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百科
岳民利
参谋提示又到了育苗的季节,很多种植户在育苗时发现,即使使用基质育苗,种子的出苗率也会很低,他们一般把原因归结到种子的出芽率低、种子质量差等原因。但通过监测有些种子的质量和出芽率是合格的,那究
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种
子的出芽率呢?
种子发芽率是指在常规发芽试验中,第七天时已发芽的粒数占总供试粒数的百分比,发芽势是指在发芽试验中第三天出芽的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比。发芽率能近似地反映出苗率,发芽势表明种子的活力高低。发芽势高的种子,其种子的活力高,出苗齐而壮,而发芽率高的种子出苗率高,但苗不一定整齐,也不一定粗壮。
如果种子催芽时芽率在95%以上,而育苗时芽率又低于85%,就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找原因:
育苗基质的pH值大于7.5正常基质的pH值在5~7,这样的基质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苗期的生长,当pH值大于7.5的时候就会出现芽率不整齐、苗期生长不良的现象。
育苗基质不好育苗基质中带有的可溶性盐分的含量超标,将直接影响到营养液的平衡和幼苗的生长状况,最终导致种子出芽不整齐。
育苗期间浇水不合理这种情况一般多在天气热的时候出现,天气较热的时候,选择上午10点浇水比较合适,不宜大水漫灌,要用水壶细细地浇,不宜浇透。
除了上面三种原因,影响种子出芽率的外部因素也需要注意:种子发芽需要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等条件适宜,不同作物由于起源和进化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发芽所要求的条件也有所差异。
水分是种子发芽的关键性因素。种子必须吸取足够的水分才能萌发,但是水分过多会增加种子霉烂和病菌感染的概率。生产中一般根据作物种类和种子大小首先选择发芽床,然后按照不同发芽床对水分的要求来添加适宜的水分。
种子发芽的温度控制有恒温和变温两种。无论采取哪种控温模式,发芽过程中温度过低会使种子生理作用延缓,温度过高又会因其生理活动受到抑制而产生畸形苗。
氧气也是影响种子发芽的重要因子。一般来说,发芽床上水分多、氧气少,则宜于长芽;反之,水分少、氧气多则宜于长根。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对光反应不同。一般分为需光型种子、需暗型种子、光不敏感型种子。多数大田作物和蔬菜种子对光不敏感,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均能良好发芽,但最好还是采用光照。
参谋贴士
种子生虫 处理有方
种子生了虫应及早采取措施,根据“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原则治虫,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生产上常用的治虫方法有物理法、机械法和化学药剂法。
物理法治虫:是指利用自然或人工的高温、低温及原子能射线等方法,破坏仓中虫的生殖和生理机能及虫体结构,使害虫失去生长、生殖能力或使其体内的蛋白质成分变性而死亡。如利用日光暴晒或冷冻,一方面可以使种子降低水分,恶化害虫生长的环境条件,使它们不能活动,另一方面则能直接杀死害虫。
机械法治虫:是利用人力或动力机械如风车、筛子等除虫,通过机械运动不仅能将害虫从种子中分离出来,同时还可以使害虫经过机械撞击而死亡。
化学药剂法治虫:是利用有毒的化学药剂破坏害虫正常的生理机能,造成不利于害虫生长繁殖的条件,从而使害虫停止活动或直接接触药物而被毒死。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磷化铝、氯化苦、敌敌畏等。应用化学药剂杀虫,虽具有高效、快速、经济等优点,但是如使用不当往往会影响种子发芽率,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因此,使用药物治虫时,要特别注意操作规程和技术,切不可粗心大意,最好由比较熟练的工作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和指导,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权 健
受冬季低温的影响,有些肥料更适宜施用,而有些肥料则不适宜。
宜施碳铵 冬季气温低,碳铵不易挥发分解,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碳酸氢铵属于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属于典型的“速效肥”,可及时为作物提供氮素营养。据试验,冬季麦田追施碳酸氢铵,肥效比在高温季节提高1~1.5倍。
忌施尿素 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尿素细菌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尿素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土壤温度。若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全部转化为铵态氮,在地温为10℃时需要7~10天,20℃时需要4~5天,30℃时仅需要2~3天。可见,作物冬季或早春追肥,如果施用尿素,往往会因为肥效发挥缓慢而影响作物生长。
增施磷、锌肥 作物对磷和锌的吸收受温度和光照影响明显。冬季气温低,光照不足,易诱发越冬作物缺磷、缺锌,应适当增施磷肥和锌肥。另外,磷能增强植株抗寒性,增施磷肥有利于防治作物冻害。
董 昭
近年来,许多农友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土壤干的时候是红色的,稍微湿润一些有点返绿,刚浇完水时则显出本色。土壤发绿、发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土壤“变脸”的奥秘
首先,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常年生长在这种土壤中的植株,往往根系很少,早衰现象严重,根茎部萎蔫、腐烂,甚至死亡。经过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土壤酸化 在部分地方初始土壤为碱性土,长期施用化肥使土壤pH在3~6之间,导致土壤酸化,土壤中铁、锰、锌等离子溶解汇集土壤表面,土壤干之后,铁、锰等离子被氧化从而生成红色斑状物。
土壤盐渍化 由于连年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以及滥用化肥等,导致土壤表层含盐量逐渐升高。还有部分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根据程度不同,土壤表层会出现青苔、红霜、白霜等现象。
土壤富营养化 土壤盐分离子在土壤表面汇集,使得土壤表面养分过高,适宜于一些藻类生存,当土壤表面干之后,藻类死亡,藻类残体中表现出绿色、红色。
总的来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田间管理不当,造成土壤板结不透水和蒸发量过大引起的盐分离子在土壤表面汇集,使土壤表面盐分浓度过高和富营养化而导致的。
怎样把土壤的“脸”变回去?
调节土壤的pH值 有些农户选择生石灰作为调理剂改良土壤化学性状。如果土壤严重酸化,使用生石灰后,当时pH值肯定会升高,表面上土壤酸化已经得到解决。
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无法解决盐渍化,同时严重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沉淀,导致土壤恶化加重。建议使用纯正的矿源腐植酸与海藻精华素改良土壤。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减少化肥用量,可以使用一些碱性化肥,例如氢氧化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pH值,同时不会形成沉淀。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复合肥只作为底肥使用,追肥尽可能选择水溶肥。并掌握追肥不在多、吸收是关键的原则。
合理灌溉 要选择好的水源浇灌,改漫灌和沟灌为滴灌和渗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缓土壤盐分向土壤表层积聚。
在蔬菜换茬空隙,可揭膜淋雨或者大水漫灌,使土壤表层积聚的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深层土壤。
注重有机肥与菌肥的施用 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可以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帮助恢复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