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
“没钱没资格看风景”的无奈一直都在。景区的“门票依赖症”不破,“大好河山游不起”的呼声就会一直存在。
近年来,前有杭州西湖景区,现有浙江天台山景区宣布免收门票,这对游客而言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景区门票价格总体已偏离公益属性。事实上,很多风景名胜区不是普通旅游地,而应是全体国民享有的公共资源。但在地方政府“谁开发,谁获益”的传统模式下,景区及旅游业承载赚产值、盘活第三产业和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责大任。涨价自然是符合地方政府现实诉求的。
景区的“公益属性”可遇不可求,旅游是基本权利,但无法却成为基本福利。但是,门票经济是一种“天花板经济”,有自身局限性,也不是长久之计。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摊大以获取更大整体效益,同时把消费点分散化、全域化,才是旅游行业长期良性发展的一种趋势。
其实,对于景区来说,降价或者免费代表着更长远更“精明”的经营策略。西湖有个著名的“241”算法:每個游客在杭州多留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就会增加100亿元。免去一张门票钱,或可带动一定区域内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促使更多景区“让利于民”,从游客体验方面来看,是真正把“风景文物资源回归大众”。当越来越多的景区像杭州西湖那样舍弃门票“小利”,转而用心打造包括吃、住、行、娱乐、购物、交通等在内的全链条旅游要素,地方经济“吃饱”和让多数国民能够进入景区就可兼得。
届时,游客会用脚投票,送给当地政府和景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