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苏宁
当前,中国通航发展面临的是系统性问题,涵盖基本认识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基础条件建设问题、市場培育与开发问题、产业要素保障问题。这五大问题,涉及主体众多,利益攸关方复杂,长期以来一直相互牵制,无法同步有效解决。
基本认识问题。
什么是通用航空?为什么要发展通用航空?这些都是基本认识问题,是一国发展通用航空产业需要首先明确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明确,似是而非,各阶层就难以形成合力,表现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盲目和混乱。目前,基本认识问题已经得到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各方思想的统一需要时间。对此我们建议,还是应该加强立法,从法律高度给予明确的定义和定位,同时建立有效的、高效的多部门协商机制,共同行文出台产业支持政策。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通用航空的属性复杂。通用航空器既是交通工具,又是生产工具,还是娱乐工具,属性的多元化,决定了其监管思路、发展方式的差异化,不能一刀切。这一点,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特别是民航主管部门加强法规的细化和完善。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通用航空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与运输航空相比,差距巨大,但其有较强的间接经济效益,能对部分产业产生基础性作用,带来其他产业的升级,创造经济效益。此外,与运输航空一样,通用航空也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甚至在某些领域,如偏远地区通勤、应急处置、紧急救援等方面作用突出,不可替代。通用航空的公益性强、经济性弱决定了发展该产业需要政府发挥先导性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政府大力投入还不行,企业也需要努力求变,特别是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传统的模式已经落伍,垄断时代即将结束。企业要努力突破传统思维,建立更加复杂、多元、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其关键在于如何将通用航空与新产业、新业态相融合。在这方面,民营企业更有优势。因此,我们建议:出台更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参与通航产业发展。
此外,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强调通用航空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但是如何吸引大众的参与?事实上,任何一个非生活必需的新兴行业的消费都不是从普通大众开始的,通用航空也不例外。必须要让一部分人先飞起来,先飞带动后飞,文化逐步普及,平均成本逐步降低,大众才能真正介入。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建议:应该鼓励公务机行业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否则大众消费无从谈起。
管理体制问题。
通航运行的特点是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有的管理制度,乃至整个管理体制的设计应该与这个特点相匹配,但是当前国内与通航相关的管理制度很不适应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涉及通用航空的管理体制问题很多,首要是空域监管。我国现行的空域监管体制是军民交叉,以军管为主。全球很多国家的空域监管都是军民交叉,但是和平时期以民为主,战争时期以军为主。军求安全,民求效益。在和平时期,空域监管以军管为主,完全不适应通航产业的发展要求,这已是行业共识,亟需尽快改变。
第二个体制问题是安全监管。安全第一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发展的前提,但是安全谁来监管更为合适?随着通用航空的发展,企业主体的增多,航空器的增加,安全事故的绝对数值必然增加,如果仅靠局方目前有限的力量和手段去监管,势必手忙脚乱。此外,对于“黑飞”这类不合法的飞行,谁来有效监管,也需尽快解决。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体制问题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航油供应等。现存的管理体制都不适应行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亟需打破。
体制问题是限制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通航将不可能有根本性、突破性发展。虽然近些年,各类管理规章制度一直喊着在修订,但修订进程缓慢,且很少有根本性变化,新出台的部分管理政策要么不接地气,要么增加了环节,增加了企业成本,不如不改。
关于体制问题,我们的建议是:按照中央依法治国的理念,从立法角度,加速颁布或修订通航相关法规体系,梳理清晰管理边界。
基础条件建设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通航也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如空域、机场等。
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的通航产业基础条件建设非常落后,低空空域规划使用不科学,缺乏低空航图,无法实现自由飞行,在全球低空版图上,中国区域几乎是“黑洞”。其次,可供通用飞机使用的机场数量极少,很多运输机场特别是一线城市机场限制通航运行;机场FBO极少,达到国际标准的一个也没有。
基础条件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前提,没有基础,难建大厦。对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该统一规划,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各负其责,加快实施推进。不能跟汽车、家电等行业一样,各自为政,乱象丛生。规划落实应该做好充分调研,有责任主体,有时间进度表,不能只说不做。
市场培育与开发问题。
发展围绕市场,市场是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关于市场,首先最实在的就是激发需求,真实的需求。国务院提出万亿发展目标,没有对应的需求是不行的。中国通航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很大,很多元,特别是私用领域。举个例子,每一次航展,中国的各类精英人士、普通老百姓,包括孩子们,没有一个见到飞机不兴奋的。他们的兴奋点,就是需求的破发点。
可以说,中国通航在服务现有生产领域的需求已经趋向饱和,其他生产领域有待开发,而在消费领域,冰山一角则刚刚浮出水面。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中国通航大规模发展的出路在于私用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体制和各方面环境,对于私用消费领域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国家层面应该促进需求重点领域(特别是私用消费领域)的政策松绑和环境解放,这是我国通航产业大发展的必要一步,如果看不清这一点,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那么所有关于中国通航必将有爆发性增长的宣传和鼓吹都是忽悠。
产业要素保障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都需要一些基本要素来保障,这些要素包括人才、技术、产品、信息、服务等,产业要素是流动的、快速变化的,它们的水平决定了行业运转和发展的水平。
当前,中国通航产业的要素保障水平严重偏低。首先缺乏各类高级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规划人才、研发人才等,劳动力市场普遍集中在行业技术人员(飞行员等)的培养,对于职业经理人、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等关键人才培养滞后。
此外,由于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中国在通航领域的各类技术应用严重落后,低空监管缺乏有效手段(甚至成了低空改革不得不延缓的借口),空管能力十分薄弱(无法保障大规模通航运营),航空器自主研发、适航审定能力不强(国内几乎没有一款有国际影响力的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飞机、直升机或发动机产品)。
目前,中国通航市场惟一不缺的要素就是航空器产品,但这些大都是国外品牌。一个行业,如果其中流动的核心产品都是国外品牌,那行业大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将大部分流向国外。这当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发展路径。
关于信息化,中国通航仍处在上世纪水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通航的行业管理和企业生产普遍采用原始手段和方法,没有形成各类高水平的信息化平台等,行业数据统计也十分落后且不准确。而在服务领域,无论是飞行计划审批、空管信息服务、地面服务,还是行业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维修服务等,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水平都相对较低,属于刚刚起步,这导致运营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偏低,无法满足终端客户需求。
没有高水平的产业要素保障,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行业发展。对此,我们的建议是:政府和企业都应该积极作为,努力促进行业形成专业化分工,重点扶持和打造实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升要素供给的水平。同时,应坚持自主供给与引进合作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既要选择重点自主创新项目,大力度扶持,又要把安全可靠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管理等技术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