的色彩品读着世间百味。
每个人都戴着伪装的面具
35岁的埃拉·格雷厄姆是个年轻的天才女画师,她从少年时期就可以通过人物肖像画来反映被画者不为人知的性格。她小有名气后预约其画像的人络绎不绝,上到公爵夫人,下到出租车司机,每一个听说过她名字的人都渴望拥有一幅属于他们自己的画像。然而,事业顺风顺水的埃拉却因为童年时父亲抛弃自己和母亲而耿耿于怀,心有不平。她最初绘画的动机,不是爱好,不是消遣,而是慰藉——她一遍一遍地画着心中的父亲,想象着有一天他能够站在自己面前,抚慰自己多年来遗憾和失落的内心。
美丽而强势的母亲每次提到父亲时,总是变得紧张而在意。她告诉埃拉是父亲主动丢下她们母女,与另一个女人去组建新的家庭。父亲在埃拉心中成了一个令她又爱又恨的伤痛,她记着自己5岁时父亲和她们度假,记得父亲拉着她的手跑步,记得他们放声大笑,她想不通一向善良温和的父亲为什么说走就走,丢下她30年不闻不问。尽管继父对她胜似亲生父亲,但埃拉心中这一关无论如何也过不去。“我让自己不断地画,不断去发现模特外表之下的情感,用画笔去重塑那些卸掉伪装的真实形象。然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却是再也无法修复的。”除了好友和母亲之外,谁也不知道外表平静、性格坚强的埃拉内心埋着一处伤口,一个触碰起来就生疼的伤口。
有一天,埃拉接到了一封邮件,信件的开头是:“我亲爱的埃拉,我的名字是约翰·夏普,是你的亲生父亲……”一封简短的邮件在埃拉心中无异于平地惊雷,她震惊得有些不知所措。她曾经渴望过父亲,憎恨过父亲,但从来没有抱希望有一天他会真的再次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父亲在信中说将要来伦敦几天,希望可以和她见面。埃拉想起母亲的愤怒和继父的善良,于是狠狠心将邮件删除。在她的心里,能否补上这么多年父亲缺失的画像已经无足轻重,她不想为自己、为母亲,为他们现在和谐的家带来任何不快。然而,亲生父亲一封接一封的信,不断震动着埃拉的心,等待着她做出判断。
每幅肖像,都有很轻的故事,很重的人生
生活依旧继续,埃拉不断接到预约画像的订单。她安排好每周的时间,在不同的被画者家中一边作画,一边与他们聊天,通过聊天发现他们隐藏多年的故事。
年近四十的法国女人塞丽娜是最不配合的一位,她对丈夫擅自给自己安排画师而感到愤怒。当所有的被画者都在欣喜不已地精心准备时,只有塞丽娜不停地迟到,随意接打电话,拒绝换上合适的服装。她就像故意和埃拉过不去似的,处处使小性子。女画师也无可奈何,只能赞美她的脸保养有加,富有魅力——而恰恰是这样一句话更让塞丽娜像被刺扎到一样,愈发神经质起来。埃拉不禁有些头痛,还有五次见面的时间,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
国会议员迈克也是埃拉的顾客,他乐观开朗,富有学识,说话温和,很讨人喜欢,埃拉喜欢与他交谈。可不知道为什么,等到再次见到迈克的时候,他变得魂不守舍,无精打采,神色疲惫,听到哀伤的歌曲时竟然放声大哭。与此同时,新闻播出一个年轻的女孩儿被汽车撞死,肇事者逃逸的消息。埃拉不得不重新修改她的画作,让迈克的表情更加真实,同时也在思考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最让埃拉感到心烦意乱的是她的准妹夫纳特,这个具有魅力的男人一开始被埃拉误会成花花公子,但妹妹坚决要求埃拉为纳特画一幅肖像,作为他们的结婚礼物。在与纳特相处的几小时内,他的坦诚和大度得体,赢得了埃拉的芳心,也让埃拉陷入了纠结矛盾的困局中。一方面她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一方面她又十分愿意和纳特有更多的接触。
文至此处,沃尔夫把故事所有的线头都牵出来,千丝万缕之中似乎存在万般联系,却又朦朦胧胧看不清晰。埃拉在作画过程中不停地遇到自己的主顾,并不断地探寻着人生。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过不去的劫,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人们总是要竭力隐藏。就如同“冰山原理”,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安静而小巧,殊不知其下隐藏着巨大而深刻的秘密。当模特们的眼睛注视着埃拉,那些离愁别绪、悲欢喜乐、爱恨情仇都无从掩盖。沃尔夫通过埃拉的眼睛探寻着人生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让这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们的眼眸深处隐含着如此悲伤,那些尘封的记忆又承载着怎样的心之重量?沃尔夫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在一部看似是都市快小说的作品中加入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度思考,这个几百年来人们以各种浪漫的、现实的、荒谬的、理想的方式加以解答的问题,通过画师的眼睛来洞察,通过一次次触碰心灵的对话来探寻。
揭开谎言,画出真相
随着每一次创作接近尾声,这些困扰埃拉多时的谜题似乎也在慢慢解开,她真正的身世也逐渐清晰起来。
法国女人塞丽娜之所以焦虑而易怒,是因为她从22岁嫁给自己的丈夫开始,人生便像是被设定好的剧本一般,每天按部就班地上演,没有任何悬念。她想拥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都被丈夫的忙碌而忽视,他只要求自己的妻子乖乖听话在家,适时着装得体地参加酒会。作为丈夫他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妻子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埃拉在和塞麗娜的对话中慢慢了解了她的梦想、她的志向,于是在塞丽娜肖像的眼神中加入了奔向远方的渴望与坚定,在她姣好的面容里添上果毅的色调。塞丽娜的丈夫第一眼看到画作时感到惊艳,他从来没有注意过原来和自己生活了近20年的妻子,还有如此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决心坐下来好好与妻子做一次长谈,平等地对话,重新了解她。
议员迈克在最后一次作画前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可他依旧忧郁。当得知埃拉将为被撞死的女孩儿画遗像时,他终于吐露真言:女孩儿是和自己约会后,在路上被撞死的。虽然他不是直接凶手,但作为一个有妇之夫的公众人物,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也怀有深深的内疚和痛苦。埃拉在他消瘦的面庞上看到了忏悔,加在画作中,藏在疲倦的肌肉下。迈克看到自己的肖像时,久久没有说话。几天后他出现在了女孩的追悼会上,并向自己的妻子坦白了一切。
对于纳特,埃拉准备放手,随着妹妹婚礼的临近,埃拉一点也不想成为破坏别人姻缘的罪魁祸首,成为她曾经憎恨的样子。她不断说服自己要放下纳特,但在帮助母亲准备妹妹婚礼的时候,她再次收到亲生父亲的来信,并得知当年自己的母亲才是介入父亲原来家庭的“第三者”,父亲抛弃自己除了软弱,更多的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多年以来他都在试图寻找、联系埃拉,却统统被独裁的母亲挡了回去。就连妹妹一开始爱上一个将要离婚的男人,也被母亲操办着分手。
最终,沃尔夫安排了团圆的结局,埃拉原谅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有情人也终成眷属。但在欢乐结局的背后,沃尔夫又带给读者无限的深思:究竟什么是爱?是母亲对父亲、对孩子强势到自私的感情,还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学会放手与原谅?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她让埃拉继续绘着更多的肖像画,将各种各样的爱与情感都融入其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思索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