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爱秀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要跳出程式化教学的误区,多一些“漫谈”。
关键词:高中语文;漫谈式教学;程式化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高考指挥棒的胁迫下,在数理化生诸科目的挤压下,语文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正如夹缝里生长的树木不可能长得挺拔岸直,在困境中进行的语文教学也已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首先表现在课堂模式上,”满堂灌”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死灰复燃。一些语文老师追求的不再是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不再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再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想着如何讲清楚考点,如何提高学生分数。追求课堂容量,语文课堂满满的是答题技巧,多的是强化练习。风花雪月不见了,诗情画意消失了,语文课堂成了高考题目的舞台。语文课堂日益功利化,语文教学日益模块化。可以说,高中语文老师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上的语文老师越来越注重严谨,越来越古板乏味。久而久之,语文离学生越来越远。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上课居然和数学老师一样在讲演题目的推导过程,研究题目的答题步骤,这是一幕多么滑稽的场景。然而,这么滑稽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语文老师稍稍“放纵”,稍稍“越轨”,就容易被扣上“教学不严谨”“态度不端JE"的帽子。久而久之,语文老师患上了强迫症——似乎不这样上课自己都觉得不正常。君不见,现在的一些“语文名师”就是这种强迫症的重症患者。
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要大声呼吁:语文教学,不妨少一些严谨,多一些漫谈!
漫谈,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一些“侃侃而谈”,少一些“亦步亦趋”。近些年央视《百家讲坛》《汉字书写大赛》等节目深受欢迎,给我们语文老师以深刻的启发。同样是传授文学文化知识,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如同一潭死水,而这些节目却大受好评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节目里的老师都是擅长旁征博引,擅长深入浅出。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讲论语,人们都认为他们把经典讲活了。台上的老师讲得高兴,台下的听众听得开心。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对经典的认知,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语文老师要放心大胆地“漫谈”。漫谈,顾名思义,是指不拘形式地谈体会或发表意见。笔者倡导语文教学多一些漫谈,意在呼吁大家注重语文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让语文教学摆脱古板功利的教学模式,重新走进学生的内心。
语文教学的漫谈,不是信口开河,不是胡言乱语,也不是不注重效果的混完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而是如散文般的“形散而神不散”。漫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端正教学方向,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当然,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的漫谈,对于老师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的要求远远超过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说,漫谈式教学的备课教案只是一种大致的构思,它既注重课前的准备,注重课堂的临场发挥,更注重上课的灵感火花。不管是侃侃而谈还是旁征博引,都离不开深厚的专业功底。这就要求語文老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底蕴。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要多读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要多温习,文学历史哲学最起码样样都要拿得起。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恐怕就不仅仅是写教案,而是要更多地做好教案之外的知识储备。
其次,要搞好漫谈式的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敢于接受敢于实践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闻一多声泪俱下讲《离骚》的情感感染模式,陈寅恪由杨贵妃入宫的野史切入元白诗歌赏析的巧妙引导模式,易中天品三国的调侃幽默模式,于丹读论语的心灵鸡汤模式等,都可以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要大胆借鉴这各种各样的漫谈模式来改变死气沉沉的语文教学,勇敢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实践语文教学活动。摆脱急功近利的包袱,让课堂氛围活起来,火起来,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乐起来。这样,语文才能够回到学生心中。
当然,要做好漫谈式的语文教学,还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采取漫谈式教学模式的老师面临两大压力。一为来自教学管理人员的压力。正如前文所述,漫谈式教学的课堂模式比较灵活,而又注重灵感发挥,因而往往被视为异类,容易被扣上“教学不严谨”“态度不端JE"的帽子。采用漫谈式教学的老师容易被学校领导层误解。二为教学成绩的压力。漫谈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它所追求的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不以取得分数作为教学目标,在这个应试教育横行的时代,往往容易输给那些擅长循规蹈矩的“高分名师”。重重压力,考验相关老师的定力。
但是,漫谈式的教学模式相对于程式化的教学而言,在展现语文的本色魅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就是我们坚守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动力。“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漫谈”,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吧!
新课程·教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