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方亚丽
走出去:多彩贵州“弯道取直”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方亚丽
贵州紧紧抓住内陆开放的大机遇,发展大数据和大交通,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生态品牌,促使旅游和生态资源“走出深闺”。
“贵州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让人艳羡不已,孕育出独具贵州特色的绿色食品更让人念念不忘。”4月24日,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上海招商推介展示会上,来自上海的一家生鲜企业代表王先生,品鉴完由贵州特色农产品制作的菜肴时感叹道。
黔山秀水,气候宜人,蕴育着丰富的、养人的农产品,修文猕猴桃、盘县火腿、罗甸火龙果、长顺高钙苹果……
贵州紧紧抓住内陆开放的大机遇,发展大数据和大交通,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生态品牌,促使旅游和生态资源“走出深闺”。
黔东南州丹寨县洋浪村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深受广州、香港等地客商青睐。2017年,洋浪村和邻近的丹寨县五一、干改两村共同种植的2000余亩蔬菜,仅广州、香港两地客商的订单就已超过700亩,预计全年创收超过350万元。
洋浪村的蔬菜销售惠港是黔菜出山的一个缩影。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贵州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打一场产业扶贫的攻坚战。通过这场攻坚战,使广大农民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通过发展产业把贵州打造成全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让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供应全国,风行天下。
随着贵广高铁与沪昆高铁的相继开通,渝黔高铁、成贵高铁同郑贵高铁线路的逐渐贯通,贵州被纳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中,与沪、鄂、川、渝、闽、粤、桂等诸省市连成一片,大大改变内陆区域的劣势。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贵州与外界的联系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信息互联互通与资本要素流动往来,缩短了时空距离。
为抓好内陆开放的机遇,为黔货更好地出山,2017年贵州加快了步伐:
2月,在广州举办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广州招商推介展示会,92家贵州农产品生产企业与361家广州农产品采购企业对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107个,农业投资项目62个、意向投资金额125.5亿元。
3月,在北京召开“黔货出山”遵义绿色农产品北京行展示展销暨投资推介会,实现农产品现场销售额380万元,与50家采购企业达成意向采购协议73个、金额1.43亿元,带动农户12650户。
4月,“贵州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正式在天猫上线,并拟以原产地直供模式,建设产地仓,以“淘乡甜—贵州土鸡蛋”品牌进行销售;京东、苏宁集团分别扩大农产品销售订单规模,其中京东集团贵州土鸡首批订单为30000只,苏宁集团首批订单为50000只。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突破,我省迎来了开放开发的‘春天’。”
2016年11月,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发中心的挂牌,给寒冷冬日的北京增添了一抹亮色:华芯通半导体将充分依托北京地区的人才优势,以全球视野选拔和引进高端人才,积极构建生态系统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创造价值。
布局北京,彰显贵州华芯通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前行高飞的决心。
登高望远,贵州正站在内陆开放的新起点上,张开双臂与世界心灵相通。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贵州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等美好愿景,带来了强弓劲弩般的推动力。
内陆开放、科技引领加快了贵州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松花江北岸,黑龙江省通河县的历史延绵了千年。小城依山而建,峡谷开阔、土地肥沃,盛产优质水稻。
每到耕种季节,当地农户忙着一项实验:对自己家的土地进行土壤营养元素数据分析,然后算一算怎样科学施肥才能达到既减少成本又增加产量。
帮助大伙测算并提供整套生产方案的大数据平台,来自3500公里之外的贵州瓮福集团。从化肥生产“大佬”,迈向农业综合服务商,瓮福的蜕变,成为贵州“智造”的镜像之一。
贵州正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图为赤水大瀑布。(喻德江/摄)
互联网相关服务迅速增长的背后,贵州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大数据技术形成的新生力量搅动产业风云,创新了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推动企业智能化和个性化转型升级,让贵州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目前,瓮福集团已在贵州、黑龙江等地的10多个县市开设了“福农宝新型农业服务站”,提供智能配肥机,向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配肥服务。
数据显示,2016年,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如今,一个个关于大数据携手制造业的传奇,正在贵州高原续写——
贵州航天电器与西门子合作共建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样板车间;
茅台集团与阿里巴巴、用友合作建设“互联网+”营销平台;
百灵药业与深圳先健科技合作探索贵州“互联网+医疗”新模式;
贵州电网与腾讯、航天数据、浪潮合作打造电力大数据应用平台“南网云”。
“走进赤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这里宜游宜居,以后还会常来。”北京游客王先生说。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赤水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暖风习习,游客踏青游园、赏花休闲,假日效应集中释放。
“外地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外国人到这里旅游的也多了起来。”地处赤水旅游环线的复兴镇张家湾,当地农民袁友堂抓住地理区位优势带头开办了休闲农庄,聘请当地村民当厨师和服务员。
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赤水共接待游客209.8万人次,综合收入25.02亿元,其中省外游客达178.3万人次,约占总游客数的85%。
作为贵州“1+8”重要开放平台之一的遵义,在全市布局,将现代服务和文旅创意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千亿级平台。目前,赤水正响应号召,以“丹青赤水”旅游形象主题品牌,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销,同时与法国蒙特罗市、圣梅达尔市缔结友好城市,开启了赤水旅游国际化、多元化合作的新模式,全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贵州总体上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基础都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难以修复。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无烟工业,逐步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2016年旅游总收入超全省GDP总量的三分之一。
去年12月,外交部长王毅以“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为主题的压轴全球推介,指出贵州的山水,这些曾经阻滞这个内陆省份发展的因素,如今成了助推“弯道取直”的秘诀。
当前,贵州正着力提升内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
(责任编辑/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