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沪生
没有皱纹的老人是很可怕的,初出茅庐便胸怀天下的小孩同样可怕。人应当做符合年纪的事,包括读书。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声称自己读《红楼梦》和《百年孤独》读得潸然泪下,我必然十分怀疑。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世界名著。我是个很听老师话的好学生,所以忙不迭地把那些名著都读完了。
但是,那时候我都是抱着“赶紧读完”的心态去读那些书的,有的书读过一遍,也不记得写了些什么东西,只觉得“一般般吧,这也能叫名著”。比如初读举世闻名的童话《小王子》。后来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无意中再读《小王子》,读了狐狸与小王子的对话,以及小王子跟玫瑰说的那些话,难过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像《白鹿原》这种书,我从前是不会读的,因为觉得没意思。前段时间,我拿起这本书来试着读了读,没想到,读到描写朱先生去世的那段文字,我在地铁上一边叹气一边抹眼泪。从前的我,容易被书中简单的故事情节所感动;现在的我,更容易被一个人坎坷的一生所感动。
很久之前,我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是一部童话作品。我读完之后,觉得故事有些幼稚,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后来,我的爷爷因为脑梗塞进了医院,临死前躺在病床上十来天,深度昏迷,完全没有意识。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忽然想起《爷爷变成了幽灵》里,死去的爷爷的灵魂总跟小孙子说自己忘了一件事,最后终于想起来,是忘了说“再见”。他的灵魂跟小孙子说了“再见”之后,才安心地离开了。
为爷爷举行葬礼的那几天,我一直哭,想起那本书时,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爷爷没跟我说“再见”就走了。爷爷是忽然脑梗塞失去意识的,我回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了。爷爷不像那些正常去世的老人,临死前能看着子孙们,弥留之际还能与他们——道别。
人要走,总是应该道别的啊,如果一声不响就忽然不见了,留下的人会感到很难受的,因为他们也许再也等不到离开的那个人归来了。这时我才知道,那本书里写的是真的,临走前,道别和不道别,真的不一样。亲人之间,哪怕是生離死别,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好好道别。
我相信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都说一本书很不错,自己读了却觉得很一般。其实原因很简单,可能是你还不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许多优秀的书,唯有等到你有所经历,或者说感悟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读,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那些书的作者的感受。就好像从前我读三毛的文章,只觉得有趣,可现在读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体会到她细腻的情感,我会感动得哭出来。
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读那些优秀的书籍,请不要着急,慢慢地去读,没有必要抱着“因为别人都说这些是好书,所以我一定要用心读”的心态去读,若是那样,反而会有负担。你如果真觉得某本书不好,没关系,先把它放在一边,也许过几年你有机会再去读它,感觉就会不同了。
说实话,前段时间我匆匆读了《百年孤独》《一九八四》《变形记》几本书,觉得它们并不是很有趣。我觉得没有趣并不是说它们不够好,也许因为我还太年轻了,现在还不懂书中的深意,也许三五年之后,我再读它们,感觉会不一样。
顺其自然地去读那些好书吧,不必太快,也不必太慢。
总之,请你千万不要抱着“赶紧读完”的心态去读它们,实在读不下去就暂时不要读了。也请你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它们,也许,不是那些书不好,是你还没到读它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