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细火慢炖”才能得真味

2017-06-06 22:28曾嘉雯
红旗文稿 2017年7期
关键词:汉服弘扬中华

曾嘉雯

近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走红,纷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與认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好粥当要耐心熬,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滋养民族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传统文化不能只成为一时的“时尚”,传统文化的回归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鸿雁传书,它们来得慢,来得温润,却影响深远。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我们要汲取《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的传播经验,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人们的“日常课”。同时,继承传统文化,还需久久为功。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对传统文化不能一时地哄炒,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钻研,耐得住性子,涵养出内功。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如不注重选择和把关,难免就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继承传统文化,不能是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比如说,《论语》特别重视“孝”,并把“孝”作为了“仁”之根本。诚然,“孝”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论语》中也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们可以推想,父若是明德惟馨、才高八斗,顺其父之道必然问题不大;但若父之品行不佳、脑袋糊涂,难道也只能顺其父之道才能称之为“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继承传统文化,定要戒骄戒躁、细细挑选,把好关,守好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如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选择地拿来,在占有中挑选,在挑选中创新。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即使是好的食物,也需要消化才能成为人身体的养分。同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消化磨合,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养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极端形式化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在圣诞节身着汉服,在知名旅游景点举牌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事实上,现在的汉服热也好、祭孔热也好,很多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并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并不是刻板的“死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物”。它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体内的血液,它能够扎根于现实生活,生长出新的枝丫。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继承而继承。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社会对接,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消化地生搬硬套,恐怕只能成为有碍机体健康的累赘。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文化尤其是精神文明的生成、发展和转变,相比物质文明而言是一个缓慢且相对滞后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更是急不得,切忌一阵风。要带着一颗“细火慢炖”的心,以日雕月琢的精神,用心煨成一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汤,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猜你喜欢
汉服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