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东
(勉县武侯祠博物馆, 陕西 勉县 724200)
·三国文化·
鲁肃与周瑜的智量
张 东
(勉县武侯祠博物馆, 陕西 勉县 724200)
在三国孙吴政权中,鲁肃与周瑜,既是辅弼重臣,又是具有乔、扎之分的挚友。他们对孙吴的建立与巩固竭智尽力,赴汤蹈火。然而他们的性格、胸襟、智谋与看问题的角度及方式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周瑜精明强悍,激昂奋发,敢作敢为,身先士卒;鲁肃成熟老练,理智沉稳,谋划深远,虑事周全。面对曹操下江南的汹汹兵势,他们是坚定的主战派。赤壁战前,他们与诸葛亮共同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赤壁战起,周瑜火烧曹军战舰,为孙、刘联军取胜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周瑜则挖空心思破坏孙、刘联盟。鲁肃则主张孙、刘联手对付强曹,赤壁战前,主动与刘备结盟,战后,力挺三分,且极力维系三分鼎立。周瑜的观点在于南北对峙,鲁肃的理念在于三分而后一统,他们的观念存在本质的差别,这反映了他们性格、胸襟、眼界的不同,也体现了他们智量的差异。
鲁肃;周瑜;辅吴忠臣;眼界;智量;比较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经过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在这个时期,华夏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特别是董卓之乱,使天下分崩离析、生灵涂炭,造成了“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大小军阀经过混战、厮杀、吞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分鼎立的格局。在鼎立过程中,魏、蜀、吴都网罗了自身所需的大批人才和占据着一定的地利条件。本文论述尽忠辅吴的两位重要人物周瑜和鲁肃,并比较他们的才智。
在群星灿烂的三国历史人物中,周瑜、鲁肃也算是光彩夺目的风云人物,他们都是尽心辅吴的忠臣和功臣。他们辅吴的作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留下了千古传唱的美誉。他们才华横溢、竭诚尽虑、忠心耿耿、贡献卓越。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人。董卓之乱时,就与孙坚之子孙策结下了友情。他倜傥聪颖,自负其才,欲佐大事,这在孙策创业时有较好的表现,更在孙权继策之绪业后发挥无余。他思维敏捷,心耿性硬,机智果敢,判断力强。
在周瑜的举荐下,鲁肃效力于孙权,并在孙权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视野宽、视域广,对动乱后的形势认识清晰, 最早提出“鼎立而后一统”的论断,并极力促成三分鼎立,又与诸葛亮等共同维系了吴、蜀同盟友好关系,是大智慧之人。
曹操在基本平定华北与中原后,于公元208年挥师荆楚,欲追歼刘备,适逢荆州牧刘表卒,接替刘表江山的刘琮在蒯越等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这就使得寄寓于刘表的刘备无法在荆州立足而携民南逃。鲁肃闻刘表新亡,曹操又逼荆楚,毅然请命以吊丧为名义来探听荆州变故的情况,当得知刘琮降操的讯息后,及时寻找刘备的去向,在当阳长坂遇刘备败军。于是交好刘备,说刘备与孙权联手抗曹,这正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策”中“东连吴会”的战略构想,双方一拍即合,刘备当即派诸葛亮随鲁肃前往东吴,力挺孙权联刘抗曹。从这个过程看,鲁肃的智慧和胆略是超然的,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不仅很准确,而且是高妙绝伦的。
曹操不战而得荆州,这对刘备而言,丧失了立足之地;对孙权来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拒是降,何去何从,应当机立断。鲁肃复命,带回了荆州遽变的形势信息,东吴内部多劝孙权迎曹操。时孙权狐疑难决,只有周瑜与鲁肃坚决主张抗击。周瑜分析了能够取胜的四个有利条件,鲁肃则设身处地地为孙权不可降曹操着想,苦口婆心地劝孙权奋起抵抗曹操,加之诸葛亮对孙权的一番开导,使其痛下决心,连刘抗曹。赤壁一役,曹操败北,孙吴保住了既得利益和地盘,刘备夺得荆州数郡,也有了立足之地。由此观之,周瑜、鲁肃都是辅吴忠臣,并能审时度势。
周瑜、鲁肃都生长在汉末动乱时代,对时局都有很精辟的见解,而同时辅弼一个主公,尽忠尽能。江南多才俊,而他们更加出类拔萃,且二人又结下了乔、扎之谊。
周瑜最先交结孙氏,并看好其前景,于是表现得很大度。“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有无共通。”[1]1259周瑜跟定孙氏,配合默契,他有很高的智商,善于筹策,思虑精密。
曹操逼荆州时,荆州牧刘表病亡,鲁肃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认为东吴将莅灾难,于是向孙权请示,以吊唁刘表为由出访荆州,实地探察荆州势变,为孙吴决策提供可靠的情报分析。当其到了荆州,方知荆州已降曹操,这一突变是始料未及的。鲁肃灵机一动,直奔刘备,在当阳长坂与被曹操打败的刘备相遇。鲁肃当即“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1]1269这里不难看出,鲁肃不但智慧,而且机警。预案在先,多谋善断。
鲁肃回吴复命,孙权方知曹操意向,召群臣商议对策。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与汹汹的兵势,孙吴臣僚诚惶诚恐,以张昭为首的诸多大臣皆曰应降,而鲁肃却一言未发,趁孙权入茅厕之机,“追于宇下”,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1]1270得到了孙权的赞许。又建议迅速召回已派往鄱阳的周瑜,共商抗曹大事。在大敌当前、内外形势复杂的严峻局面下,鲁肃的机敏、谋划、预案、结盟等,无一不体现了其对形势客观分析判断的正确,无一不体现了其智量的浩瀚。孙吴有国数十年,鲁肃功莫大焉。
鲁肃与周瑜既是好友,又是对东吴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有高超的本领,有卓然的智商,有不同凡响的作为,为吴国的创建与巩固尽心竭力,赴汤蹈火。但他们各自的能力、才干却存在着很大差别:一个精明强悍,一个成熟老练;一个激昂奋发,一个理智沉稳;一个敢作敢为,一个谋划深远;一个身先士卒,一个虑事周全。
周瑜一心思进取,治军严明,敢于担当。赤壁之战后,踌躇满志,认为曹操已非自己对手,信心满满。向孙权献计,要取蜀定中原,而并不看好刘备,认为是绊脚石,曾建议软禁刘备,分离关、张。在他心目中只有南北对峙,而无三分鼎立,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量。对刘备的认识比袁术在淮南不知天下有刘备的存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鲁肃与周瑜对形势的看法有本质的区别。鲁肃认为形势发展的趋势一定是先鼎立而后才能一统。这不但在与孙权第一次会晤时就指出的,而在其后的作为中,一贯执行着鼎立路线。赤壁战后,劝孙权资土刘备以达鼎立,在与关羽守界调和中,一直奉行和睦相处,维系吴、蜀同盟。
周瑜很精明,能力也高强。但却英年早逝,他的离世,使孙权、刘备都未受其大害,可歌可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请看这样几个事例:赤壁刘、孙联军战胜曹操后,周瑜给孙权出谋:“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甚为置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1]1264孙权资土刘备,周瑜极力反对,鲁肃却坚决支持。周瑜要绕过刘备地盘取蜀,这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蜀主刘璋的地盘早在诸葛亮“隆中对策”中就设计给了刘备,周瑜取蜀之倡议虽然得到了孙权的同意,但周瑜在行进到巴丘的路上就一命呜呼了,这是周瑜的最好结局。时也,运也,命也?他的生命定格在这一时刻,是最恰当的。赤壁之战,联军的胜利使他功德已经圆满了。赤壁战后,他心大志广的言行已经出轨了,如若任由他的意志行事,则会对孙、刘构成祸患。因为他没有大局意识,看不到孙刘联盟的好处,千方百计地要破坏这个联盟,一手造成了孙、刘联盟之裂隙。吕蒙、陆逊等继承了他的衣钵,他们不但破坏了孙、刘联盟,弱化了抗曹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唇亡齿寒的结局。
在周瑜眼里刘备似乎不重要,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自认为能够打败曹操,而刘备又被曹操追赶得四处逃亡,若不是东吴的接纳济助,若没有东吴火烧曹军战船,刘备怕是与东吴天各一方了。虽然东吴联合使曹操败北,但没有东吴的地盘和水军,怎么能够取胜呢?因此,胜利果实是不能共享的。给刘备安排个享福的去处,而将他的兵将没收了,让关羽、张飞等替东吴打仗,岂不就万事大吉了。周瑜精明到了这个地步,殊不知曹操认为的天下英雄只有自己和刘备。
赤壁之战虽然是孙、刘联军的胜利,但刘备仍然是抗曹的主力。史书记载:“(208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1]30“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1]876“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1]940“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1]1118从上述史料可以判断,赤壁之战,联军一方仍然是以刘备为主体的,而孙权方面则是以周瑜、程普为主要战将与指挥者,不能因周瑜之部将黄盖纵火烧曹操战船之功而误认为周瑜是联军的指挥者。赤壁之战是在吴境发生的,只是《吴书》对吴将的作为描述得详细一些罢了。
三分鼎立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看到。早在200年,鲁肃与孙权之“合榻对饮”时,鲁肃就对孙权提出了“先鼎足江东,进而尽长江之所极,建号称帝,一统江山”的战略策略。孙权口头上不敢认同,却心领神会,故对鲁肃另眼相看。208年,曹操下江南,鲁肃认为刘备是盟友,故建议以吊唁刘表而与刘备缔结友好,在与诸葛亮见面时,特意示好曰:“我子瑜(诸葛瑾,亮兄)友也”。[1]1269
鲁肃秉持的鼎足理念,贯穿于他整个仕途,赤壁战后,他支持孙权借给刘备土地,以形成三分鼎立格局,共同抗衡曹魏。“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1]1270-1271刘备取蜀,留关羽守荆州,经常与东吴产生一些疆土纠纷,“羽与肃临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1]1272
鲁肃既注重吴、蜀联盟,更坚持原则,对吴国的重大利益关切毫不妥协,并且理直气壮。当刘备取下益州时,孙权要求刘备把荆州的一半分割给他,乍一听,孙权的土地要求很可笑,但是,分析一下就觉得很有一些道理存在。第一,赤壁战后,孙权借南郡给刘备,使刘备实力得到加强。第二,孙权曾要求与刘备共同取蜀,而刘备却放出狠话:“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敢所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1]1271-1272而今,刘备食言,独自取了益州。第三,孙吴在一线与曹操抗争,损兵折将,未有大的土地拓展。赤壁战后,刘备因地理条件所限,既没有与曹军作战,又开拓了大面积的地盘,军政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与加强,孙权心理怎么能够平衡呢?基于上述原因,孙权的土地要求并不过份。但是,刘备不愿买账,于是,孙权派吕蒙等偷袭了三郡。刘备得知后,率五万大军下公安,督关羽收复。关羽与鲁肃两军相对,鲁肃邀关羽相见,单刀相会,鲁肃言直辞正,关羽觉理亏,后来刘备即割三郡与吴。
刘备为什么在此时刻能够满足孙权的土地要求呢?原因不在于鲁肃说了什么,重要的是此时曹操征降张鲁的信息传来了,刘备要回防益州,故卖了个人情。当然,这个原因,当时孙权是不知道的。
周瑜与鲁肃都是立吴、辅吴的大功臣,而其看问题的基准线与对形势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其胸襟与肚量也是不同的。周瑜认为以吴来统一天下的先决条件首先是统一南方。赤壁战胜后,他以为曹操不足虑,而刘备则是绊脚石,只有解决了刘备,就可以与曹操决胜天下了。在他的算计中,把韩遂、马超设计为联盟对象。要联结马超、韩遂,就要把荆州、益州全部拿下。他先是给孙权上疏折,要求孙权大筑宫室、广选美女,使刘备得到物质和身体的愉悦来消磨刘备的意志,再将其主要干将关羽、张飞分割开来,以为己用。此谋不成,又生心计,劝孙权以取蜀为名,企图行假途灭虢之实。此招虽阴狠,但过于自信。岂不知刘备转斗万里,尚能受此蒙骗?在周瑜眼里,根本就没有诸葛亮的存在。况此事连刘备主簿殷观也瞒不过去,更何况诸葛亮、庞统等人呢?殷观说:“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1]880这就戳破了周瑜煽动吴主取蜀的阴谋,使之流产。周瑜一意孤行,起兵行进至巴丘殒命,这是对周瑜最好的诠释和嘲讽。
鲁肃的理念与看问题的角度有别于周瑜,认为曹操不易对付,孙、刘单打独斗皆不是曹操的对手,只有各自强大并联合抗曹才是自身发展并取胜的基础。所以,终鲁之世,把联盟关系看得至高无上,把三分鼎立态势看得很清楚。客观情势也证明鲁肃智高一筹、谋胜一筹。两相对比,孰高孰低,泾、渭是很分明的。
综观周瑜与鲁肃的智量,各有擅长与特点。周瑜之观点在于南北对峙,鲁肃之观念在于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周死,“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1]1264鲁亡,“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1]1272鲁肃劝孙权资土刘备,使曹操震惊,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周瑜在忠心事吴方面贡献卓著,功不可没;而鲁肃不但对吴国劳苦功高,而且高瞻远瞩,维系三分鼎立。从史书记载的情形看,鲁肃比周瑜的智量是更高一筹,他是在三个鼎立政权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
[1]【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刘晓红)
The Comparison of Intelligence and Mind between Lu Su and Zhou Yu
ZHANG Dong
(Wuhou Temple Museum in Mianxian, Zhangdong, Shaanxi, 724200)
In the three kingdoms Sun Wu regime, Lu Su and Zhou Yu were not only the loyal generals,but also good friends. They both spared no pains to help build their country and made efforts to consolidate its political power.However,the personalities,minds,intelligence and horizons of Lu Su and Zhou Yu were totally different.Zhou Yu,a shrewd general,was not afraid of any difficulties and always worked passionately and powerfully while Lu Su was a leader who was mature,sophisticated,rational and considerate.Facing the invasion of Cao Cao,they both stuck to fighting.Before the battle of Red Cliff,they persuaded Sun Quan to fight against Cao Cao with Zhuge Liang together.Then,Zhou Yu fired the warships of Cao Cao's army,which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victory of Sun Wu and Liu Bei's union army.After the war,Zhou Yu strained every nerve to destroy the league of Sun Wu and Liu Bei.In contrast,Lu Sun insisted that the league of Sun and Liu should still exist.In addition,Lu Su reckoned that the army of Sun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that of Liu and he plunked for the idea of “Three Kingdoms".At that time Zhou Yu was happy to se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But the idea of Lu Su was that after the conflicts among three kingdoms,they would be unified.The difference between Lu Su and Zhou Yu lay in their personalities,mind and horizons,which also reflected their difference in intelligence.
Lu Su;Zhou Yu;loyal generals in Wu;horizon;intelligence and mind;comparison
2016-09-05
张 东(1958-),男,勉县武侯祠博物馆馆员,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K236.3
A
1004-342(2017)02-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