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伙明 邵猷芬 于龙广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临近年关,在头陂镇羡地村一排排白色的蔬菜大棚内,一垅垅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忙着收菜,大家要趁着节前行情紧俏的时候,把自家大棚里的无公害蔬菜赶紧收获了,然后将菜装车,送到县城的超市或农贸市场。他们繁忙中透着喜悦,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羡地村位于广昌县头陂镇东南部,距离集镇5公里,全村有农户386户1795人,有耕地面积2222亩,是“十二五”国家贫困村,也是 “十三五” 省级贫困村。该村虽然人多地少,但地势平坦开阔。多年来,村民习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发展传统产业,收入聊胜于无。
2014年,广昌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实施扶贫攻坚“共创小康”工程。在一次平常的下乡调研中,广昌县委书记许爱军记住了这个其貌不扬的羡地村。他认为羡地村地势开阔,群众基础好,可以走“蔬菜脱贫”的路子。经过专家的多次实地调研,最后在该村的邱家组画了一个圈,决定以建基地树样板的办法,探索推行“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示范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务工投劳、租赁生产等方式,建立大棚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产业要发展,龙头是关键。头陂镇积极响应县委部署,紧紧抓住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这一核心,到村组召开十余次会议,为群众耐心讲解上级优惠政策,算经济效益对比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动员,当地26位农民共流转土地200余亩,自愿筹集到启动资金30万元。同时,镇党委、政府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并指导成立了四季青蔬菜种植产业合作社,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100余亩白色连栋大棚整齐地矗立在羡地的田野上。
为帮助羡地村早日脱贫致富,2015年以来,广昌县委组织部先后派出两批“连心”小分队,到羡地村开展驻村帮扶。小分队在上门与农民、贫困户深入交流探讨后得知,村前组的群众看到邱家组发展大棚蔬菜收益很好,也坐不住了,认为凭借村前村小组的条件也很适合种菜,于是强烈要求小分队帮助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小分队经过实地调研,便马不停蹄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于2015年成立了种植面积为200余亩的年年青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便于管理和有效带动,小分队因势利导,帮助蔬菜基地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配好了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加强了对合作社的领导和管理,使合作社在发展中步子更稳、质量更高。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合作社党支部在“连心”小分队的指导下,运用“党建+”的理念,把种植能手逐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后备力量,并积极吸引其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特困户参与进来,一方面壮大了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让更多群众跟着学、比着干,带领农户“抱团闯市场”,从而实现合作社壮大和群众致富的双赢。同时,“连心”小分队还积极与农技、商务、金融等部门沟通协调,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合作社在技术、资金、销售和附属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方面,帮助合作社争取到项目9个,项目资金达300余万元。在技术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由县农业局专门聘请1名专家提供蔬菜种植产前、产中跟踪服务;每年组织舉办一至两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对菜农进行集中培训。另一方面组织菜农到外地学习取经,不仅让群众学到了更多的种植知识,还吸引了更多持有观望态度的群众投身蔬菜种植。在销售方面,帮助合作社与县城几个超市、机关食堂实行“无缝对接”。
如今,一排排蔬菜大棚成了农户的“自留地”,一系列帮扶举措更让菜农吃了“定心丸”,农民种菜的热情日渐高涨,大家觉得种菜越来越有奔头。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种菜能手邱国生对此很是感慨:“说句心里话,“蔬菜”扶贫这个法子真好,它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好过!”去年已经脱贫的贫困户符琴逢人就说:“我家种菜每年都有四五万元收入,当初如果没有加入合作社种菜,我现在估计还是贫困户呢。”
产业发展了,后劲增强了,依托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羡地村的贫困户经济收入稳步增加。据统计,目前合作社每亩蔬菜年产值1万余元,带动贫困户(农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有9户贫困户通过种菜摘掉了贫困帽,大棚蔬菜已经成为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6年底,该村顺利迎接了省脱贫攻坚专家组验收和省第三方评估组评估,贫困户由原来的42户88人减少到17户24人。该村新建了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建设了全县首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全村9个村小组进行了环境集中整治,拆除了闲置土坯(危)房4万余平方米,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今年年初,该村作为脱贫攻坚整村退出点迎接了市四套班子巡查。
惠风和畅,春意正浓。站在新的起点上,该村豪情满怀,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辛勤和汗水把“蔬菜”这一富民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