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阳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积累活动经验,并在探究与反思中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积累 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2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探究与反思中丰富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谈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做法。
一、在生活情境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身经历、操作体验来进行积累的,而且数学活动经验,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创设出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积累活动经验。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一课时,教师可贴近学生生活,以“借贷”问题为素材,为学生创设以下生活情境:①爸爸给了小明5元钱,妈妈给了小明3元钱,小明有多少钱?②小明上周借了同学5元钱,用本周爸爸给的10元钱还给同学了后,还剩多少钱?③小明现在有2元钱,可是一支钢笔要10元,于是他借了同学的钱买了一支钢笔,如何表示他的钱数?④小明上周借了小华2元,今天买学习用品又借了他3元,该怎么表示?⑤小明手头有5元,本周没有任何收支,他现在还有多少钱?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比向左向右走要亲切得多,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列出式子,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得出结果:①5+3=8;②(-5)+10=5;③2+(-10)=-8;④(-2)+(-3)=-5;⑤5+0=5,由此,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两数相加有了直观的感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现实的生活例子也激发了學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快乐地参与活动。
二、在探究活动中丰富活动经验
组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究与总结中积累起丰富的间接经验,因此,在《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积累间接经验,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学生通过观察可将上述五个算式分成三类,即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与0相加,此时,可引导他们分别探究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再规范为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在这里重点和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和的构成分为两部分:一是符号的确定;二是绝对值相减,但在语言阐述时,有的学生说“取大的加数的符号”,有的学生说“用大数减小数”,等等,这都说明学生对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把握不到位,教师可以引导并规范,如第三个算式中2与一10谁大,显然正数2大,但符号为什么取负?还能说“取大的加数的符号”吗?又如,“24+(-10)”写成“2-(-10)”对吗?那么“用大数减小数”的说法对吗?这样在不断的质疑、修正和完善中,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对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也有了真实的感悟。
三、在总结反思中提升活动经验
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着一些零碎的经验,只有通过总结、反思、再加工才能使活动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为数学应用服务,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将积累的经验提炼、提升,实现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跨越,反思要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地积累、归纳、总结中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数的加减运算有了长期的积累,但都限定于正数与正数、正数与0之间,在引入负数后再来看数的运算,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经验体系,使得经验体系更加完备,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时,很多学生都能明确认识到有理数的加法已不再是单纯的加,当异号两数相加时反而用到了减,同时知道计算时要先分清属于哪一类型,再从符号、绝对值两方面得出结果,由此可见,学生在不断充实知识、整合经验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实现了教学的根本目标。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积淀,使“经历”成为“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积累直接经验,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反思等活动积累间接经验,这样才能构建学生的经验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