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良的家庭氛围等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帮助中学生进行健康积极正向的成长。我国有关中学校开始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纳入学习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主要以中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探寻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希望找出保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中学语文;心理健康;意义;途径
中学语文是一门涵盖面比较宽泛的科目,其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还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利用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力求通过中学语文教学的展开,对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影响,向中学生进行正能量的传递,避免中学生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造成成长过程中的阻碍。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作用
中学语文包括了语文阅读、语文写作、古诗鉴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对中学语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的授课内容包含大量的感情元素。例如,在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被鲁迅勤于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并积极地向鲁迅学习,甚至一些同学会效仿文中鲁迅的行为,在课桌上刻下早字。虽然刻字的行为不符合学生校规,但是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知道,语文教学是会对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质上就是对中学语文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掘,有益于中学语文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
2.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
中学生虽然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但是由于现在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单亲家庭不断增加,使得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导致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阴影,进而导致中学生人格出现问题。由于中学语文是中学阶段的基础科目,因此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有着频繁的接触,需要长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人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得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心理上的不良倾向进行修正,促进了自身健全人格的塑造。
3.迎合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提高,还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保障。因此将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借助语文学科独有的优势地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把握,达到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1.把握教学契机,合理心理疏导
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进行保障,中学语文教师仍应在教学的安排上下功夫,找准教育教学的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语文写作课堂上,以“珍惜”为题进行作文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将珍惜生命、学会感恩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中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有很多,要学会珍惜生活,努力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通过这样一堂融合了心理教育的写作课,促进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2.贝占近实际生活,增加实践活动
語文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化。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将课堂授课内容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古诗《咏梅》时,为了让学生对梅花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观赏真正的梅花,让学生与诗歌中的描述进行对比。而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具象的认识。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该首古诗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加深学生对梅花精神的印象,进而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的过程中,可以用梅花激励自己,使他们养成不怕困难、勇于面对的良好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对自我进行完善,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从而促进中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新课程·教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