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寿
摘 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生活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水源地,该问题更加严重。对农村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与农村环境相符合、净化效果好的处理措施,从而将该污水处理技术逐步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关键词:污水;农村;有害物质;污水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8.109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各种现代化设施已融入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当中,人均用水以及污水排放在不断增加,但农村的人口比较分散,污水的处理措施还不完善,这也埋下了农村的水环境存在污染隐患,尤其是在水源地以及水库等地区,对周边区域的农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甚至会出现流行疾病的传播。
1 农村水环境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水环境的现状体现在以下4方面:①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且缺乏完善的污水排放措施;②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含量较高;③生活污水中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含量低,但水中含有磷、氮等,具有可生化性;④厕所污水水质比较差,一般作为肥料使用。
农村污水的排放量比较小,且由于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大都类似,污水的排放量以及排放时间也都相似,尤其是晚上基本上不会产生生活污水,污水排放的变化幅度也非常大。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必须要结合农村污水的处理规模、排水量以及污水水质等因素进行选择。此外,污水处理工艺还需要与当地的环境相协调。污水处理工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投资规模。农村污水处理的投资必须要与当地经济水平相一致。②污水处理工艺操作要相对简单,适合农民操作与管理。③污水处理系统的耗能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做到氮磷等元素的回收利用。
2 五环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概述
五环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5个因素:厌氧(A)、人工湿地(C)、基因水稻(G)、微生物(M)、池塘(P)。五环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简称ACGMP,它是建立在人工湿地与厌氧技术的基础上的,且农村内的不同住户污水能够连接到一起,建设一个污水厌氧反应器及人工湿地,在湿地内种植一批能够吸附污染元素的植物,再利用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分解,在池塘对水进行最终净化。经过以上5个步骤,农村污水在处理后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且该污水处理系统投资少、结构比较简单、处理效果比较好。图1为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3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应用分析
3.1 系统工艺概述
农村生活废水要先经过格栅才能排入厌氧池,排入前,先要使用滤网将粒径大的无机物颗粒过滤沉淀,然后定期清理。厌氧微生物能够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有机酸等。经过厌氧处理的水可以采用潜流的方式流入湿地,通过湿地中的植物填料作用分解,植物的根系以及填料土壤均能吸收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物质。人工湿地需要分级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将水溢流至氧化塘,处理过的水可以进行农业灌溉。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如图2所示。
3.2 系统设计
农村生活污水系统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当地农村的人口数量、排水量等进行选型。以某地为例,其调节池面积选择为50 m3,下部设置排泥池,定期清理;厌氧反应器面积选择为90 m3,地下1 m,地上1.5 m;人工湿地建设的底部为混凝土结构,且经过防水处理,占地面积约100 m2,湿地底部位于地下0.5 m,地面铺设100 mm的PVC管道,其中,第一级湿地面积为40 m2,第二级为60 m2。人工湿地的填料选择无机填料,且两级湿地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差,湿地内的植物选择能够吸附污染物质的植物。
4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效果分析
4.1 运行效果分析
该系统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包含土壤、植物以及微生物。该系统的运行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动力,能够自行运行,且系统的运行管理比较简单。通过一些地区的实验能计算出该系统的运行效果,该系统的运行成本仅仅为0.1元/t。此外,该系统具有非常好的生态效应,污水在处理完成后能再次回收利用,且该系统的占地面积比较小,同时,也能进行景观设计,在处理废水的同时也能美化环境。
4.2 系统处理效果检验分析
我们在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pH、COD、磷、氮、铅、镉等10余种数据监测分析后,其处理过的水能够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我们的技术人员先对未经过处理的废水进行了连续一周的取样监测,后对处理过的废水连续取样监测一周,其中,COD、磷、氮等数据得到了明显改善,六价铬的吸附下降不明显,而pH值没有发生变化,基本上还是中性,对于其他的一些重金属元素,则未检测到。该结果表明,该系统处理的水已经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5 结束语
本文所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投资比较小,适应农村的经济环境,同时,该系统的雨污分离,雨水直接进入河流及农田,生活污水进入处理系统,运行成本低。此外,该处理系统经过一定的运行后,我们也能发现,运行比较稳定,处理效果较好,并且占地面积小,在农村中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许红超,戚高林,苑保鹏.农村水环境治理方法浅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3(01).
[2]司圣飞,陈永青,刘康怀.人工快渗处理城镇污水的优化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2011,2(37).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