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礼
[摘 要]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可挖掘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要挖掘丰厚的人文积淀,引领学生领悟深远的人文关怀,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3-02
2016年9月13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公布,该课题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专家认为,学生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利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一个富含人生哲理的汉字,一个让人遐想的人文典故,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故事,都是语文;一幅精美的字画,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出精彩的戏剧,一场经典的电影,都是语文;吃麦当劳、韩国料理,看夏威夷草裙舞,感受异域风土人情,这其实也是语文。但是,仅仅这些,还只能说是浅尝了人文内涵。中国悠久的人文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再加之中国文字意蕴深厚,富含哲学意味,所以要学好它,应是一个长久的事、终身的事。对高中生来说,需要系统科学的教材做支撑,而现今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恰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良好凭借。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不仅是入选文章的增删更新,模块设置人文风采的浓郁、编者语言的凝练精致,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指向性悄悄地发生着变革。文本前面的重点提示不见了,变成了编者按;文本后面的作业没有了,变成了更具人文探讨空间的释放;按文章体裁分单元的形式消失了,代之以按细腻的人文内涵编制的专题和文本模块。这样的教材很适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教材的很多篇目,本来就含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可挖掘的广阔空间。
二、人文底蕴挖掘示例
1.挖掘豐厚的人文积淀
学习《采薇》(必修二第4课)时,感受它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同时,我们可以延伸一下,看一看更为广阔的《诗经》世界。《诗经》是千古流传的风、雅、颂,可以尝试将有些篇章唱一唱,有可能从中听到古人血脉流淌的声音。学习《诗经》,可以认真地领会先圣孔子对语文充满人本思想的古老定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学习《短歌行》(必修二第7课)时,可以通过文本认真领会曹操善待人才的真谛:曹操有宽广的胸怀,这种胸怀要有任明月、忧思、美酒、清风在心头穿过,要有任逆耳的忠言、张扬的个性、微瑕的美玉在眼前呈现,否则就不会有关羽华容道的犹豫,典韦的舍身挡箭,良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大好局面。《短歌行》多么像曹操自写自唱的《凤求凰》——主题是天下归心,听众是天下贤才。
2.领悟深远的人文关怀
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必修一第1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的理想更适合你,怎样的理想更适合国家和社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释清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今的青少年考虑自己的前途理想居多,而先贤们考虑国家民族的前途居多?是先贤们太傻,还是今天的青少年素质太低?想一想,没有先贤们舍生忘死地为国家民族谋福利,怎会有我们今天坐华屋之下为自己谋划前途?回想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时,中国虽大,居然难以安放一张书桌!堂堂燕京清华复旦只能三校合一,偏安昆明一隅!
学习《离骚(节选)》(必修二第5课)时,可以换一个角度,用一个现代少年的眼光来审视、解剖屈原的人格。通过对屈原不见容于官场的纯真品质、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自强性格、殒身殉道的自弃的探究,得出如下结论:幸福与成功,本来就是一种感觉,过分地执着得失,容易走入死胡同。这是一个生活在激烈竞争时代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无论如何,屈原的悲剧不能在现代重演,做人做事在保持一定的自信的同时,要有足够的自警与自强,决不能有半分的自弃。
3.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必修一第2课) 时,我们可和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平常的文笔在写告别诗的时候,总是要尽力彰显自己依依不舍的痛苦与泪水,而徐志摩在写《再别康桥》时却没有类似的惺惺作态。他以潇洒代替痛苦,以放歌代替泪水,以寻梦彰显留恋,用寻常的风景和画面构建成绮丽绝美的意境,把告别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转化为清朗的节奏与旋律,让人读后齿颊留香。
学习《边城》(必修五第3课)时,可以透过文本去领会生命的本真。对于《边城》,不必去注意它的情节,单是对话语言、风土人情所透露出的“女儿红”佳酿般的纯厚,就足以让人一醉难醒。文中逢醪即饮的天真老人、相依为命心灵连为一体的祖孙、穿军装的老百姓、没有铜臭俗气的争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边城》是一块净地,它的“净”不是人为打扫的,而是天生如此。
以上示例,只是笔者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部分文本的人文挖掘。其实,教材中的大多文章,都有可挖掘的深厚的人文底蕴。
教无定法,但必有好法。语文教学的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应当以人文为根,这才是对学生做到了人文的终极关怀。学中悟,往往从基础训练入手,这是大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新课标教材更适合悟中学,教师应结合教材文本一个一个地展示和拓展人文的广阔世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后再研习基础知识。先悟后学、以悟促学,才能将语文放大至与人文的疆域相等。
总而言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人文所在,语文所在。语文教师若能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学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