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运景[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010070]
耶律楚材蒙古之行小议
⊙樊运景[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010070]
耶律楚材出生于金代契丹功勋贵族世家,金中都陷落后,曾潜心学佛悟道,后被成吉思汗征召,北上蒙古,并逐渐成为蒙古汗庭举足轻重的名士与权臣。本文侧重分析耶律楚材北上蒙古的原因、行迹及意义。
耶律楚材 蒙古 行迹 意义
一
乱世之中能韬光自持,确是耶律楚材以心修法所致,然而他最终被蒙古征用,这既有偶然性,也是历史的必然。宣宗南迁之时,丞相完颜承晖留守燕京,行尚书省事,耶律楚材被荐举为左右司员外郎。耶律楚材作为契丹贵族后裔,具有广博的学识,自然成为成吉思汗所笼络的对象,“太祖素有并吞天下之志,尝访辽宗室近族,至是徵诣行在”(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耶律楚材选择加盟蒙古,也是他对历史发展趋势估评的结果。他对金末混乱不堪的政局了然于胸,意识到金朝大势已去,亡国不可避免:
大安之季君政乖,屯爻用事符云雷。边军骄懦望风溃,燕南赵北飞兵埃。民财已竭转输困,元元思治如望梅。太白经天守帝座,长星勾巳坼中台。玄台密表告天道,灾妖变异无不该。奸臣构祸谋不轨,鱼鳞鳞首侵宸阶。喋血京师万人死,君臣自此相嫌猜。居庸失守紫荆破,天兵掣电腾八垓。潜议迁都避凶祸,衔枚半夜宫门开。河表偷生聊自固,京城留后除行台。力穷食尽计安出,元戎守节甘自栽。虬龙奋迅脱大难,微波沈滞独黄能。王师神武本不杀,一发鹿台能散财。威声远震陕洛惧,势同拉朽如枯摧。(《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一《用张道亨韵》)
对于北宋王朝,耶律楚材亦极尽鞭挞和嘲讽之能事:“宣和风侈靡,教主德庸卑。背约绝邻好,兴师借寇资。悬知丧唇齿,何事撤藩篱。失地人皆怨,蒙尘悔可追。”(《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二《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对于南宋,耶律楚材的批评也不遗余力,已预言其将灭亡:“宋朝微浸灭,皇嫡久成戕。政乱人思变,君愚自底亡。”(《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而强势崛起的蒙古,正成为耶律楚材心中所谓的“王师”,一旦机会来临,他便欣然效力,志得意满:“髯公退缩养愚拙,白麻一旦天边来。万里龙庭谒天子,轺车轧轧风尘埋。”(《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一《用张道亨韵》)耶律楚材由此踏上了北行蒙古的路程。
二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耶律氏应成吉思汗之征,始发永安(北京香山),过居庸,历武川(河北宣德),出云中(山西省大同市)之右,抵天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北之阴山)之北,涉大碛,逾沙漠,未浃十旬,已达行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之克鲁伦河畔)。兴定三年,耶律楚材扈从成吉思汗西征,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西域军旅生活,“万里渡流沙,十霜泊西域”(《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二《为子铸作诗三十韵》)。耶律楚材随军西行要翻越金山(今阿尔泰山),随军驻也儿的石河,由此向南经过别石把(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吉木萨尔),见证了瀚海、轮台县(位于今新疆阜康)、和州(新疆吐鲁番城东南)、五端城(新疆和田)等历史古迹与碑刻实录。经过瀚海郡,耶律楚材随军到达不剌城(位于新疆博乐市),随后翻越阴山(天山山脉),亲历山顶之圆池及其南遮天蔽日的茂密树木:
不剌之南有阴山,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其山之顶有圆池,周围七八十里许。既过圆池,南下皆林檎木,树荫蓊翳,不露日色。(《西游录》卷上)
所谓“圆池”,即今之赛里木湖,就是耶律楚材诗中的“镜湖”。由此南下经西域之松关,即今之果子沟,雄踞于天山西部之关隘,自古以险要而闻名。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长春真人西游记》),以便行军,果子沟也成为中外商旅与使节往返西域与中原的重要通道。耶律楚材经过果子沟时,正值秋季,“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湛然居士文集》卷二《过阴山和人韵》其一)。出了阴山,到达阿里马城(新疆伊宁市境内),由此向西经过亦列河(伊犁河)、西辽之都虎司窝鲁朵、塔拉思城、讹答剌城。庚辰岁(兴定四年、元太祖十五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至蒲华城、寻思干等地,“感恩承圣敕,寄住到寻思”(《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二《怀古一百韵赠张敏之》)。所谓“寻思”,即寻思干,“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西辽名是城曰河中府,以濒河故也”(《西游录》卷上)。此后两年耶律楚材复至蒲华、寻思干。耶律楚材西行期间居于此处最久,他在诗中对于此城称赏有加:“寂寞河中府,西流绿水倾。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粳。春月花浑谢,冬天草再生。优游聊卒岁,更不望归程。……寂寞河中府,遗民自足粮。黄橙调蜜煎,白饼糁糖霜。漱旱河为雨,无衣垄种羊。一从西到此,更不忆吾乡。”(《湛然居士文集》卷六《西域河中十咏》)河中地区多姿的自然风光使其暂时消除了因战争纷乱及思乡所带来的愁绪。
耶律楚材又到达阿姆河、东印度国铁门关,并以角端见而劝成吉思汗班师,“上即日下诏班师”(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成吉思汗东归蒙古之后,耶律楚材方从西域启程返回,经过阿里马城,穿越松关,到达瀚海郡之高昌城。丙戌岁(元光三年、太祖二十一年),耶律楚材随军进驻西夏灵武,丁亥(元光四年、太祖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抵达新安:“昔年今日渡松关,车马崎岖行路难。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回首三秋如一梦,梦中不觉到新安。”(《湛然居士文集》卷三《过夏国新安县》)诗歌回忆初入西域翻越松关、历经瀚海等地的万般感慨。东归途中耶律楚材经过东胜、沙井等地,得以游览东胜古城:“荒城潇洒枕长河,古寺碑文半灭磨。青冢路遥人去少,黑山寒重雁来多。正愁晓雪冰生砚,不忿西风叶坠河。偶忆先君旧游处,潸然不奈此情何。”(《湛然居士文集》卷三《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面对北疆重镇的破败不堪,诗人不禁想起先父旧游踪迹,物是人非的感慨涌上心头。
历经近十年,耶律楚材由西域回归故乡,已两鬓斑白,面对干戈纷乱的政局,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淡定与从容,唯以凭高望远、酹酒长河排遣愁绪:“去国十年久,还乡两鬓皤。三川犹梗涩,百越正干戈。东胜城无恙,西征事若何。凭高吟望久,樽酒酹长河。”(《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扈从旋师道过东胜秦帅席上继杜受之韵》)同年冬天,耶律楚材奉诏搜索经籍,驰传来京(《湛然居士文集》卷八《燕京崇寿禅院故圆通大师朗公碑铭》),他出天山,又经过云川、云中、白登、天城、武川等地抵达燕京。至此,耶律楚材由被征北上,从军西征,到再次返回中原,西行的千回百转时时萦绕于心:“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湛然居士文集》卷三《过云川和刘正叔韵》)“自怜西域十年客,谁识东丹八叶孙。”(《湛然居士文集》卷三《过云中和张伯坚韵》)“十年沦落困边城,今日龙钟返帝京。”(《湛然居士文集》卷三《过白登和李正之韵》)
己丑岁(元光六年,太宗元年)秋,耶律楚材由燕京赴怯绿莲河曲雕阿兰,参与元太宗窝阔台的继位事宜:“宗亲咸会,议犹未决,时睿宗为太宗亲弟,故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计,宜早定。’睿宗曰:‘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楚材曰:‘过是无吉日矣。’”(《元史·耶律楚材传》)窝阔台继位之后,耶律楚材亦曾从之南征。癸巳岁(金天兴二年、元太宗五年)后,耶律楚材常居和林。窝阔台去世后,耶律楚材遭受乃马真后及其蒙古上层官僚的排挤,晚景较为凄凉,抑郁非常,恨恨而亡:“一二不逞之人,投隙抵罅,相与排摈,百计攻讦,乘宫闱违豫之际,恣为矫诬,卒使耶律楚材愤悒以死。”(《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三二《立政议》)“蒙古诸人哭之如丧其亲戚。和林为之罢市,绝音乐者数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三
耶律楚材蒙古之行,具有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耶律楚材以儒家文化为人生基本信条:“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二《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宣尼万古帝王师,可叹荆榛灭古祠。”(卷一三《邳州重修宣圣庙疏》)金元易代之际兵祸连连,儒家文化遭遇严重危机,耶律楚材对此深表愤慨:“君子云亡真我恨,斯文将丧是吾忧。”(《湛然居士文集》卷三《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三首》其三)“并门连岁不年丰,证父攘羊礼义空。”(《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太原修夫子庙疏》)因此他积极倡导儒家礼乐文化与仁义思想:“须仗吾侪更修葺,休教风世丧斯文。”(《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云中重修宣圣庙疏》)“衣冠异域真余志,礼乐中原乃可荣。”“从今率土沾王化,礼乐车书共一天。”(《湛然居士文集》卷四《和武川严亚之见寄五首》其一、其四)可以说,弘扬孔孟之道是耶律楚材的毕生追求:“未行礼乐常如歉,欲挂衣冠似不情。”(《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和渔阳赵光祖二诗》其一)
耶律楚材倡导儒家思想,并希望以礼乐文化来影响蒙古汗王,向他们讲授儒家经典及齐家治国之道。如耶律楚材在西征途中,就曾以文治天下的道理示常八斤:“夏人常八斤者,以治弓见知,乃诧于公曰:‘本朝尚武,而明公欲以文进,不已左乎?’公曰:‘且治弓尚须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上闻之喜甚,自是用公日密。”(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在耶律楚材的观念中,以武力可以征服天下,然而不是治国的有效办法:“因时时进说周孔之教,且谓‘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上深以为然。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对于儒家文化,窝阔台亦曾提出质疑:“太原路转运使吕振、副使刘子振,以赃抵罪。帝责楚材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为好人,何故乃有此辈?’对曰:‘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义。三纲五常,圣人之名教,有国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岂得缘一夫之失,使万世常行之道独见废于我朝乎!’帝意乃解。”耶律楚材还认为运用儒士治国则需加以时日方可有成:“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元史·耶律楚材》)
为了使蒙古汗王接受自己的主张,耶律楚材开始认同来源于大漠的蒙古政权,并从思想层面进一步阐述华夷正统观念,为蒙古统治创造理论根据,使得蒙古汗王能够接受孔孟儒家的治国学说。耶律楚材以尧舜圣贤之治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夫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湛然居士文集》卷八《贫乐庵记》)同时他也希望蒙古政权以尧舜之政作为他们治理国家的准绳:“寰海讴歌归大舜,明堂钟鼓奏咸池。”(《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二《用曹桢韵》)“尧舜规模远,萧曹筹策长。”(卷一《和李世荣韵》)他以尧舜圣明君王喻蒙古可汗,并希望华裔一统:“华夷混一非多日,浮海长桴未可乘。”(《湛然居士文集》卷五《过闾居河四首》其三)“惟希一统皇家义,何暇重思晁氏危?”(《湛然居士文集》卷二《和杨居敬韵二首》其一)“泾渭同流无间断,华夷一统太平秋。”(《湛然居士文集》卷七《兼中至》)其中不乏对蒙古王朝的鼓吹,并以“圣世规模能法古”(《湛然居士文集》卷四《和王正之韵三首》其二)视之。
出仕蒙古,更要在实践中推行儒家礼乐文化。要想推行礼乐文化,当务之急应该保护中原儒士。金哀宗天兴二年,元好问向耶律楚材推荐中原秀士,如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等,耶律楚材则不负所望,利用个人在蒙古汗国特殊的地位,有效地保护并引荐、提携他们。太宗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受到重用,在其倡导下,又以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儒士,即所谓的“戊戌试”,很多人因此步入仕途,如杨奂、张文谦、赵良弼、雷膺、刘德渊、董文用等等。更多的儒士进入蒙古政权,为进一步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中原文化,战争期间被摧毁的孔庙,耶律楚材亦多加倡导修缮:“余已致书于诸道士大夫之居官守者,各使营葺宣父之故宫。”(《湛然居士文集》卷八《燕京大觉禅寺创建经藏记》)对于他人复兴儒家文化的实践,耶律楚材也称赏有加:“天皇有意用吾儒,四海钦风尽读书。可爱风流贤太守,天山创起仲尼居。”(《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周敬之修夫子庙》)“王巨川能于灰烬之余,草创宣圣庙,以己丑二月八日丁酉,率诸士大夫释而奠之,礼也。诸儒相贺曰:可谓吾道有光矣。是日,四众奉迎释迦遗像行城,欢声沸沸。仆皆预其礼,作是诗以见意云:‘多士云奔奠上下,释迦遗像亦行城。旌幢错落休迷色,钟磬铿锵岂在声。宣父素心施有政,能仁深意契无生。儒流释子无相讽,礼乐因缘尽假名。’”(《湛然居士文集》卷三《释奠》)此外,耶律楚材还使一些贤良儒士在蒙古政权中宣讲儒家典籍,使得中原文化在蒙古功勋大臣子孙间传播,以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元史·耶律楚材传》)。
为了推行中原文化,耶律楚材在治国方略上亦多推崇汉法。如议定君臣上下之等级秩序:“遂定策,立仪制,乃告亲王察合台曰:‘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国朝尊属有拜礼自此始。”(《元史·耶律楚材传》)再如耶律楚材面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混乱局面,在蒙古汗国推行中原的赋税制度:“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元史·耶律楚材传》)最终十路课税制度得以建立,进而为保护中原老百姓,减少蒙古屠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之后,他曾建议:“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这个制度进一步将地方上的民事、军政与课税分开,各有所司,以加强中央集权。在法制上,耶律楚材亦条陈《便宜十八事》,希望限制地方豪强势力,保护中原老百姓,为国家安定提供法律依据。
作 者:
樊运景,博士,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元文学、民族文学。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金末元初文人蒙古行迹考论》(项目编号:15YJC7510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