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命方向成为人生主人

2017-06-07 07:45学诚法师
董事会 2017年5期
关键词:佛法成就心灵

学诚法师

每一个人,都希望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不仅拥有令生活无忧的财富、足够支配的时间、更多行动的自由、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深处更希望拥有心灵的自在与快乐。这样的人生,不再会因为外在境遇的变化而难以把握,而是能够恒久保持一份宁静、祥和、积极和阳光的心态。

而现实的情况,却常常事与愿违:

我们拼命赚钱,以为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内心就能获得安稳,但辛苦一场,剩下的更多是疲惫、麻木和茫然。甚或有时,我们因此而牺牲了亲情,淡漠了友情,这些原本就在身边的美好,也渐渐失却。

我们赚完了钱,又大行挥霍,想通过欲望的满足来获得心灵的充实,但忙碌一场,却发现收获的是无尽的空虚。甚或以为,是欲望满足得还不够,结果变本加厉,恶性循环,使自己在痛苦无奈中越陷越深,无力自拔。

我们付出努力,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可常常会遭到挫折与失意;我们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遭遇到朋友的背叛;我们希求人情的温暖,可亲朋好友却总是出其不意地离开。

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悲欢离合,目睹了人情世故的兴衰炎凉,原本以为,自己的内心会在如此的打磨中变得坚强,事实上,我们的心在岁月的裹挟中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脆弱。

太多的事与愿违,让我们不自觉地包裹起自己的心,想让它不再受伤。看上去,我们好像阻隔了险恶,但其实,我们的心正在这样的封锁中渐渐变得僵硬,跟我们最初美好的愿望越行越远。甚至于,我们还会用华丽的外壳来包装这颗疲惫不堪的心,向外人矫饰一个完好的人生,换取短暂的心理安慰。

难道,我们只能这样度过一生吗?难道,心灵的自在与快乐,是属于圣人的专利?其实不然。通过了解和学习佛法,并如理地在生活中运用佛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摆脱心灵的枷锁,到达幸福的彼岸,乃至可以获得自在解脱的完美人生。

向内探求,致力完善自我

首先需要明确,幸福快乐的药方不在别处,而恰恰在我们的心中。所有外在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金钱、物质难以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名利、感情带来的愉悦短暂易逝,只有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恒常地充实我们的生命。

儒家讲“内圣外王”,认为人只有德行具足,才有条件承载宏大的事业。反过来说,我们究竟能承办多大的事业,根本在于我们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达到了多高的层次。《大学》有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说明了人的“内财”——“德”的重要性。又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想做好治国安邦、利益社会这样的大事业,根本在于道德、人格的日臻完善。《周易》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出了君子安身立命、为人处世,首要的是从自身建设入手。

中国历史上不乏因为致力于完善自我而不知不觉改变命运的例子。《了凡四训》中所记述的袁了凡先生的真实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了凡先生的前半生平平庸庸,他的每一个重要人生节点所发生的事,都被言中,这使得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剧本是被提前写好的,于是选择了接受命运的“摆布”。直到一位修行人出现在了他的生命里,点拨他从改变心念入手,以主动造作的善心善念,置换那些隐藏至深的恶心恶念,并把心念积极落实在行动中。袁了凡先生依教行持,点滴积累,“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不出几年的时间,他的生命就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开始打破预言,最后完全重写了自己的生命。

了凡先生改命的故事很令人羡慕,我们也希望拥有这样的人生,希望一切都能美好顺遂。佛法告诉我们,我们所希望得到的一切都是“果”,而想要得到如是“果”,首先要种下如是“因”,如果没有相应的“因”,必然长不出相应的“果”。试想,如果我们背信弃义,落井下石,怎么可能收获他人的真诚和信任?如果我们冷漠自私,唯利是图,怎么可能得到他人的爱心和温暖?如果我们吝于布施,只知索取,怎么可能真正积聚到财富?……佛教教义中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婪、不瞋恚、不邪见),可以看作是培养道德、充实心灵的具体指导,这也是取得幸福快乐之良方。

更进一步,道德的养成要靠我们切实的行持。“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细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去做,慢慢就能感受到益处。关键在于,要以长远心、持久心去实践。“病去如抽丝”,要想使积弊如山的生命状态获得改变,那就不是对一个人、两个人,一件事、两件事的去恶修善能够换来的。所有真功夫的养成,都需要长久的坚持,德行亦复如是。相反,如果能够本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去修炼自己,当下就能感受到光明和快乐。

关注人性,利他亦是自利

单单从自身去努力,是不是就够了呢?并非如此。要想圆成我们的人格,奠定坚牢的事业基础,完善自我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常我们会认为,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自己削尖了脑袋向上爬,都唯恐落后别人一步,若把好机会让人,岂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甚至于有人不择手段,钻营投机,想方设法在功成名就的舞台上抢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古人的智慧告訴我们,自身要想取得成就,先要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成就了,我们也就成就了,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譬如说,我们是公司的主管,如果能够很好地体恤下面的员工,所作所为都能够有恩于大家,有利于大家,有助于大家,不仅仅让员工们在工作中获得满足衣食的酬劳,更关注员工心灵成长的需要,创造机会让员工获得生命的提升。当员工们感受到这些的时候,一方面对主管会支持拥护,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从而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使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主管取得的这份成就,正是从“成就别人”的用心中得来的。

对员工如此,对合作伙伴、对客户也是同样的道理。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才有可能拥有长久的合作,让事业的发展得到更多的保障;处处待客户着想,体会他们真实的需求,有了客户的支持,企业才会有持续发展乃至不断壮大的可能。

用佛法的语言来讲,这里所体现的就是“自利”和“利他”的关系:“自利利他本不二”,要真正自利就必须以慈悲心利他,要圆满利他则必须以智慧心自利(自我提升)。《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编者注)。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诸佛菩萨要取得成就,需要依靠一切众生,通过广积福慧二资粮,与无量众生结善缘,最后才能成就圆满佛果。

我们如果能够本着这样的认识和发心去经营企业、与人相处,生命一定会越来越充实、快乐。当我们突破了自我世界的狹隘,周围的人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得到好处,这样,我们一个人就活在千千万万人的心里,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就能够同千千万万的人联成一体,那么,我们的人生就非常有价值,就不会虚度光阴。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有光采,越来越辉煌。

承担责任,开拓人生格局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作为世界上的一员,和周围的人都是有联系的,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人,同时各种复杂的因缘关系也影响到我们自身。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圆满自在,就要关注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彼此影响。

佛教中有句话:“依正不二”。“依”就是“依报”,指我们的生存环境;“正”是“正报”,指我们的身心状态。佛教认为,依报会随着正报转,正报也会随着依报而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对于自然环境也爱护有加,那么这个地方的民众就会拥有平和稳定的人格和善良阳光的心态,这就是“正报随着依报转”。如果一个地方的人们崇尚物欲,盲目攫取经济利益而不顾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这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通过对比观察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能够发现,环境与人的生存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因此,如果想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生状态,就需要我们激发起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并且以这种利他心和责任感,作为指导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大方向。

从近处、小处来说,我们需要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没有损人利己?在为自己团体发展考虑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更多人的生存发展、身心幸福?

从远处、大处来说,我们也要思考:现在的发展能不能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成为子孙后代的福祉?在人类社会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时代,我们能为这个世界的长远发展与人类的和平幸福做些什么?

看清楚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想明白了自己在人类整体福祉中的定位,利益他人、承担责任便不会是吃苦、吃亏。表面上看,我们或许会比别人多承受一些困难和压力,实际上,通过承担责任,我们得以扩大心量,增加生命的厚重,开拓人生的格局。从心里只缘念自己一个人,到缘念团队的几十人、成百人、上千人,再到不可计数的天下苍生,我们的生命状态就会发生质的改变,我们就不会再为一些琐碎的烦恼所牵缠,整个人生会变得更加积极、开放、有价值、有意义,给更多人传递慈悲智慧的正能量,同时能影响、带动社会大环境的改善,最终使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更加欣欣向荣。

如果不甘心在生活的洪流中无奈流转,让我们从当下就开始改变。从今天开始,让自己在物质世界疲于奔命的脚步放慢一些;从今天开始,向心灵的深处注入精神的力量。发起坚定的心、利他的心、长远的心,把握好生命的方向,我们定当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猜你喜欢
佛法成就心灵
燧人氏钻木取火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年轻有为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唤醒心灵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