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0-0003-03
摘 要:简要介绍了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的概念和特征,并以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大环境下的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例,分析了区域性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背景、建设思路,并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功能型平台;技术成果转化;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03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在实现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区域创新能力也是构筑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要想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就必须尽快建设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公共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多年来,各地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已经证明,构建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效能,是加速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用等多方位的合作,尽快打通技术成果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和产值实现,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行业为例,在近20年内,上海已为该产业布局建设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行业创新技术发展与成果产业转化的项目,包括合作建立了一批专业技术的研发机构、牵头成立服务联盟、组建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措施,包括对公共服务机构的运行补贴政策,对中小微创新企业与团队的科技创新券政策等。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加速了上海张江“药谷”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动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其他省市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物医药行业国际发展趋势,在进入“十三五”之际,专业技术型的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与创新转化的需求,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聚焦服务领域、聚集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级,以便更有效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目前专业技术型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对产业更具有引导与支持作用的服务平台模式,能够使现有的产业与技术性服务平台具有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等功效,使公共服务平台从“发挥服务功能”到“提升服务能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长三角的区域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1 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的概念与特征
创新功能型平台是指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以实现前沿探索、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服务等多个功能目标为目的,为各类相关的创新主体在不同的创新或价值环节的活动提供基础性环
境或条件支撑的枢纽型组织。這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可将区域创新体系(RISS)的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这3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区域创新主体实现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等各种功能。因此,作为一种公共创新空间和创新载体,创新功能型平台具有促进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创新主体有机合作、创新系统有效运行,以及解决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等不对称等问题的功能。与传统的研发基地相比,创新功能型平台至少应具备前沿探索、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服务3大功能中的2类功能,并能将各项功能有机地整合运行,提高服务效能。
创新功能型平台具有公益性、开放性、枢纽性和高效性等特征。平台面向不同的创新主体提供高度专业性的、普惠性的服务,其建立与运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征,有公共财政资金的参与。平台的组成成员包括了相应的区域和行业领域内的具有技术先进性、人才团队高层次、服务优质等优势资源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会等各类创新主体和服务机构,是一个包括多学科、多用户、多功能的开放共享的创新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平台的成立与运行对区域行业的创新发展有桥梁联结、枢纽汇聚、灯塔引领的作用,平台可以依托优质核心资源,通过整合、集成、优化,在产业发展的创新链中,有机衔接上下游,协助配套产业发展,加速整合和提升创新效率,进而更广泛、便捷、高效地服务于本行业的创新创业。
2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背景
2.1 开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2016-08-16,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了《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要引导多元创新主体共同发展,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这是上海要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围绕前沿技术、信息共享、成果转移、科技金融、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各服务环节的需求,大力建设量子通信、干细胞、材料基因组、石墨烯、合成生物、智能制造、光电子等新兴行业的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进一步夯实科技基础,营造合适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的软硬件环境支撑。
“十三五”期间,上海还将引导各类研发基地向功能型平台拓展,提升研发和转化服务能级,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在应用技术领域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上海已经建成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这2家创新功能型平台,并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多元投入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2.2 布局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2.2.1 平台建设与发展状况
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顺应了国家与上海在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从完善到功能发挥”3个发展阶段。“九五”期间,上海市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超前谋划,布局形成了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所六中心”基本框架;“十五”期间,根据“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研发链的各个不同环节,建立了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国家上海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等研发服务机构,基本形成并完善了新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创造了“张江药谷”,并在上海市内形成了各具特点和优势的7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截至2014年底,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共布局了35家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场地共1.325×105 m2,30万元以上共享设备187台,专职技术服务与管理人员数量995名,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数共824项,年服务用户数8 370家(其中包括3 439家医药企业),服务收入为4.88亿元。
在这35家公共服务平台中,最具特色与规模的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为依托单位,联合了包括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在内的12家核心成员单位,并通过分批加盟的形式吸纳了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云健康基因研究院等17家外围成员单位,形成了覆盖产品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信息咨询和专业培训等各个环节的子平台,建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营模式和“1+X”的运行机制。这样做,不仅能为国内外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生物药物领域内的一站式、全过程专业技术服务,还将服务领域拓展至医疗器械、生物治疗、医药信息等多领域。平台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建立起了完善的平台运行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了平台年度的发展规划,开展统一对外宣传和推广,将松散的联盟转化为目标清晰、职责分明的专业技术型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瞄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和技术需求,积极组织并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大品种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提升、承接国家重大专项。目前,平台年服務用户超过2 700家,年服务金额超过2亿人民币,其中,服务上海以外的长三角地区企业超过51%,带动并促进了周边省市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通过近2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已为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推动了一批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上市,有效地聚集了研发资源,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且通过联合承担重大专项、联合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使长三角地区不但成为海外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归国发展的首选地、跨国企业研发总部的聚集地,还造就了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辐射、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
2.2.2 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不足
随着全球生物医药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经济和市场涌现出的新需求,医药监管法规的新要求,在面对上海创建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目标时,现有技术型服务平台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服务领域广但发展不平衡,缺少对先进的原创性成果的转化和服务能力,对创新生态“金字塔”塔尖的贡献不足;平台的社会服务资源有限,现有的服务范围多由高校、国有研发机构等提供,并多涉及研发技术,而非技术类(信息、资金、市场、法律等服务类)的服务能力欠缺,使平台快速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平台在服务长三角、推动长三角行业整体发展方面,缺乏有效、高效的联动机制和政策;平台的国际影响力、服务能级和服务效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与行业的交叉融合性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平台成员的依托单位大部分是国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运行管理机制,包括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等,均对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多有掣肘。
现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多为研发技术服务类,例如,药物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生产工艺等,而涉及中试放大和非技术类的环节,例如生物药物中试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金融服务、法务咨询、专业培训等的平台非常欠缺,严重限制了平台在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功效。此外,现有平台的成员机构大部分为国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其机制和体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平台发展需要,急需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推进人才发展、绩效考核等工作。
3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功能型平台的构建思路
创新功能型平台是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中连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枢纽。构建符合上海乃至长三角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需着眼于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和瓶颈,立足于现有的服务平台资源,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紧密围绕研发链与产业链,以服务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继续发扬平台公益性和枢纽性的特点,积极探索并开展多种模式的对外服务。
因此,上海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功能型平台的建设,旨在抓住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推进全产业链的创新和应用,以“价值引领,需求导向,一流团队,有效管理”为指导原则,依托相关的核心资源,瞄准产业聚集布局和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紧扣创新链关键节点,通过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以整合、导入、新建等形式,加速服务能效的提升,打造出符合长三角产业发展要求的生物医药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
根据服务环节的价值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不同,生物医药创新功能型平台可以按照以下3大类型来策划和建设。
3.1 构建生物医药前沿探索类功能型服务平台
构建生物医药前沿探索类功能型服务平台,围绕生命科学与大健康研究的前沿技术,建设并整合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设施,包括试验设备、场所、信息和数据等,为从事生物医药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探索性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与机构提供研究条件,建设包括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治疗、免疫治疗、新型生物材料、电子药物、脑科学研究、高端医疗器械等在内的探索类服务平台,加速上海在这些领域内的重大发现与理论突破,并推动生物学、医学、信息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使上海的生物医药研究处于创新链的前端,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
3.2 构建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类功能型服务平台
构建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类功能型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品开发、技术升级、质量研究等环节提供相应的试生产设施、检测设备、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促进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新药研究相关环节的服务能级,完善并细化药物和器械产品的中试放大与工艺研究等服务领域,组建生物药、大型实验动物、国产生产装备等研发服务平台,补齐现有服务资源的短板。
3.3 构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服务类功能型平台
构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服务类功能型平台,服务于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产业化应用等环节,提供孵化、产品验证与认证、信息与法律咨询、科技金融等配套服务。创新创业功能型平台的构建要坚持开放与共享的理念,进一步整合相关的服务资源,积极吸纳创新创业伙伴的加入,并参考国内外成熟的产业服务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特色与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使平台既能提供开放服务资源,也能提供第三方研发的成果,从而加速技术溢出,促进创新价值实现。
4 建设创新功能型服务平台的几点思考
4.1 加强区域联动框架下的扶持政策与法规建设
功能型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是立足于公益性服务,并以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调整的系统,因此,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性法规对于平台的健康发展和功能发挥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大型基础性科学设施的持续投入、高层次服务人才与团队的引进和激励、知识产权评估与转移、信息和数据的应用权限与安全保障等方面,都需要相关省市政府互助合作,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通过立法实现相关资源的全社会、区域化共享共建,推行相关的大型设施、数据信息、文献资源、服务成效等的规范和标准,包括科技服务券等形式的服务资助规范,从而确保平台服务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
4.2 探索平台的区域化服务运行与管理新机制
对现有体制机制束缚而不能很好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应积极推进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机构的成功经验和特点,加速推进企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使平台能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紧贴服务对象的需要。同时,对于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成效,也需要制订出相应的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淘汰与退出制度,强化服务过程管理,确保平台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创新的源头来自于人才,服务的根本也是人才,除了设施、设备、场地等硬件资源外,生物医药领域的服务功能更多地是依靠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团队来实现的。除了继续推进并落实国家与地方的各种人才政策外,制订相关的旨在使人才“为平台所用”的内部优惠和激励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速对区域内本地人才的培养与人才梯队的建设。
在人才建设中,特别要加强对目前还非常稀缺的创新技术转化类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技术转化类人才不等于一般的科学工作者、工程师或者管理人员,应当是既具有深厚丰富的科学知识,又非常熟悉生产技术和市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其本身也是一个创新者,对于发掘与推动创新技术的转化、提供有针对性的转化服务,是非常关键的。
此外,平台还可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开展深度合作,采取更为灵活的人才交流方式,包括联合培养、双聘双选、专题轮训等多种模式,以加速服务团队知识和技能等的提升与完善。
4.3 衔接国际先进技术,对标先进服务理念,拓展服务资源
功能型服务平台是城市乃至周边地区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平台应当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對创新技术与成果转化起到保驾护航的功效,特别是要瞄准当前服务领域内的短板、空白点,深化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科间的跨界协作,拓展国际交流渠道与合作机制,学习并对标生物医药领域内的国际法规和规则。同时,发挥本地区产业资源的已有优势,积极推动相关创新研发活动的开展,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的联动和共享,相互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整体提升产业的创新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等政策和规划的出台,公共服务平台对供给侧改革以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将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区域性功能型平台是激发并带动区域内和区域周边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但有助于地区创新科技和服务资源的进一步聚集,也将有助于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助于行业的全面创新和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仁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创新功能型平台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6(8):23-29.
[2]杨艳红,陆红娟,陈林,等.江苏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4):58-61.
[3]于丽妍.上海产研院:强化功能型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六面体[J].华东科技,2016(9):52-54.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