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翼 王芳
摘 要:塌方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严重灾害,预防塌方非常关键,也关系到企业信誉、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必须高度引起重視。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的冒顶塌方处理,分析冒顶塌方原因,介绍隧道冒顶塌方处理的方法及对后续施工提出的预防坍塌措施。
关键词:隧道;冒顶塌方;处理
中图分类号:U458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古盘山隧道位于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瑞安至苍南段,是一座分离式部分小净距的3车道大跨度隧道。全长4170m,左洞起止桩号ZK321+960~K326+130,长4170m;右洞起止桩号YK321+960~K326+130,长4170m。隧道几何线形与净空按100km/h设计,建筑限界净宽14.5m,净高5.0m。
古盘山隧道处于低山丘陵区,隧道穿越分水岭,隧址区地面最高点在557m左右,隧道设计洞顶高程20m~60m。隧道南侧2km左右为松阳-平阳区域大断裂通过位置,受其影响,该区域发育一系列列断裂、节理密集带、侵入岩。隧道进洞口处于沟谷中,沟谷中有常水流,水量小,并沿沟谷发育一条断层,地形坡度较大,受构造影响,岩体较破碎,隧道进口段围岩自稳性较差,围岩岩性为凝灰岩,属于硬质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受隧道埋深、构造、风化及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进口段地质条件较差,隧道围岩为Ⅴ级。
2.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塌方情况
古盘山隧道进洞口地处海西镇仙口村,洞口段设计围岩为V级,长度为110m。桩号ZK321+965-ZK322+016段已经完成开挖及支护,累计进尺51m。在开挖掌子面进行到ZK322+018位置时,隧道通过坡谷冲沟,位于断层带附近,围岩结构破碎,不稳定,地下水、地表水都比较丰富。隧道左洞掌子面开挖掘进至ZK322+018,在出碴过程中拱顶出现持续性掉块,现场负责人紧急通知停止洞内一切施工,并撤出全体人员。在对掌子面反压回填石方过程中,由于未形成有效稳定拱,造成上覆土层进一步坍塌,并形成直达地表的洞顶塌陷,地表塌洞长度约3m,宽度约4.5m,距拱顶高度为9.8m,洞内塌方量约174m3。
2.2 塌方原因
通过参建各方及专家查看现场及超前地质预报等文件后分析认为,引发塌方的主要原因是:(1)地质条件不良,该区段通过坡谷冲沟,位于断层带附近,围岩结构破碎,围岩过于松散。(2)地下水丰富,恰逢连续降雨,节理裂隙发育,突发性涌水。(3)对该段复杂地质情况认识不清。(4)施工单循环进尺太大,初期支护跟进不及时。(5)三车道大跨度隧道断面大且扁平,受力不利。
3.塌方处理
3.1 洞内利用透水性较好的宕渣进行反压回填,回填至距拱顶2.5m标高,回填长度不小于10,为保证注浆效果及塌落体稳定,在ZK322+016往里设置C20砼挡墙,墙宽2m,墙与掌子面空隙采用M10水泥砂浆充填。
3.2 ZK322+011~016定为影响段,采用临时拱架加固,拱架采用18#工字钢,间距为0.75m,钢架与初支面间的空隙采用C20喷射砼密实,并采用纵向连接钢筋(环向间距0.75m)焊接成整体;二衬主筋间距调整至15cm。
3.3 地表塌穴周边施工临时截水沟并采用彩条布覆盖,截水沟采用水泥浆抹面:塌方区域采取雨棚覆盖措施,防止雨水渗入;待洞内回填反压及临时加固完成并稳定后,对塌方形成的漏斗形坡面进行修整和临时支护,支护参数为15cm厚C20喷砼+E6钢筋焊接网+φ42×4mm小导管(长4.50m,间距@1.2×1.2m)。
3.4 对漏斗底部进行压实,底面往下打设小导管注浆加固土体,周边往外围扩散,小导管采用φ42×4mm钢管,长度6.0m,间距1.0m×1.0m,注浆压力2.0MPa,底面采用10cm厚C20喷砼+E6钢筋焊接网锚喷封闭,并做好排水措施。
3.5 暂定ZK322+016~031为塌方段,钢拱架调整为22b工字钢,间距50cm,拱架锁脚锚杆调整为Ф42×4mm小导管,每榀4根,长度不小于4.5m;为顺利通过塌方区,超前支护采用双排小导管,从ZK322+014开始打设,第一排打设角度10°,长5m,环向间距0.4m(坍腔范围0.35m),纵向排间距为2.0m,第二排小导管环向打设范围为塌腔两边延伸2m,打设角度45°,长6m,环向间距0.35m,纵向排间距为2.0m;二衬主筋间距调整至15cm。
3.6 塌方段施工工法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循环进尺长度不大于50cm,初期支护必须紧跟掌子面,及时施做仰拱封闭成环,全断面初期支护完成后尽快施做二次衬砌。
3.7 在处理过程中应加强地表观测和洞内监控。施工中应加强对掌子面前方及隧道周边(特别是隧道上部)的预报。
3.8 待塌方段二衬施工完毕后,可对地表塌穴待取进一步的封闭、回填等措施。
3.9 为减小右洞爆破施工对左洞的影响,振动速度应严格按小净距隧道要求控制。
4.防塌措施
结合诸多塌方实例不难看出,管理薄弱是发生塌方的重要因素。
4.1 正确理解“新奥法”的施工原理
新奥法就是应用岩体力学的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通过采用及时的“锚、喷支护”或更进一步的“喷、锚预支护”等联合支护手段有效控制围岩的松弛和变形,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的方法和原则。概况地说,新奥法隧道施工的三要素实质就是“光面爆破、锚喷支护及监控量测”。
4.2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通过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以及为预防隧道涌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时提供信息。
4.3 加强施工监控量测,实行信息化施工
实时监控量测不但可以及时提供隧道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围岩内部位移、钢支撑受力情况、锚杆轴力、支护和衬砌内应力等信息,用于判断施工工艺的可行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提出更加恰当的施工方法和合理的支护措施。
4.4 后续施工防塌控制要点
(1)据不同地质情况和开挖方式,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地层的超前支护措施,注浆选材视不同岩层和地下水情况分别采用水泥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通过注浆加固周边围岩,提高其自承能力,减少围岩松弛变形。(2)分台阶开挖时,支护要及时闭合成环,每一环支护锁脚锚杆均施作到位,软弱围岩段落加强超前支护,防止拱脚下沉和内移,引起过大变形导致拱部岩层坍塌。(3)严格控制开挖工序,尤其是开挖进尺,杜绝各种违章施工。控制爆破装药量,减小对软弱破碎围岩的扰动。(4)及时跟进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是保持围岩稳定的首要手段,对支护的要求是及时、可靠、封闭成环。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或选择了不合适的围岩情况的施工方法,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则会造成围岩塌方,甚至由于塌方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再次塌方或引起更大的塌方。
参考文献
[1]韩文斌.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及设计总结[J].山西交通科技,2013(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